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江珧壳

江珧壳,中药。为江珧科动物栉江珧Pinna(Atrina)pectinata Linnaeus的贝壳。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南海等地。具有清热解毒熄风镇静之功效。常用于湿疮,压。贝壳。味咸、涩,性凉。清热解毒熄风镇静。用于湿疮,压。服:汤,15-25g。外用:,研末,撒。捕得后,除去肉,取贝壳洗净,晒干。贝壳略呈三角扇形,壳质稍薄而脆,高75-176mm,长170-33......
目录

入药部位

贝壳。

性味

味咸、涩,性凉。

功效

清热解毒熄风镇静。

主治

用于湿疮,压。

用法用量

服:汤,15-25g。外用:,研末,撒

采集加工

捕得后,除去肉,取贝壳洗净,晒干。

形态特征

贝壳略呈三角扇形,壳质稍薄而脆,高75-176mm,长170-335mm,壳细尖,位于壳的最前端,壳后端宽大。缘直或略凹,缘前部较直,近壳处有一稍凹陷的足丝孔。往后渐突,后缘略弯或呈截形。壳无中央裂缝,表面有10余条放射肋,肋上具有略斜向后的三角小棘。但有些个体(如较老者)放射肋不明显,棘无或不明显。生长线显著,细密,至缘呈褐襞状。壳类色泽,幼体呈淡黄褐色,或体黑褐色。壳常被磨损而显出贝壳面前半部相同的珍珠样光泽。韧带褐色,与壳缘几等长。近壳面的前痕小,呈;贝壳中部的后面痕大,呈马蹄。外套痕略显,与壳缘相甚远,在肛门侧有一粗在外套腺,末端呈球。足小,呈棒状。足线褐色细软,极发达。

生长环境

生活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30-40m的泥沙质海底。以贝壳的前端插入泥沙,仅后端1/3出沙面。生殖期5-9月间,雌雄异体,性成熟时的生殖腺,雌性为橙红色;雄性为乳白色,体外受。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

相关论述

《闽中海错疏》:“江珧壳色如淡菜,上锐下平,大者长许。肉白而韧,柱而脆。沙蛤之美在,江珧之美在柱。”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江篱

下一篇 共同性斜视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