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牙痈

。又牙痈牙痈等。以牙龈肿,疼痛溢脓为要表现的病。又称牙痈多因平素牙齿保护不当,体被蚀或有裂损,风热毒侵袭,牙龈所致。多发生于龋齿周围牙龈,初起牙龈肿胀,坚硬,焮热疼痛,遇冷则痛减,渐渐脓肿,并穿溃出脓,脓稠色黄臭秽,脓溃后肿痛减轻,伴有发热头痛口苦舌红苔黄,洪数。治宜清解毒,五味消毒饮等。还可以等外......
目录

病因

多由阳明火毒郁而不宣,上攻牙龈所致。表现为牙龈深处肿起而胀硬,焮红疼痛,甚则肿连颊等。类今之脓肿疾患。《疮疡全书》卷一:“边生者如豆大,此也。宜用小刀点破,搽以冰片。”《医宗金鉴·外科法要诀》:“牙痈胃热床,热坚硬痛难当,破流脓水未收,误犯凉多妨。”治宜清、泻、解毒、消肿。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化裁。热盛者服蟾酥便秘服双解贵金。外治:搽,若有多(即死骨)应取出。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脓肿并发骨髓炎,宜采用中西医结治疗,以便加快痊愈。

症状

1.患有浮出或伸长感,疼痛较剧,呈持续跳痛,咀嚼时痛更甚。

2.检查齿局限性红肿,初硬后软,有溃脓或穿溃出脓,触叩患则痛剧,患松动,肿胀,核肿大、压痛。

诊断

1.症状有浮出或伸长感,疼痛较剧,呈持续跳痛,咀嚼时痛更甚。

2.检查齿局限性红肿,初硬后软,有溃脓或穿溃出脓,触叩患则痛剧,患松动,肿胀臖核肿大、压痛。

3.本病需与相鉴(参见)。

检查

口腔窥镜 ,口腔X光检查。

治疗

牙龈红肿较甚,持续性跳痛,有脓液溢出,量较多,或缘糜烂易出,患侧面部、、颌下肿胀疼痛,烦渴,口臭,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厚,洪数。  

【治法】 清,解毒凉血,消肿排脓。  

方药】  

1.汤(吴谦《医宗金鉴》)活命饮(陈自明《妇人》)加减  

:生石膏30克,黄芩15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2克,黄连10克,升麻6克,穿山甲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赤芍12克,金银12克,甘草6克。水服。  

牙痈久治不愈,反复溢脓,疮不收者,宜补,托里排脓,宜选用托里消毒。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服,大蜜每次l~2每次2―3,每日2~3次。  

(2)服,每次1岁1粒,2岁2粒,3岁3~4粒,4~8岁5―6粒,9―15岁8―9粒,成人10粒,每日3次,噙化或温水送服。  

3.单方败毒饮(徐治鸿经方,见《录》)   

:见“秽毒结聚”单方。  

牙痈的外治法  

1.牙痈初起,未破溃时,用牙龈肿胀处,或用2―3粒用温水溶成糊状,搽于牙龈肿痛处,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效。  

2.若已成脓,肉软处便是头。头可用消毒针头轻轻刺破,或用消毒刀尖挑破,去除脓,再搽以或金。  

3.牙痈已溃,可用黄散,以清热祛腐生。  

4.若牙痈反复发作或溃后久不收而成漏者,可用金制成条状,插入漏管中,以解毒排脓生。  

5.若颊部肿痛,可外金黄,以消肿止痛。  

牙痈的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选用谷、颊车、下针刺用泻法,留针10~20分钟,以疏通经络、泻热消肿止痛。

2.饮食疗法  

(1)柳根煲猪瘦肉:柳根30克,猪瘦肉100―150克,加清水适量煲汤,以食盐少许调味,饮汤吃肉。  

(2)臭草绿豆糖水:鲜臭草30克,绿豆30~50克,清水5碗成2碗,加入红糖适量再刻,即可饮食(臭草可不吃)。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