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重舌

重舌,病。出《灵枢·终始》。又重舌、莲。症见血脉肿胀,状似下又生小,或红或紫,或连贯而生,状如莲,饮食难下,言语不清,流清涎,日久溃腐。多由湿热,复感邪气相搏,上结于而成。重舌,病。出《灵枢·终始第九》:“重舌,刺柱以铍针也。”又重舌、莲。症见血脉肿胀,状似下又生小,或红或紫,或连贯而生,状如莲,饮食难下,言语不清,流清......
目录

概述

重舌,病。出《灵枢·终始第九》:“重舌,刺柱以铍针也。”又重舌、莲。症见血脉肿胀,状似下又生小,或红或紫,或连贯而生,状如莲,饮食难下,言语不清,流清涎,日久溃腐。多由湿热,复感邪气相搏,上结于而成。亦可由虚火上灼本,热结瘀、湿热停聚所致。

本病多见于西医所指下腺炎、下间隙感染等。

鉴别诊断

痰包下肿块,表面淡红或淡黄色,光滑,触之柔软,微胀不痛,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

症状证型

大体症状卷短缩,血脉肿起,质软,似小之状,其色或红或紫;或见肿物连贯而生如莲管怒张,颌下臖核肿大压痛;或见膜溃破,流涎体转动不利,语言不清,吞受阻,颊下多呈浮肿,饮食时剧痛,流热涎。

常见型如下:

1.胎毒(蕴结):婴幼儿,肿胀如小样,舌红,触之微硬,流涎烦躁不宁,拒乳,时啼哭,或见发热面赤,红,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指纹青紫或数。治宜清心解毒。

2.积热下疼痛,赤肿如小之状,体伸缩受限,妨碍言语及吞、饮食,流涎唾,可伴发热口干渴,烦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数。治宜清心

3.阴虚下红肿疼痛,体活动受限,颌下署核肿大压痛。五心烦热,干,失眠,大便秘结,小便黄,干红少苔,细数。治宜滋阴

4.肿胀暗滞,疼痛,体活动受限,唾液少,颌下核肿大压痛,微干,小便黄,偏红有瘀点,弦略数。治宜结。

5.湿热下红肿疼痛,之软,日久不溃,妨碍言语、吞,时流涎唾,颌下核肿大压痛。体倦,纳呆,小便黄,舌质红胖,苔白黄厚腻,濡数。治宜清热化湿

辨证论治

积热

见】 过食辛辣热毒之物,下日渐肿大,抬起,卷短缩,下筋紫胀,痛不可忍,如灼样。言语不清,饮食不下,发热烦躁便秘口臭流热涎,颌下臖核肿痛。舌红,苔黄,洪数。

【治法】 清泻心

方药

1.赤散(钱乙《小儿药直诀》)加减

:生地黄15克,木通12克,竹叶15克,甘草梢10克,石膏30克(先煎),栀子15克,防风10克,金银12克。水服。

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热毒较盛者,加大青蒲公英

2.中成药

(1)服,用量服法见牙痈

(2)复方(冲),服,每次3,每日3次;冲每次1包,每日2~3次。

胎毒

见】 小儿下发红肿胀,拒乳哭闹不止,流涎多,甚至连颈项胸前也湿透,烦躁不眠,高热,指纹紫滞。

【治法】 清心解毒。

方药

1.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加味

黄连15克,黄芩3克,黄柏3克,栀子4克,灯草3扎,犀角0.5克(以水牛角30克代),先煎。水服。

若语言不利者,宜通开窍,可用安宫牛黄

2.中成药

(1)服液,服,每次1瓶,每日2~3次。

(2)儿科七厘服,每次l岁以下l/2瓶,1岁以上l瓶,每日1次。

外治疗法

1.下吹用薄荷研末冰片少许掺,或吹,每日2—3次。

2.若溃烂者,吹下出者,用蒲黄末。涎出量多者,用圣惠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初起应急泄其热,用三棱针刺恶血,或针金津、液2,约5分处,出,然后用淡盐水漱,再吹。也可针刺少商、谷2,强刺激,不留针

2、滴点疗法

取位:

操作法:取土牛膝(鲜者)30克,清水冲洗干净,捣烂取汁滴。l个孔3滴,l次只滴1个孔,两孔轮流滴。每天3-5次。

文献别录

《幼幼集成.舌病治》:"重舌者,有热。盖大络出於下,有热则俱盛,附下忽重生一而短小。沆瀣,外以针恶血,用蒲黄黄柏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智齿冠周炎

下一篇 节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