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涎石病

涎石病是指发生在涎腺腺体及其到观众的钙化性团块而起的一系列病变。涎石病是怎么回事呢?涎石病要发生在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下颌下腺涎石最常见,腮腺次之,上颊部的小唾液腺下腺少见。涎石常使唾液排出受阻,并继发感染,造成腺体急性或反复发作的炎症。涎石病(sialolithiasis)是指发生在涎腺腺体及其到观众的钙化性团块而起的一系列病变。要发生在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下颌下腺涎石最常......
目录

概述

  涎石病(sialolithiasis)是指发生在涎腺腺体及其到观众的钙化性团块而起的一系列病变。要发生在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下颌下腺涎石最常见,腮腺次之,上颊部的小唾液腺下腺少见。涎石常使唾液排出受阻,并继发感染,造成腺体急性或反复发作的炎症。

  

病因

  涎石成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异物、炎症、各种原因造成的唾液滞留有,也可能与机体的无机盐新陈代谢紊乱有。少数涎石病患者并有其他部位结石。涎腺结石90%以上发生于下颌下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

  1、下颌下腺为混型腺体,分泌的唾液富含黏蛋白,比腮腺分泌液黏滞,钙的含量也超出2倍,钙盐容易沉积。

  2、下颌下腺导管自下向上走,腺体分泌液逆重力向流动。导管长,在底后部有一弯部,导管全程较折,这些解剖结构使唾液易于淤滞,导致涎石成。

  

临床表现

  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的中年人多见。病程短者数天,长者数年甚至数十年。小的涎腺结石症状不明显,大的结石阻塞导管影响唾液排出时,则出现阻塞性症状。其特点是每次进食时。患侧腺体迅速肿胀、疼痛,进食后症状可逐渐减轻、消退。用双手作外联触诊时,可触及前端较大的结石。检查中应注意避免将结石向后推移。X线或B超检查可显示结石影像。颌下腺涎石常并发慢性颌下腺炎,此时腺体肿大、变硬,导管处轻度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易钙浓度较正常高。如并发感染,化验象可见白细胞数增多。

  二、X线检查用咬检查底,在上出现射线阻射区即可确诊。下颌下腺导管较前部的涎石应选摄下颌横断饸下颌下腺导管后部及腺体的涎石应选摄下颌下腺侧位钙化程度较低的涎石,即所谓的阴性涎石,在X线上难以显示。在急性炎症消退后,可做唾液腺造影检查,涎石所在处表现为、卵或梭充盈缺损。对已确诊的涎石病患者,不做唾液腺造影,以免将涎石推向导管后部或腺体

  

诊断

  据进食时下颌下腺肿胀伴发疼痛的特点,导管溢脓以及双手触诊可扪及导管结石等,临床可诊断为下颌下腺涎石并发下颌下腺炎。确诊应作X线检查。

  

鉴别诊断

  一、下腺良性或恶性肿无涎液分泌阻塞症状和涎腺炎的表现,X线检查或造影无结石,扪诊肿呈实质性,无压痛。

  二、下颌下腺呈进性肿大,无进食肿胀下颌下腺炎症发作史。肿病理检查可确诊。

  三、下颌下间隙感染患者有病史并能查找到病源。下颌下区肿胀呈硬性浸润,皮肤潮红并可出现凹陷性水肿下颌下腺导管分泌可能减少,但唾液正常,无涎石阻塞症状

  治疗

  一、保守治疗很小的涎石和腮腺导管结石可保守治疗。含蘸有柠檬酸的棉签或维生素C,也可食酸性水果或其他食物,促使唾液分泌,促进涎石排出。

  二、手术治疗颌下腺导管前段结石,可用推挤法将结石导管取出。导管中段结石,可在涎石后部用圆针导管缝线牵固定,在沿导管向作切取出。导管后份和腺体结石或涎石已并发慢性颌下腺炎、腺体萎缩,已失去摄取及分泌功能时,则常需同时摘除颌下腺。近年来,有人采用碎石机碎石、激光碎石、唾液腺导管取石等治疗法有一定效果。

  三、对症治疗并涎腺炎者加用抗生素治疗。常用漱等。

预防

预防的键是多饮水,服磁化水,防止涎石成。有涎腺导管阻塞症状时,可试服排石汤,进食酸性水果,促使唾液分泌,可望小的涎石自排出。已明确为导管结石者,应忌作涎腺造影。有时应用碎石机粉碎颌下腺腺体及导管后段结石,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并发症

涎石阻塞起腺体激发感染并反复发作是常见的涎石病的并发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荚果蕨贯众

下一篇 荚囊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