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真菌感染性口炎

念珠菌感染起的口炎中以白色念珠菌致病力最强,儿童期感染常称之为疮(thrush)。念珠菌是人体常见的寄生菌,其致病力弱,仅在一定条件下感染致病,故为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上腺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使念珠菌感染日益增多。1、因:为白色念珠菌感染。2、诱因:养不良、腹泻及长期使用抗生素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诱因加上乳具污染,便可疮。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细胞呈卵,很......
目录

病因

发病原因

1、因:

白色念珠菌感染。

2、诱因:

养不良、腹泻及长期使用抗生素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诱因加上乳具污染,便可疮。

病机

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细胞呈卵,很象酵母菌,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兰氏染色阳性,但着色不均匀。

在病灶材料中常见菌细胞出生成假菌丝假菌丝长短不一,并不分枝假菌丝收缩断裂又成为生的菌细。 可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肠道、阴道和皮肤等处。

当患有白色念珠菌病时,口腔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成大量菌丝。与白色念珠菌发病有的因素有:

1、长期应用抗生素上腺皮质激素

(1)作用原理:

患者在接受某些抗生素药物后,体正常共生的某些菌群受抑制,而另一些菌群增殖,发生菌群失调。

尤其是某些条件致病菌的快速增殖,可使宿发生二重感染而致病。广谱抗生素或多种抗生素的联使用,是诱发真菌,尤其是念珠菌感染要因素。

抗生素能增进念珠菌的毒力,加强念珠菌的侵袭性。

激素能减弱网织皮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抗体生成;另一激素也能增强真菌的毒性,因而造成真菌繁殖的条件。

(2)患者长期患病:

由于患者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养缺乏,条件致病菌易于群集而诱发新的感染。

恶性肿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烧伤创伤和外科手术后的患者,均可降低局部或全身的免疫力,导致念珠菌的群集、增殖和感染。

(3)局部因素:

如吸烟,口干征或口腔放射治疗后,唾液减少,活动义齿或其他活动修复体起局部黏膜创伤等。

 症状体征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

(1)简介:

又叫疮,好发于新生儿、小婴儿,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患者以及长期卧床休息的患者。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可分布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颊、软底等处多见。

(2)临床表现:

首先有黏膜充水肿灼热、干、刺激等症状。一般情况良好,不影响吃奶,有时可出现患儿烦躁拒食,啼哭不安等情况,一般全身反应不明显,部分患者可有体温升高。偶有个因累及消化道、呼吸道而出现呕吐、声嘶或呼吸困难

过1~2天,黏膜上出现白色斑点,呈小点状和小状,如凝乳,呈半黏附性略微高起。

随后,小点逐渐融扩大,成为状不同的斑

最后斑又相互融过数天,白色斑块的色泽,转为微黄,日久则可变成黄褐色。白色与黏膜粘连,不易剥离,若强,则暴创面,局部潮红,可有溢血,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所覆盖。患者有口干、烧灼感及轻微疼痛。涂和培养可帮助诊断。

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

(1)简介:

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可以单独发病,也可和假膜型念珠菌病同时发生。患者多有服用大量抗生素激素史。

(2)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充成广泛的红色斑块,边缘不整齐,好发于、颊及黏膜,部好发于中线处,局部丝状乳头萎缩,病变双侧的丝状乳头增生与病变区成明显的界线,这种表现又称抗生素舌炎,严重时在萎缩的红斑区可成小的溃疡面,相对应的黏膜可出现充的红斑区,疼痛并有明显的烧灼感。

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 

(1)简介:

病损好发于戴上颌义齿和正畸矫正器的患者,也可发生于一般患者中。常伴有角炎。

(2)临床表现:

性病程,持续数月至数年。可复发,患者有轻度口干和烧灼痛

慢性肥厚念珠菌病

(1)简介:

本型或称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可见于颊粘膜、部。由于菌丝深入到粘膜或皮肤的部,起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上皮增生、微脓肿成以及固有层乳头的炎细胞浸润,而表层的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剥组织检查,可见到轻度到中度的上皮不典型增生,有人认为念珠菌性白斑病有高于4%的恶变率,特是高龄患者应提高警惕,争取早期活检,以明确诊断。

(2)临床表现:

本型的颊粘膜病损,常对称地位于侧三角区,呈结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粘膜白斑。部病损可由托口炎发展而来,粘膜呈乳头状增生;病损,可表现为丝状乳头增殖,色灰黑,称为毛,因此毛也属于本型。

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可作为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疾病症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见于免疫不全症候群和分泌功能低下的患者。

并发症

如果治疗不及时病变可向口腔后部蔓延至气管食管食管念珠菌病和部的念珠菌感染,同时出现困难。少数病例病菌可进入环,成为白色念珠菌血症,病情危重,偶尔可膜炎、膜炎等严重疾病。

检查化验

1、具体操作:

刮取病损区表面假膜或分泌物,义齿口炎刮取义齿基托的组织面,涂于载玻上,加滴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

也可用PAS(过碘酸雪夫染色)染色后再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孢子和菌丝呈红紫色,易于观察,且可长时间保存。

2、检查结果:

可见白色念珠菌的孢子和菌丝。

培养实验

1、具体 操作:

收集患者非刺激性混唾液2ml,取0.5ml接种在TTC琼脂培养基(含红四氮唑的沙培养基)上,在35℃下培养。

2、检查结果:

1~2天后取出菌落生长情况,成酵母样菌落,可做涂和进一步鉴定,第7天仍无菌落生长视为阴性。

厚膜孢子成实验

1、具体操作:

前鉴定白色念珠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法是在玉米吐温培养基中,穿刺接种待检菌,22~25℃培养1~2天,可出现点状灰白色菌落。

2、检查结果:

显微镜下菌丝端有厚膜孢子生长

组织病理检查

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的假膜是由落的上皮细胞、纤维素、食物碎屑、白细胞、细菌和白色念珠菌菌丝组成的一个厚厚的膜层。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以菌丝可以侵入黏膜角化层。

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病损区组织病理检查,表现为上皮不全角化,可见白色念珠菌菌丝侵入。上皮有多核白细胞浸润,在不全角化层中,白细胞聚集成微小脓肿

有时可见轻、中度异常增生,因此,对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应提高警惕,争取早期活检,明确诊断。

一般无需助检查,当病情重,感染蔓延时,应相应做胸、B超、电图等检查。

治疗用药

局部治疗

1、作用原理:

疮的治疗,要是用碱性药物及制霉菌素局部治疗,因为口腔的碱性环境可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

2、具体量:

一般用2%碳酸氢钠清洗口腔后,局部涂抹2%甲紫或,1~2次/d,数天后便可痊愈。

若病变广泛者可用制霉菌素10万U,加水1~2ml涂患处,3~4次/d。

全身支持治疗

1、具体量:

补充维生素B2 5mg/次,3次/d,复维生素B等。

调整全身情况,如缺者应补充科配治疗全身疾病。用转移因子胸腺素等增强免疫功能。

全身药物治疗

1、制霉菌素:

(1)作用机制:

多烯类抗生素,从链霉菌属菌株衍生而来,其作用机制在于与真菌胞膜的麦角固醇结,造成膜通透性、糖酵解、呼吸链及RNA和蛋白质成等多面的改变,以致真菌细胞溶解、坏死。

(2)量:

将其作成粉或混悬水溶液(5万~10万U/ml)撒布或涂布于口腔病变区,每2~3小时撒1次,效果良好。

(3)不良反应:

本品局部应用刺激性小,但其苦涩味可能恶心呕吐,有患者难以耐受。

2、两性霉素B:

(1)作用原理:

多烯类抗生素,作用机制同制霉菌素。服不吸收,静滴注可有效地治疗各种深部真菌病。

(2)具体量:

临床用静(粉针50mg/瓶)配成水溶性含漱,局部用效果显著。

(3)不良反应:

该配制液急性稳定性差,必须在12~24h使用。而且副作用大,尤其损害脏。

3、酮康唑

(1)作用原理:

是咪唑类抗真菌药,能抑制真菌细胞膜DNA和RNA。

(2)具体量:

用0.5%酮康唑溶液涂搽,3次/d,或用2%酮康唑局部涂搽,1~2次/d,效果良好。实验明,酮康唑局部应用,治疗疮的疗效明显优于制霉菌素。

4、克霉唑

(1)简介:

为咪唑类抗真菌药服肠道吸收不太好,可局部应用。

(2)具体量:

一般用1%~5%克霉唑霜涂搽,可治疗念珠菌角炎及念珠菌唇炎;克霉唑含化,可治疗口腔白念珠菌病。

5、咪康唑

(1)简介:

咪唑类抗真菌药,因肠道不吸收,局部应用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特对于白念珠菌唇炎,将本品做成糊局部涂搽效果好。

因为咪康唑能直接损害真菌细胞膜,使麦角固醇成发生障碍,以此达到抗真菌的的。

(2)具体量:

咪康唑口腔患处与义齿组织面,4次/d,治疗义齿口炎疗效显著。

手术治疗

部结状增生组织,表面出现颗粒增生的病损及组织检查有上皮异常增生的病损,抗霉治疗后应手术切除。

  (二)预后

  及时治疗去除诱因预后多良好;若为病癌症等患儿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制者感染易扩甚至发生全身性感染

预防保健

1、去除不良因素:

小儿喂养用具要清洁与消毒,注意防止因喂养员而起的交叉感染。要尽量去除病因,停止使用抗生素等诱发药物。

2、戴义齿的患者应注意义齿的清洁:

睡觉前将义齿取下,浸泡在2%~4%碳酸氢钠液或0.12%氯已定液中。

3、注意口腔卫生和健康:

除去局部创伤,义齿固位不好创伤的应重衬或重新修复。吸烟的患者应嘱其戒烟。养不良患儿,重病、久病患儿应加强口腔护理。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