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
概述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unctate inner choroidopathy)是一种少见的多灶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症性疾病典型地发生于青年女性近视患者,表现为后极部散在分布的黄白色病变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内层脉络膜水平,呈自限性过程,通常不伴有眼前段和玻璃体炎症多数患者视力预后良好。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清
(二)发病机制
有关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些学者对患者进行了抗多种病原体抗体血常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抗核抗体等方面的检查未发现异常因此认为它可能是一种近视所致的变性疾病但患者却表现为一种炎症反应很难用变性的观点来解释患者的临床表现此病还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1.症状
患者主要诉有单眼眼前黑影、闪光感、暗点、视物模糊和视力下降,视力下降多为轻度下降(0.5以上),一些患者可有严重视力下降(可降至0.04),无眼红、眼痛等表现,不伴有全身性疾病。
2.体征
典型的改变为双侧眼底出现多发性散在的黄白色圆形病变,50~300μm大小,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内层脉络膜水平,主要集中于后极部,一些病变可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通常于数月后这些病变消退,遗留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紊乱,或遗留下萎缩性脉络膜视网膜瘢痕,后者以后逐渐变成为凿孔状边缘的瘢痕。患者眼前段通常无改变,与其他多种类型的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的炎症不同,此种病变不会出现玻璃体内炎症细胞。
检查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活动性病变早期呈强荧光,晚期荧光素渗漏,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者可见染料渗漏至视网膜下,在出现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时则可见荧光缺损,还能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发现后极部多发性弱荧光斑。
治疗
(一)治疗
大多数患者不需治疗但对于出现大量黄斑区点状病变特别是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者则应给予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一般选用泼尼松口服剂量为0.5~1mg/(kg·d)
对于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目前有3种治疗方法:①用泼尼松口服治疗可延缓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生长甚至在一些患者可使其消退所以此种治疗对于黄斑区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尤为适用;②激光光凝治疗主要用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200µm以外的新生血管发现此种治疗可以使新生血管膜消退;③黄斑下新生血管膜剥离术此种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但尚需更多的临床病例和更长时间的观察始能证实。
(二)预后
预后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