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膜下垂
介绍
病证名。系指黑睛上缘轮白之际生细小血丝,逐步向下延伸,似帘垂向黑睛,甚则掩盖瞳神。血丝尽头处常有星翳,并伴羞明多泪,沙涩疼痛,视力下降等证。出《银海精微》。又名垂帘翳、赤脉下垂。类似今之沙眼性角膜血管翳。本病多因肝肺风热,脉络壅滞,或椒疮失治所致。治宜疏风清热,祛瘀退翳。若病情较轻者,可用驱风散热饮子;若病情较重,赤丝翳膜遮满黑睛,成为血翳包睛时,应选用归芍红花散或石决明散加减,并外点石燕丹。
病因
症状
主要症状是整排的细小血管自白睛上方向下侵入黑睛,患者常有目痒 流泪,羞明畏光。重症可畏至瞳孔,翳膜菲薄。
1.多见于椒疮、粟疮重症。
并发症
检查
1.病原学检测
(1)涂片检测衣原体包涵体:近年有报告用Papanicolaon染色法检测沙眼衣原体包涵体,敏感性83%,方法简便,是最常用的筛选方法,可用于高危人群的筛选。
(2)细胞培养法:认为是检测沙眼衣原体的金标准,但费时,且要求一定的设备技术条件,难作为临床常规检测手段。
2.分子生物学方法 原位杂交法检测宫颈或直肠活检标本中沙眼衣原体DNA。亦可用PCR法检测,可明显提高检测敏感性,且可用于鉴定其种及血清型,可用于诊断、疗效判断及流行病学调研,此方法检出率高于其他方法。亦有报告用热启动聚合酶链反应(hot start PCR,HSPCR),可明显降低非特异性扩增,减少假阳性反应。
PCR法可用于本病的诊断,亦可用于治疗后疗效的评价,但须注意在停药后疗效随访时,发现有的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查抗原已为阴性,但PCR法仍为阳性,可能为残留部分病原DNA于体内,不表示有病原体存在。
辨证施治
饮食调节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