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芨芨草

芨芨草 芨芨草(拉丁:Achnatherum splendens(Trin. ) Nevski ),禾本科芨芨草植物多年生须根较粗韧,有时具砂套。秆直立,丛生,较细,光滑,高50-90厘米,径1.5-3毫米,具3-5叶鞘短于节间,平滑无毛;叶舌长0.5-1毫米,平,端不规则齿裂且具细短纤毛;叶片纵卷,长15-30厘米,质地较硬,直立,粗糙。花药长约2毫米,端生毫毛果期6-8月,产......
目录

物种起源

芨芨草,来源于《汉书》所载的“息鸡草”,取鸡喜栖息其下之意。

形态特征

多年生密丛生草本。植株具粗而坚韧外被沙套的须根。秆直立,坚硬,白色,高50-250cm,径3-5mm,多聚于基部,具2-3,平滑无毛,基部宿存枯萎的黄褐叶鞘叶鞘无毛,具膜质边缘;叶舌三角或尖披针,长5-10(15)mm;叶片纵卷,质坚韧,长30-60cm,宽5-6mm,上面纹突起,微粗糙,下面光滑无毛。

花序长(15-)30-60cm,时呈 金展,轴平滑;或具角棱而微粗糙,分枝细弱 ,2-6枚簇生,平展斜向上升,长8-17cm,基部裸小穗长4.5-7mm(除灰绿色,基部带紫色,成熟后变成草黄色;颖膜质,披针端尖或锐尖,第1颖长4-5mm,具1,第2颖。第3颖长6-7mm,具3;外种长4-5mm,厚纸质,端具2微齿部密被柔毛,具5,基部钝,具柔毛,长约0.5mm,自外种间抽出,直立或微弯,粗糙,不扭转,具2而无间具柔毛;花药长2.5-3.5mm,先端具毫毛、果期6-9月

生长习性

芨芨草无性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芨芨草返青后,生长速度快,冬季枯保存良好, 特部可残留一年甚至几年,可使芨芨草草场一年四季牧用。芨芨草具有广泛生态可塑性,在较低湿的碱性平原以至高达5000米的青藏高原上,从干草原带一直到荒漠区,均有芨芨草草甸分布,但它不进入林缘草甸。在复杂的生境条件下;可组成有各种伴生种的草地类型,它是盐化 草甸的重要建群种。

根系强大,耐旱;耐盐碱、适应粘土以至壤土芨芨草的分布与地下水位较高、轻度盐土壤,地下水位低或盐化严重的地区不宜生长芨芨草可为牧区找水源,打井的指示植物芨芨草滩在荒漠化草原和干旱草原区,为要的冬春地。总盖度可达35—50%,在100平可有35丛左右。

分布范围

1、全世界芨芨草属共有23种1变种,分为5个组。

芨芨草2、属的地理分布,最北为北纬62°( 羽茅、毛颖芨芨草),最南为北纬26°(林阴芨芨草)。就海拔而论,分布最低的海拔记录为120m(雀麦芨芨草),分布最高的海拔记录为4600m(干生芨芨草和藏芨芨草)。

3、据塔赫他间世界植物区系区划,统计了每个区的种数,明显看出伊朗-土兰区种类(18/24)是第一位,东亚区(14/24)居第二位。中国有17种,横断山地区、华北地区和唐古特地区种数最丰富(10种和9种)。

4、研究结果表明:

(A)从种的分布格局分析可见,横断山地区北部、唐古特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西部的交汇地是芨芨草属分布中

(B)芨芨草态特征演化趋势分析和地史资料推测横断山地区北部是芨芨草属的起源地。

(C)有三条路线向外布:

a)从横断山地区向西沿喜马拉雅山克什米尔地区抵达地中海和中欧;

b)从横断山向西北祁连山、天山、塔里木盆地西侧山地,抵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

c)由横断山向东北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和东北、抵达西伯利亚。

在我国北分布很广,从东部高草甸草原到西部的荒漠区,以及 青藏高原东部高草原区均有分布,如黑龙江、吉林、辽宁蒙古、陕西北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四川西部、 西藏高原东部等,在国外,芨芨草分布于亚洲中部和北部,如蒙古、俄罗斯等。

繁殖栽培

生物特性

芨芨草适应性强,耐旱、耐。耐盐碱。对土壤要求不严,荒山、陡崖均可栽种。

播种繁殖

芨芨草结种丰盛,毎年9~10月份采收的种子,随采随播或翌年初春土壤解冻后播种均可。播种前土必须过翻、粑、镇压,墒情差时还要事先灌水。播种采用点播、条插、撒播,可带肥播或不帯肥播,视具体情况而定;播种深度以盖上一指厚为宜,下种后适当压实,出苗前再用镇压器或短齿耙破除结层以利出苗。

分株繁殖

芨芨草根蘖能力极强,在每年春季萌发时将壮年芨芨草切下,移栽它处,踩实,及时灌足水,当年即可扎并长出基生,2~3年即可抽秤结实

栽培技术

用播种和分株繁殖法。播种繁殖:春播和秋播均可,秋播于9月下旬来种,随采随播;春播于5月上旬进。播后覆土约2cm。分株繁殖:3-4月或9-10月,将老珠挖起,分成数丛,20cm×15cm窝,栽前剪去秆和,栽后盖上。

田间管理

芨芨草适应性强,一般田间管理条牛下便能生长良好。苗期应及时除去杂草,适时中耕以利根系生长,干旱季注意灌水。芨芨草耐瘠薄,一般情况尤须施肥,但若是育苗或为提高秆产量,在苗期应施氮肥以抽,夏季再追氮磷钾复肥一次,这样可以达到良种壮苗和提高产量的的。冬季要注意积雪,早情严重时还要冬灌,并要除去残存枯,以确保来年正常萌发生长

采收管理

芨芨草视用途不同其采收期各有差异,牧草应在5~7月采收,用做编织或造牴原料则在9~10月采收。采收法用刀割或手拨均可,采收后应及时晒干,堆放成垛,注意防、防、防

病虫防治

病害

芨芨草常见病害有黑粉菌、白粉、球壳菌腐霉菌,受侵害的植株常有苜枯、枯、秆、橞腐等症状,严重者将导致植株死亡。防治法:注意植物检疫,插种前种子消毒:1/1000氯化浸种10~20分钟,然后洗涤;消灭田野草地病源,烧数病枺,流可喷波尔多液。在利用有毒农药防病虫害期,要防止家畜误食中毒

虫害

要害虫有螟虫、草原毛虫、草地螟等,这些昆虫要蚕食芨芨草。防治法常用马拉松、敌敌畏喷粉或用300~1000倍液敌百虫(1千克90%的敌百虫加水3000~1000千克水)啖雾。此外还要在冬季清除枯杂草,消灭虫卵。

危害芨芨草类有高原兔、阿拉善黄、长爪田、布氏田等。它们要嗜食种子,消耗牧草,此外还在芨芨草部筑,破坏根系发育,直接响植帙生长,导致生长衰退乃至死亡。防治法有化法和机械灭法。化法常用杀卧磷化锌、甘氟等与毒饵如燕麦、青稞大麦、青干草杀等相摔,投放到附近。8%磷化锌青棵饵配制比例为:磷化锌:10%面糊:青磲=8:5:100。机械捕法有封洞法、水法、吹法及设置捕器等。

种类介绍

要变种

芨芨草(秦岭植物志)图版80:4-8

Achnatherum breviaristatum Keng et P. C. Kuo, 秦岭植物志1 (1) : 151. 442. 图119. 1976.

多年生须根坚韧。秆直立,高约150厘米,具2-3,基部具有草黄色光滑而坚硬的鳞芽叶鞘光滑无毛或微糙涩,长于节间叶舌披针,长达13毫米;叶片长达50厘米,纵卷如线状,上面有小刺毛,下面平滑,边缘具细刺。花序直立,紧缩,长约30厘米,宽约5厘米,轴每具数分枝,短者基部即着生小穗,长者达10厘米,自中部着生小穗小穗柄长2-10毫米,具细小刺毛;小穗长6-6.5毫米;颖膜质,边缘透明,基部熟时呈浅紫色,第一颖长约6毫米,基部具5-7,第二颖长约6.5毫米,基部常具5外稃长约5毫米,具5端具2微齿,裂齿间着生长3-4毫米的部两侧脉附近密生与稃体约等长的白毛,基盘,具细毛;内稃外稃等长,不显著,面近基部亦具柔毛,鳞被3,披针,带黄褐色;雄蕊3,浅黄色,花药长3.5-4毫米,端具毫毛;子房平滑,具毛刷状柱头期6月

产甘肃(岷县)。生于山坡草地和干河谷中,海拔2100米。模式标本采自甘肃岷县。

芨芨草(拟)图版81:1-4

Achnatherum caragana (Trin. et Rupr.) Nevski in Act. Inst. Bot. Acad. Sci. URSS ser. 1. fasc. 4, 337. 1937. ——Stipa caragana Trin. et Rupr. in Mem. Acad. Sci. Petersb. ser. 6 (1) : 74. 1830.

多年生须根较粗韧,有时具砂套。秆直立,丛生,较细,光滑,高50-90厘米,径1.5-3毫米,具3-5叶鞘短于节间,平滑无毛;叶舌长0.5-1毫米,平,端不规则齿裂且具细短纤毛;叶片纵卷,长15-30厘米,质地较硬,直立,粗糙。花序疏松展,长15-25厘米,分枝细,微粗糙,2-4枚簇生,斜向上升或平展,长5-13厘米,小穗柄长2-5毫米,粗糙;小穗长4.5-5.5毫米,淡绿色;颖近等长,披针,光滑,先端渐尖,具3间有小横外稃长3-4毫米,端具2微齿部密生短柔毛,具3,诸端裂齿处汇,并向上延伸成1直或微弯的长8-12毫米,微粗糙,基盘,长约0.2毫米,具短毛;内稃长约3毫米,具2间被毛;鳞被3;花药长约2毫米,端生毫毛果期6-8月。

新疆北部。生于干旱石质山坡,海拔900-1200米。苏联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里海东岸。

芨芨草(秦岭植物志)秦氏芨芨草(禾本科图说)

Achnatherum chingii (Hitchc.) Keng ex P. C. Kuo, 秦岭植物志1 (1) : 152. 图121. 1976. ——Stipa chingii Hitchc. in Proc. Biol. Soc. Wash. 43: 94. 1930. ——Achnatherum chingii (Hitchc. )Keng,禾本科图说595.图533, 1959, et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 l19.图7076. 1976. comb. illeg.

芨芨草(新组)图版80: 9-14

Achnatherum duthiei (Hook. f.) P. C. Kuo et S. L. Lu, comb. nov. ——Stipa duthiei Hook. f. Fl. Brit. Ind. 7: 232. 1897.

多年生细弱。秆直立,丛生,平滑无毛,高50-80厘米,径2-3毫米,具3,基部宿存短的枯萎的叶鞘叶鞘微粗糙;基生叶舌,长约0.5毫米,秆生叶舌钝,长端微2齿裂,长约2毫米;叶片纵卷,长10-30厘米,宽1-1.5毫米,平滑无毛;花序狭窄,长20-25厘米,宽约1厘米,分枝2枚,直立,贴向轴,平滑无毛,长3-10厘米,小穗柄长3-7毫米,具微毛;小穗长9-14毫米,淡黄白色,基部带紫褐色;两颖近等长、膜质,狭长披针,具5,上部微粗糙;外稃长8-9毫米,中部以下密生长柔毛,上部疏生短柔毛,端具2齿裂,齿端及边缘生短纤毛,具5中脉与两侧脉端汇,向上延伸成,两边直达于2裂齿较粗硬,长14-18毫米,一回膝柱扭转且被细小柔毛,芒针粗糙,基盘尖锐,长约1毫米,具柔毛;内稃长6-7毫米,具2,基部被柔毛,端具短毛;鳞被3,长约2毫米,披针颖果,长约5毫米。果期8-9月。

西藏四川。生于山坡草甸及针林下,海拔4300米。模式标本采自喜马拉雅西部。

远东芨芨草(禾本科图说)

Achnatherum extremiorientale (Hara) Keng ex P. C. Kuo,秦岭植物志1 (1) : 153. 1976. ——Stipa extremiorientale Hara in Journ. Jap. Bot. 15 (7) : 459. 1939. ——Achnatherum extremiorientale (Hara) Keng,禾本科图说590.图524. 1959, et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 116.图7062. 1976, comb. illeg. ——Achnatherum effusum (Maxim.) Y. L. Chang,刘慎谔等, 东北植物检索表486. 图版178:图7. 1959. ——Stipa sibirica (Linn.) Lam. var. effusa Maxim. in Prim. Fl. Amur. 326. 1859.

多年生须根细韧。秆直立,光滑,疏丛,高达150厘米,径3-3.5毫米,具3-4,基部具鳞芽叶鞘较松弛,平滑,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长约1毫米,平端常具裂齿叶片扁平或边缘稍卷,长达50厘米,宽4-10毫米,上面及边缘微粗糙,下面平滑。花序展,长20-40厘米,分枝3-6枚簇生,细长而微粗糙,基部裸,中部以上疏生小穗,成熟后水平展;小穗长6-9毫米,草绿色或紫色;颖膜质,长披针,先端尖,几等长或第一颖稍短,平滑,具3外稃长5-7毫米,端具不明显2微齿部密被柔毛,具3端汇基盘,长约0.5毫米,具短毛,长约2厘米,一回膝柱扭转且具短微毛;内稃,无,具2间被柔毛,成熟时部裸出;花药黄色,长4-5毫米,端具毫毛颖果长约4毫米,纺锤果期7-9月。

产东北、华北、西北及安徽。生于低矮山坡草地、山谷草丛、林缘、灌丛中及路旁,海拔800-3600米。朝鲜、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也有。模式标本采自黑龙江流域。

异颖芨芨草(禾本科图说)图版81:5-7

Achnatherum inaequiglume Keng ex P. C. Kuo, 秦岭植物志1(1) : 151. 443.图120. 1976——Achnatherum inaequiglume Keng,禾本科图说596.图534. 1959, et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 852. 1976. nom. nod.

多年生须根细韧而较稀疏。秆直立,丛生,高30-65厘米,径0.8-1毫米,具2-3,基部膝叶鞘紧密裹,常短于节间,无毛或上部常具微毛;叶舌膜质,长0.5-1毫米,先端平或具裂齿叶片直立,纵卷如线形,长4-12厘米;基生者长达20厘米,宽1-2毫米,无毛或上面生微毛。花序较狭窄,长7-13厘米,宽约1厘米,分枝细弱,斜向上升,长0.5-3厘米,短枝于基部即生小穗小穗柄短,密生短毛;小穗淡绿色或灰白色;颖膜质,披针,先端渐尖,具3,上部及中脉粗糙,第一颖长7-8毫米,第二颖长5-6毫米;外稃长3-4毫米,部密被短柔毛,其近端之毛长3-4毫米,先端微2裂,具3端汇基盘而短,长约0.3毫米,具短毛,细弱,长1.5-2厘米,下部1/3-1/4处弯而不明显扭转;内稃等长或略短于外稃,具2间被微毛,无雄蕊3,花药长2-2.5毫米,端无毛;雌蕊花柱不明显。果期7-9月。

产甘肃、四川。生于干山坡,海拔900-215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理县。

醉马草(基尔氏:华英典)

Achnatherum inebrians (Hance) Keng,禾本科图说593.图529. 1959;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 118.图7065. 1976 comb. illeg. ——Stipa inebrians Hance in Journ. Bot. Brit. et For. 14: 212. 1876.

多年生须根柔韧。秆直立,少数丛生,平滑,高60-100厘米,径2.5-3.5毫米,通常具3-4下贴生微毛,基部具鳞芽叶鞘稍粗糙,上部者短于节间叶鞘具微毛;叶舌厚膜质,长约1毫米,端平或具裂齿叶片质地较硬,直立,边缘常卷折,上面及边缘粗糙,生者长8-15厘米,基生者长达30厘米,宽2-10毫米。花序紧密呈穗状,长10-25厘米,宽1-2.5厘米;小穗长5-6毫米,灰绿色或基部带紫色,成熟后变褐铜色,颖膜质,几等长,先端尖常破裂,微粗糙,具3外稃长约4毫米,部密被柔毛,端具2微齿,具3端汇且延伸成长10-13毫米,一回膝柱稍扭转且被微短毛,基盘钝,具短毛,长约0.5毫米;内稃具2间被柔毛;花药长约2毫米,端具毫毛颖果,长约3毫米。果期7-9月。

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多生于高草原、山坡草地、田边、路旁、河滩,海拔1700-4200米。模式标本采自贺兰山。

本种有毒,牲畜误食时,轻则致疾、重则死亡。在青藏高原3000-4200米的草原上,有时成极大的群落。

干生芨芨草(新组)图版80:15-19

Achnatherum jacquemontii (Jaub. et Spach) P. C. Kuo et S. L. Lu, comb. nov. ——Stipa jacquemontii Jaub. et Spach Ill. Fl. Or. 4: 60. 1851; Bor, Grass. Burma Ceyl. Ind. Pakist. 645. 1960. ——Lasiagrostis jacguemontii (Jaub. et Spach) Munro ex Boiss. Fl. Or. 5: 506. 1884.

多年生须根柔韧。秆直立,丛生,平滑无毛,高30-50厘米,径1-1.5毫米,具2-3叶鞘平滑无毛,紧密抱,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膜质,披针,长2-4毫米,端有时2裂;叶片纵卷如细线形,长10-20厘米,宽约0.8毫米,平滑无毛。花序疏松展,长10-15厘米,宽3-8厘米,分枝细弱,平滑,长2-7厘米,2至数枚簇生,斜向上升或平展;小穗柄短而平滑;小穗长5-7毫米,淡绿色或紫色;颖膜质,披针,近等长,平滑无毛,第一颖具3,第二颖具5外稃长4-5毫米,端具2微齿部密被柔毛,具5端汇基盘短而尖,具短毛,长约2厘米,一回膝柱扭转且被短毛;内稃膜质,短于外稃1/3,具2间被毛;花药长约2.5毫米,端生毫毛颖果长约3毫米。果期7-9月。

西藏。生于干旱山坡,海拔3300米。分布于喜马拉雅西北部、喀什米尔、阿富汗等地。模式标本采自喀什米尔。

朝阳芨芨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井芨芨草(禾本科图说)

Achnatherum nakaii (Honda) Tatcoka in Journ. Jap. Bot. 30 (7) : 208. 1955; 禾本科图说591.图527. 1959;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 117. 1976——Stipa nakaii Honda in Rep. First Sci. Exped. Manch. sect. 4. 4: 65. 104. 1936.

多年生须根较稀疏,有时具砂套。秆细弱,紧密丛生,直立,高40-60厘米,径1-1.2毫米,具2-3,光滑。叶鞘平滑或疏被短毛,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长0.5-1毫米,平端撕裂;叶片直立,通常卷,光滑或边缘微粗糙,长10-25厘米,宽1-4毫米。花序疏松,长12-20厘米,分枝细,微粗糙,多孪生,斜向上升或平展,下部裸,中部以上疏生小穗小穗长5-6.5毫米,草绿色或褐紫色;颖长披针,近等长或第一颖稍短,端稍钝,部具微毛,具3外稃长约4.5毫米,端具2微齿部密被柔毛,具3端汇基盘较钝,长约0.5毫米,具毛,长10-15毫米,一回或不明显地二回膝柱扭转且稍粗糙;内稃近等长于外稃,具2间具柔毛;花药长约4毫米,端无毛或具少数毫毛果期7-9月。

辽宁蒙古、河北山西。生于山坡草地及河滩砂地,海拔1200-1700米。模式标本采自辽宁朝阳。

草(指示植物)京羽茅(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Achnatherum pekinense (Hance) Ohwi, Fl. Jap. 101. 1953;禾本科图说593.图528. 1959;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 117. 图7064. 1976; 江苏植物志 (上) : 209. 图355. 1977. ——Slipa pekinence Hance in Journ. Bot. 15: 268. 1877.

多年生。秆直立,光滑,疏丛,高60-100厘米,具3-4,基部常宿存枯萎的叶鞘,并具光滑的鳞芽叶鞘光滑无毛,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质地较硬,平,具裂齿,长1-1.5毫米;叶片扁平或边缘稍卷,长20-35厘米,宽4-10毫米,上面及边缘微粗糙,下面平滑。花序展,长12-25厘米,分枝细弱,2-4枚簇生,中部以下裸,上部疏生小穗小穗长11-13毫米,草绿色或变紫色;颖膜质,几等长或第一颖稍长,披针,先端渐尖,部平滑,具3外稃长6-7毫米,端具2微齿部被柔毛,具3端汇基盘较钝,长约1毫米,长2-3厘米,二回膝柱扭转且具微毛;内稃近等长于外稃,具2间被柔毛;花药黄色,长5-6毫米,端具毫毛果期7-10月。

产东北、华北及江苏、安徽(黄山)、浙江(天山)。生于低矮山坡草地、林下、河滩及路旁,海拔350-1500米。模式标本采自北京

光药芨芨草(禾本科图说)图版81:8-11

Achnatherum psilantherum Keng,植物研究4(3): 198. 1984.禾本科图说595.图532. 1959. nom. nud.

多年生须根较细而柔韧。秆直立,丛生,细弱,高40-60厘米,径1-1.5毫米,具2-3,基部具有分蘖 并宿存枯萎的叶鞘叶鞘平滑,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约0.5毫米,平,常具裂齿叶片卷成细线状,稍糙涩,生者长8-9厘米,基生者长达12厘米。花序稍紧缩,狭窄,长5-12厘米,宽约1厘米,分枝细弱,2至数枚簇生,略倾斜上升,长达2.5厘米,自下部或中部以上具少数小穗小穗紫色,长约6毫米;颖几等长或第一颖稍短,膜质,披针,先端渐尖且白色透明,下部紫色,具3外稃长约4毫米,端具2微齿部密被短柔毛,具3端汇基盘短而钝,长约0.3毫米,长约1.5厘米,一回膝柱扭转;内稃具2间被微毛,无花药长约2毫米,端无毛。果期6-9月。

产甘肃,青海。生于山坡草地、河岸草丛及河滩,海拔2000-3800米。模式标本采自甘肃夏河县。

毛颖芨芨草(禾本科图说)

Achnatherum pubicalyx (Ohwi) Keng ex P. C. Kuo, 秦岭植物志1 (1) : 153. 1976. ——Stipa pubicalyx Ohwi in Journ. Jap. Bot 17 (7) : 401. 1941. ——Achnatherum pubicalyx (Ohwi) Keng,禾本科图说590.图526, 1959, et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 117, 1976. comb. illeg.

多年生。秆直立,丛生,在花序下微粗糙,高60-100厘米,具3-4,基部具有短鳞芽叶鞘稍粗糙,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长约1毫米,平端具裂齿,有时具纤毛;叶片边缘常卷,长达40厘米,宽3-5毫米,上面密生短柔毛,下面粗糙。花序较紧缩,长15-25厘米,宽2.5-4厘米,轴粗糙,分枝细弱,稍粗糙,斜向上升,2-4枚簇生,长2-7厘米,自基部着生小穗小穗长8-9毫米,紫红色或浅褐色;颖膜质,近等长,长披针,第二颖端稍钝,部贴生微毛,具3外稃长6-7毫米,部密被较长的柔毛,齿裂不明显,具3于先端汇基盘端较钝,长约0.8毫米,具毛;长2-2.5厘米,一回膝柱扭转且具细短毛;内稃约与外稃等长,具2间被柔毛;花药长约5毫米,端生毫毛颖果纺锤,长约5毫米。果期7-9月。

黑龙江、吉林、蒙古、青海陕西(秦岭东段)、山西河北。生于山坡草地及林下,海拔600-2700米。也分布于朝鲜。模式标本采自朝鲜北部。

羽茅(日)光颖芨芨草(东北植物检索表)

Achnatherum sibiricum (Linn.) Keng,禾本科图说590. 图525. 1959, et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 117.图7063. 1976. comb. illeg. ——Avena sibirica Linn. Sp. Pl. 79. 1753. ——Achnatherum avenoides (Honda) Y. L. Chang, 刘慎谔, 东北植物检索表486. 1959. syn. nov. ——Stipa avenoides Honda in Rep. First Sci. Exped. Monch. sect. 4. 4: 103. 1936.

多年生须根较粗。秆直立,平滑,疏丛,高60-150厘米,具3-4,基部具鳞芽叶鞘松弛,光滑,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厚膜质,长0.5-2毫米,平端具裂齿叶片扁平或边缘卷,质地较硬,上面与边缘粗糙,下面平滑,长20-60厘米,宽3-7毫米。花序较紧缩,长10-30(60)厘米,宽2-3厘米,分枝3至数枚簇生,稍弯或直立斜向上伸,具微毛,长2-5厘米,稀长达10厘米,自基部着生小穗小穗草绿色或紫色,长8-10毫米;颖膜质,长披针端尖,近等长或第二颖稍短,部微粗糙,具3纹上具短刺毛;外稃长6-7毫米,端具2微齿,被较长的柔毛,部密被短柔毛,具3端汇基盘尖,长约1毫米,具毛,长18-25毫米,一回或不明显的二回膝柱扭转且具细微毛;内稃约等长于外稃,无,具2间被短柔毛;花药长约4毫米,端生毫毛颖果,长约4毫米。果期7-9月。

芨芨草(兰州植物志)图版80:1-3

Achnatherum splendens (Trin.) Nevski in Act. Inst. Bot. Acad. Sci. URSS ser. 1. fasc. 4, 224. 1937; 禾本科图说589. 图523. 1959;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 116. 图7061. 1976. ——Stipa splendens Trin. in Spreng. Neue Entdeck 2: 54. 1821. ——Stipa kokonorica Hao in Engl. Bot. Jahrb. 68: 583. 1938.

植株具粗而坚韧外被砂套的须根。秆直立,坚硬,白色成大的密丛,高50-250厘米,径3-5毫米,多聚于基部,具2至3,平滑无毛,基部宿存枯萎的黄褐叶鞘叶鞘无毛,具膜质边缘;叶舌三角或尖披针,长5-10(15)毫米;叶片纵卷,质坚韧,长30-60厘米,宽5-6毫米,上面纹凸起,微粗糙,下面光滑无毛。花序长(15)30-60厘米,时呈金展,轴平滑,或具角棱而微粗糙,分枝细弱,2-6枚簇生,平展或斜向上升,长8-17厘米,基部裸小穗长4.5-7毫米(除),灰绿色,基部带紫褐色,成熟后常变草黄色;颖膜质,披针端尖或锐尖,第一颖长4-5毫米,具1,第二颖长6-7毫米,具3外稃长4-5毫米,厚纸质,端具2微齿部密生柔毛,具5基盘,具柔毛,长约0.5毫米,外稃齿间伸出,直立或微弯,粗糙,不扭转,长5-12毫米,易断落;内稃长3-4毫米,具2而无间具柔毛;花药长2.5-3.5毫米,端具毫毛果期6-9月。

产我国西北、东北各省及蒙古、山西河北。生于微碱性的草滩及砂土山坡上,海拔900-4500米。蒙古、苏联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苏联外贝加尔。

本种植物在早春幼嫩时,为牲畜良好的饲料;其秆坚韧,长而光滑,为极有用之纤维植物,供造纸及人造丝,又可编织筐、草帘、扫帚等;浸水后,韧性极大,可做草;又可改良碱地,保护渠道及保持水土。

同属分类

芨芨草 Achnatherum breviaristatum Keng et P. C. Kuo   小芨芨草 Achnatherum caragana (Trin. et Rupr.) Nevski   细芨芨草 Achnatherum chingii (Hitchc.) Keng ex P. C. Kuo   藏芨芨草 Achnatherum duthiei (Hook. f.) P. C. Kuo et S. L. Lu   远东芨芨草 Achnatherum extremiorientale (Hara) Keng ex P. C. Kuo   异颖芨芨草 Achnatherum inaequiglume Keng ex P. C. Kuo   醉马草 Achnatherum inebrians (Hance) Keng   干生芨芨草 Achnatherum jacquemontii (Jaub. et Spach) P. C. Kuo   朝阳芨芨草 Achnatherum nakaii (Honda) Tatcoka   京草 Achnatherum pekinense (Hance) Ohwi   光药芨芨草 Achnatherum psilantherum Keng   毛颖芨芨草 Achnatherum pubicalyx (Ohwi) Keng ex P. C. Kuo   羽茅 Achnatherum sibiricum (L.) Keng   芨芨草 Achnatherum splendens (Trin. ) Nevski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性味:甘、淡,平。

蒙古草药》:"味甘淡,性平。"

功用

清热利尿治尿路感染;尿闭

1.:止尿道炎。芨芨草基部50克,水服。

2.初生儿小便不利:芨芨车前草、小麦穗杆(去麦粒),各5克,水服。

3.止:芨芨25~50克,水服。

①《蒙古草药》:"利尿。治尿路感染,尿闭。"

②《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利尿清热。:止。"

用法与用量

服:汤,25~50克。种子15~25克。

①治尿道炎:芨芨草基部50克,水服。(《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②治尿闭芨芨草子15克,水服。(《蒙古草药》)

③治初生儿小便不利:芨芨车前草、小麦穗秆(去麦粒)各5克,水服。(《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④止:芨芨25~50克,水服。(《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饲用价值

芨芨草为中等品质饲草,对于中国西部 荒漠、半荒漠草原区,解决大牲畜冬春饲草具有一定作用,终年为各种牲畜所采食,但时间和程度不一。骆驼、牛喜食,其次马、羊。在春季,夏初嫩为牛、羊喜食,夏季粗老,骆驼喜食,马次之,牛、羊下食。霜冻后的各种家畜均采食。但在生长旺期仍残存着枯,故降低可食性,也给机械收获带来困难。芨芨草生长高大,为冬春季牲畜避卧息的草丛地,当冬季矮草被雪覆盖,家畜缺少可饲牧草的情况下,芨芨草便是要饲草。因此,牧民习惯以芨芨草多的地作为冬地或冬春地。大面积的芨芨草滩为较好的割草地,割后再生草亦可放牧家畜。始期刈割,可作为青贮原料。产草量各地 有显著差异,据测定,在腾格里沙漠湖盆低洼地,亩产干草65—135公斤,在鄂尔多斯地区,一般亩产200公斤左右。就饲用而言,芨芨草质量不高,要是与它的粗糙且韧性较大有,家畜采食困难。白质和胡萝卜素含量较丰富,拔以后这些成分逐渐降低,而粗纤维含量增加。适性下降。在拔期间,芨芨草粗蛋白质的品质较好,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表1—2),大约与紫苜蓿的干草不相上下。因此,芨芨草作为放牧或割草利用时,应在抽穗、前期进芨芨草种子都可以入药,要治疗尿路感染和尿道炎。

绿化价值

芨芨草根系强大,耐旱;耐盐碱、适应粘土以至壤土芨芨草的分布与地下水位较高、轻度盐土壤,地下水位低或盐化严重的地区不宜生长芨芨草可为牧区找水源,打井的指示植物芨芨草滩在荒漠化草原和干旱草原区,为要的冬春地。

芨芨草具有广泛生态可塑性,在较低湿的碱性平原以至高达5000米的青藏高原上,从干草原带一直到荒漠区,均有芨芨草草甸分布,但它不进入林缘草甸。在复杂的生境条件下;可组成有各种伴生种的草地类型,它是盐化草甸的重要建群种。

植物文化

在古代被称为“白草”或“席箕草”。

岑参《赠泉韩太守》诗中便有“泉西望道,千山万磺皆白草”之句。在敦煌莫高窟藏洞中发现的一首诗《望敦煌》中写到:“数回瞻望敦煌道,千里茫茫尽白草”,描绘了广阔无尽的芨芨草景观。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腺性唇炎

下一篇 咬肌间隙感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