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真菌感染性口炎
病因
发病原因
1、主因:
为白色念珠菌感染。
2、诱因:
营养不良、腹泻及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诱因加上乳具污染,便可引起鹅口疮。
发病机制
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细胞呈卵圆形,很象酵母菌,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兰氏染色阳性,但着色不均匀。
在病灶材料中常见菌细胞出芽生成假菌丝,假菌丝长短不一,并不分枝,假菌丝收缩断裂又成为芽生的菌细。 可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咽、肠道、阴道和皮肤等处。
当患有白色念珠菌病时,口腔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形成大量菌丝。与白色念珠菌发病有关的因素有:
(1)作用原理:
患者在接受某些抗生素药物后,体内正常共生的某些菌群受抑制,而另一些菌群增殖,发生菌群失调。
尤其是某些条件致病菌的快速增殖,可使宿主发生二重感染而致病。广谱抗生素或多种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是诱发真菌,尤其是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因素。
抗生素能增进念珠菌的毒力,加强念珠菌的侵袭性。
激素能减弱网织内皮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抗体生成;另一方面激素也能增强真菌的毒性,因而造成真菌繁殖扩散的条件。
(2)患者长期患病:
由于患者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营养缺乏,条件致病菌易于群集而诱发新的感染。
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烧伤、创伤和外科手术后的患者,均可降低局部或全身的免疫力,导致念珠菌的群集、增殖和感染。
(3)局部因素:
症状体征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
(1)简介:
又叫鹅口疮,好发于新生儿、小婴儿,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以及长期卧床休息的患者。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可分布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颊、软腭、口底等处多见。
(2)临床表现:
首先有黏膜充血、水肿,口内有灼热、干燥、刺激等症状。一般情况良好,不影响吃奶,有时可出现患儿烦躁拒食,啼哭不安等情况,一般全身反应不明显,部分患者可有体温升高。偶有个别因累及消化道、呼吸道而出现呕吐、声嘶或呼吸困难。
经过1~2天,黏膜上出现散在白色斑点,呈小点状和小片状,如凝乳,呈半黏附性略微高起。
最后斑片又相互融合。经过数天,白色斑块的色泽,转为微黄,日久则可变成黄褐色。白色斑片与黏膜粘连,不易剥离,若强行撕脱,则暴露出血创面,局部潮红,可有溢血,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片所覆盖。患者有口干、烧灼感及轻微疼痛。涂片和培养可帮助诊断。
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
(1)简介:
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可以单独发病,也可和假膜型念珠菌病同时发生。患者多有服用大量抗生素和激素史。
(2)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充血,形成广泛的红色斑块,边缘不整齐,好发于舌、颊及腭黏膜,舌部好发于舌背中线处,局部丝状乳头萎缩,病变双侧的丝状乳头增生与病变区形成明显的界线,这种表现又称抗生素舌炎,严重时在萎缩的红斑区可形成小的溃疡面,相对应的腭黏膜可出现充血的红斑区,疼痛并有明显的烧灼感。
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
(1)简介:
病损好发于戴上颌义齿和正畸矫正器的患者,也可发生于一般患者口中。常伴有口角炎。
(2)临床表现:
慢性肥厚念珠菌病
(1)简介:
本型或称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可见于颊粘膜、舌背及腭部。由于菌丝深入到粘膜或皮肤的内部,引起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上皮增生、微脓肿形成以及固有层乳头的炎细胞浸润,而表层的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剥脱。组织学检查,可见到轻度到中度的上皮不典型增生,有人认为念珠菌性白斑病有高于4%的恶变率,特别是高龄患者应提高警惕,争取早期活检,以明确诊断。
(2)临床表现:
本型的颊粘膜病损,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粘膜白斑。腭部病损可由托牙性口炎发展而来,粘膜呈乳头状增生;舌背病损,可表现为丝状乳头增殖,色灰黑,称为毛舌,因此毛舌也属于本型。
并发症
如果治疗不及时病变可向口腔后部蔓延至咽、气管、食管,引起食管念珠菌病和肺部的念珠菌感染,同时出现吞咽困难。少数病例病菌可进入血液循环,成为白色念珠菌败血症,病情危重,偶尔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检查化验
涂片
1、具体操作:
刮取病损区表面假膜或分泌物,义齿性口炎刮取义齿基托的组织面,涂于载玻片上,加滴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
涂片也可用PAS(过碘酸雪夫染色)染色后再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孢子和菌丝呈红紫色,易于观察,且可长时间保存。
2、检查结果:
培养实验
1、具体 操作:
收集患者非刺激性混合唾液2ml,取0.5ml接种在TTC琼脂培养基(含红四氮唑的沙培养基)上,在35℃下培养。
2、检查结果:
1~2天后取出菌落生长情况,形成酵母样菌落,可做涂片和进一步鉴定,第7天仍无菌落生长视为阴性。
厚膜孢子形成实验
1、具体操作:
是目前鉴定白色念珠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方法是在玉米吐温培养基中,穿刺接种待检菌,22~25℃培养1~2天,可出现点状灰白色菌落。
2、检查结果:
组织病理检查
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的假膜是由脱落的上皮细胞、纤维素、食物碎屑、白细胞、细菌和白色念珠菌菌丝组成的一个厚厚的膜层。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以菌丝可以侵入黏膜角化层。
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病损区组织病理检查,表现为上皮不全角化,可见白色念珠菌菌丝侵入。上皮内有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在不全角化层中,白细胞聚集形成微小脓肿。
有时可见轻、中度异常增生,因此,对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应提高警惕,争取早期活检,明确诊断。
治疗用药
局部治疗
1、作用原理:
鹅口疮的治疗,主要是用碱性药物及制霉菌素局部治疗,因为口腔的碱性环境可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
2、具体剂量:
一般用2%碳酸氢钠清洗口腔后,局部涂抹2%甲紫或冰硼散,1~2次/d,数天后便可痊愈。
若病变广泛者可用制霉菌素10万U,加水1~2ml涂患处,3~4次/d。
全身支持治疗
1、具体剂量:
调整全身情况,如缺铁者应补充铁。内科配合治疗全身疾病。用转移因子、胸腺素等增强免疫功能。
全身药物治疗
1、制霉菌素:
(1)作用机制:
属多烯类抗生素,从链霉菌属菌株衍生而来,其作用机制在于与真菌胞膜的麦角固醇结合,造成膜通透性、糖酵解、呼吸链及RNA和蛋白质合成等多方面的改变,以致真菌细胞溶解、坏死。
(2)剂量:
将其作成粉剂或混悬水溶液(5万~10万U/ml)撒布或涂布于口腔内病变区,每2~3小时撒1次,效果良好。
(3)不良反应:
本品局部应用刺激性小,但其苦涩味可能引起恶心、呕吐,有患者难以耐受。
2、两性霉素B:
(1)作用原理:
属多烯类抗生素,作用机制同制霉菌素。口服不吸收,静脉滴注可有效地治疗各种深部真菌病。
(2)具体剂量:
临床用静脉制剂(粉针剂50mg/瓶)配成水溶性含漱剂,局部用效果显著。
(3)不良反应:
该配制剂液急性稳定性差,必须在12~24h内使用。而且副作用大,尤其损害肾脏。
3、酮康唑:
(1)作用原理:
是咪唑类抗真菌药,能抑制真菌细胞膜DNA和RNA。
(2)具体剂量:
用0.5%酮康唑溶液涂搽,3次/d,或用2%酮康唑霜剂局部涂搽,1~2次/d,效果良好。实验证明,酮康唑局部应用,治疗鹅口疮的疗效明显优于制霉菌素。
4、克霉唑:
(1)简介:
(2)具体剂量:
一般用1%~5%克霉唑霜涂搽,可治疗念珠菌口角炎及念珠菌唇炎;克霉唑锭剂含化,可治疗口腔白念珠菌病。
5、咪康唑:
(1)简介:
咪唑类抗真菌药,因肠道不吸收,局部应用治疗口腔白念珠菌感染,特别对于白念珠菌唇炎,将本品做成糊剂局部涂搽效果好。
因为咪康唑能直接损害真菌细胞膜,使麦角固醇合成发生障碍,以此达到抗真菌的目的。
(2)具体剂量:
咪康唑凝胶涂口腔患处与义齿组织面,4次/d,治疗义齿性口炎疗效显著。
手术治疗
腭部结节状增生组织,表面出现颗粒增生的病损及组织学检查有上皮异常增生的病损,抗霉治疗后应手术切除。
(二)预后
预防保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苣荬菜花
下一篇 小儿面部偏侧肥大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