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简称流,俗称痄腮。四季均有流,以冬、春季常见。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要特征,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常见的幷发症为病毒炎、睾丸炎、腺炎及卵巢炎。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病人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沫、唾液的吸入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腮腺炎前驱症状较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
目录

形成病因

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病毒呈球直径为100~200微米,孢膜上有神经氨酸酶凝素及具有细胞融作用的F蛋白。该病毒仅有一个清型,因与副流感病毒有共同抗原,故有轻度交差反应。从患儿唾液、液、、尿、组织及其他组织中均可分离出病毒。

临床表现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

腮腺肿痛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向前、后、下发展,状如,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张、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10%~15%的患儿仅有颌下腺重大,下腺感染最少见。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并可出现困难。腮腺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处溢出。及软可有肿胀,扁体向中线移动。腮腺肿胀大多于3~5天到达高峰,7~10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腮腺肿大时体温升高多为中度发热,5天左右降至正常。病程10~14天。

检查方法

1.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有肾炎并发症者可出现蛋白尿及红、白细胞。

2.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90%患者的淀粉酶有轻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

3.检查

补体结实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补体结抗体:即抗S和抗V抗体,抗S抗体可作为早期感染据,6~12个月逐渐下降消失;抗V抗体在发病1个月达高峰,6个月后逐渐下降,2年后达低水平并持续存在。恢复期双份清测定v抗体效价4倍以上升高,也可确诊。

4.病毒分离

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液中分离到病毒。

诊断方法

据流情况及接触史,以及腮腺肿大的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上述实验室检查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发热畏寒,疲倦,食欲不振,1~2日后单侧或双侧非化脓性腮腺肿痛或其他唾液腺肿痛。吃酸性食物时胀痛更为明显。腮腺可见红肿。末梢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增加。发病前1~4周与腮腺炎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

常为一侧腮腺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晚期有波动感,挤压时有脓液自腮腺流出,腮腺位于第二磨齿相对的颊黏膜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2.颈部及淋巴结

肿大不以耳垂为中,而是局限于颈部或前区,为核状体,较坚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活动。可发现与颈部或前区淋巴结组织有炎症,如峡炎、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症状腮腺肿大

糖尿病、养不良、慢性病中,应用某些药物如碘化物羟保泰松、异丙上腺素等可腮腺肿大,为对称性无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要为脂肪变性。

并发病症

1.

腮腺炎病毒昰嗜神经组织病毒,炎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男孩较女孩多3~5倍。腮腺炎与其他原因起的炎不易鉴,以头痛呕吐项强直为常见症状,20%的患儿发生惊厥液中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高,以淋巴细胞为症状可能在腮腺肿大前或同时发生,也有腮腺肿后2周出现。电图可有改变但无特异性。一般预后良好。个炎病例也可留有后遗症。中国已有实的腮腺炎病例,自始至终无腮腺肿痛者。

2.睾丸

男性患儿最常见的并发症,青春发育期后的男性发病率14%~35%。早期症状常发生在腮腺肿大1周左右,突发高热、寒战、头疼、恶心疼痛、患侧睾丸胀痛伴剧烈触痛,阴囊临近皮肤水肿、发红也显著,鞘膜腔可有黄色积液。病变大多侵犯一侧,1/3~1/2的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由于病变常为单侧,即使双侧也仅部分管受累故很少导致不育症。常伴发附睾炎。

3.卵巢

占青春期后女性患者的5%~7%。卵巢症状发热呕吐部酸痛,下部轻痛,月经周期失调,严重者可扪及肿大的卵巢伴压痛。迄今尚未见导致不育的报告。

4.腺炎

严重腺炎罕见,轻型及亚临床型较常见。表现为中上疼痛和触痛,伴呕吐发热腹胀腹泻便秘等。如不伴有腮腺肿大可误诊为肠炎淀粉酶不宜作诊断依据,清脂肪酶值超过1.5U/dl(正常为0.2~0.7U/dl)提示最近发生过腺炎。

5.其他

炎、肾炎炎、乳腺炎甲状腺炎、减少、关节炎等。眼的幷发症有角膜炎、泪腺炎巩膜炎虹膜状体炎视乳头炎。一般3周恢复。

治疗方法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前尚无抗腮腺炎特效药物,抗生素治疗无效。要对症治疗,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液体摄入量。可用利巴韦林及草药治疗,紫金如意金黄,用调后外。体温达38.5度以上可用解热镇痛药。并发炎者给予镇静、降颅压等药物。睾丸炎患儿疼痛时给解热镇痛药,局部冷睾丸托,可用激素抗生素。并发腺炎应食、补充能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方法

1.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接触者一般检疫3周。

2.被动免疫

给予腮腺炎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3.自动免疫

生后14个月常规给予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途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吸入法,接种后可出现一过性发热,偶有在接种后1周发生腮腺炎者。

饮食禁忌

1、忌辛辣厚味之物;

2、忌过甜、过咸及酸性的食物;

3、忌发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裂沟舌

下一篇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