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糜
病因病机
口糜病机分虚实两类。实证病机,成人多因膀胱湿热熏口所致,小儿多属心脾积热灼口。虚证病机以阴虚口齿失养为多,主要见于成人。
1、膀胱湿热,上泛龈口 多因外感湿热,蕴结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湿热积聚,循经熏蒸于口而为病。《医方考卷之五》说:“膀胱者,水道之所出;小肠者,清浊泌别之区也。膀胱移热于小肠,则清浊不能泌别,湿热不去,势必上蒸,故令口中糜烂而疮。”
2、心脾积热,上炎龈口 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过食辛热炙,脏腑失调,热积心脾,不得宣泄,循经上炎于口,灼腐肌膜,遂成口糜。《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说:“心脾有热,亦口糜。”
3、阴虚火旺,上炎龈口 大病久病之后,胃阴耗伤,虚火上炎,灼伤口舌肌膜发为本病。《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说:“阴亏火泛,亦口糜。”
症状表现
疾病诊断
诊断
1、病史
发生于成人者,往往有伤寒、大面积烧伤或烫伤、泻泄、糖尿病、原发性免疫缺陷,以及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病史。
2、临床表现
局部灼热干燥感,轻微疼痛或不疼痛,往往在医生检查舌苔时方发现。婴儿患者可有流唾液,拒乳,啼叫不安,低热。
3、局部检查
初起见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白色斑点,状如凝乳,略高出于黏膜之上,周围无红晕;白色斑点融合成片状如蛋膜不易拭去,强行拭去则易出血,1~2小时后可复生如旧。白色斑点可发生于口腔任何部位,但以舌本、两颊、上腭、口底为多见,亦有蔓延至咽部;但发生于成人者一般不会融合成大片状。
4、其他检查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辨治思路:口糜分虚实。实证分两端,腐物厚而难除,病损广而疼痛者,成人以膀胱湿热居多,小儿以心脾积热常见;虚证多为阴虚火旺,腐物少而微痛,病损亦轻。重在改善机体状态,局部治疗不可少。
内治法
1、膀胱湿热,上泛龈口临床表现:口腔患处灼热,口有甜味或臭味。微有发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证候分析:湿热熏蒸,结聚龈口,患处灼热,口有甜味或臭味;病属实邪,湿热壅盛,故微有发热,小便短赤。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膀胱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化浊祛腐。方药:加味导赤散加减。方中黄连、木通、淡竹叶、甘草清心泻火;黄芩、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清热解毒;生地黄、玄参养阴清热;桔梗、薄荷载药上行,直达病所。若热毒不盛而湿浊盛,小便短少,苔滑腻,可用五苓散加减。
2、心脾积热,上炎龈口临床表现:口腔患处灼热疼痛。轻微发热,口干渴,心中烦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数。证候分析:心脾积热上攻龈口,故见口干渴,心中烦热,大便秘结,及患处灼热疼痛。全身及舌脉所见为心脾积热证。治法:清心泻脾,解毒消肿。方药:导赤散合凉膈散加减。方中以黄芩、栀子苦寒泄降,清泻胸膈邪热,连翘、薄荷辛凉轻清,清散心胸邪热;大黄、芒硝泻火通便,引邪热下行;生地凉血滋阴以制心火;木通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竹叶甘淡,清心除烦,导心火下行;甘草、蜂蜜清热润燥,调和诸药。
3、阴虚火旺,上炎龈口临床表现:患处无疼痛或轻微疼痛,或无明显自觉症状。口舌干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证候分析:胃阴不足,龈口失养,虚火灼损,故见口舌干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病属正虚不足,故患处无疼痛或轻微疼痛。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胃阴不足证。治法:滋阴养胃,清热生津。方药:益胃汤加减。方中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养阴清热生津,冰糖养胃和中。大便燥结者,酌加白蜜冲服以润燥通便。若糜烂延及咽喉,日轻夜重,多为阴伤邪盛证,宜用少阴甘桔汤。
方中黄芩清热解毒;玄参、桔梗、甘草养阴清热利咽;川芎、陈皮行气活血;柴胡、羌活、葱白祛风除湿;升麻解毒,引药上行。酌加马勃、黄连、天葵子以助解毒燥湿,利咽止痛之效。若见口干少津,纳差泻泄,倦怠,多属脾虚湿热证,治宜健脾益气,化浊利口。用连理汤,即理中汤加黄连。若见倦怠乏力,纳差,食欲差,肢凉畏寒,小便清,大便稀或泄泻,多属阳虚不足,治宜健脾益气,温中散寒。用附子理中汤。
外治法
1.含潄法 漱口方煎水漱口,以清洁口腔,并以消毒纱布蘸药汁将白腐物拭去。
针灸治疗
预防与护理
预后与转归
发生于小儿者,病程一般为7日左右,预后较好,虽能不治而愈,但可致病程延长;发生于成人者,往往病情顽固或有深部感染,预后较差;发生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停用抗生素后可改善症状。
【古代文献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七》:“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大抵心胃壅热,则必熏蒸于上;不可概以敷药,当求其本以治之。”
《医宗金鉴?卷六十五》:“此证由阳旺阴虚,膀胱湿水泛溢脾经,湿与热瘀,郁久则热,热气熏蒸胃口,以致满口糜烂,甚于口疮,色红作痛,甚则连及咽喉,不能饮食。初起宜服导赤汤。口臭、泻泄脾虚湿者,宜服连理汤;糜烂延及咽喉,日轻夜重者,服少阴甘桔汤,便秘者服凉膈散。外俱以姜柏散搽之有效。”
【现代文献索引】
1.王艳霞.肝肾同治阴阳双补法治疗经行口糜.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485
2.张红香.疏肝调经法治疗经行口糜6O例.黑龙江中医药,2003;(1):35
3.孟巍.自拟四味汤治疗复发性口糜.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2):21
西医学疾病认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
下一篇 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