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口糜

口糜首见于《》。《素问气厥论》说:“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尔后历代医家对此病亦有所论述。发生于小儿者,以1岁婴儿或不满月婴儿多见,又称疮、燕疮、白疮、雪。发生于成人者,往往继发于伤寒、大面积烧伤烫伤、泻泄、糖尿病、原发性免疫缺陷,以及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口糜病机虚实两类。实证病机,成人多因膀胱湿热所致,小儿多属积热灼虚证病机阴虚齿失养为......
目录

病因病机

口糜病机虚实两类。实证病机,成人多因膀胱湿热所致,小儿多属积热灼虚证病机阴虚齿失养为多,要见于成人。   

1、膀胱湿热,上泛 多因外感湿热,蕴结膀胱,或饮食不湿热生,下注膀胱湿热积聚熏蒸而为病。《医考卷之五》说:“膀胱者,水道之所出;小肠者,清浊泌之区也。膀胱移热于小肠,则清浊不能泌湿热不去,势必上,故令中糜烂而疮。”

2、积热,上炎 开窍开窍。过食辛热,脏腑失调,热积,不得宣泄,上炎于,灼腐膜,遂成口糜。《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说:“有热,亦口糜。”   

3、阴虚旺,上炎 大病久病之后,胃阴耗伤,虚火上炎,灼伤膜发为本病。《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说:“阴亏泛,亦口糜。”

症状表现

局部灼热感,轻微疼痛或不疼痛,往往在医生检查舌苔时方发现。婴儿患者可有流唾液,拒乳,啼叫不安,低热。  

疾病诊断

诊断

1、病史 

发生于成人者,往往有伤寒、大面积烧伤烫伤、泻泄、糖尿病、原发性免疫缺陷,以及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病史。

2、临床表现 

局部灼热感,轻微疼痛或不疼痛,往往在医生检查舌苔时方发现。婴儿患者可有流唾液,拒乳,啼叫不安,低热。  

3、局部检查 

初起见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白色斑点,状如凝乳,略高出于黏膜之上,周围无红晕白色斑点融状如蛋膜不易拭去,强拭去则易出,1~2小时后可复生如旧。白色斑点可发生于口腔任何部位,但以本、两颊、上底为多见,亦有蔓延至部;但发生于成人者一般不会融成大状。  

4、其他检查 

检查可找到菌丝或孢,培养可查见白念珠菌。

鉴别诊断

白喉 白喉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局部白腐物要位于咽喉,很少见于口腔黏膜,不易拭去,强拭之易出。细菌涂检查可找到白喉杆菌。

辨证论治

辨治思路:口糜虚实实证分两端,腐物厚而难除,病损广而疼痛者,成人以膀胱湿热居多,小儿以积热常见;虚证多为阴虚旺,腐物少而微痛,病损亦轻。重在改善机体状态,局部治疗不可少。  

治法

1、膀胱湿热,上泛临床表现:口腔患处灼热有甜味或臭味。微有发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滑数。候分析:湿热熏蒸,结聚,患处灼热有甜味或臭味;病属实邪湿热壅盛,故微有发热小便短赤。全身及所见,为膀胱湿热。治法:清热利湿,化浊祛腐。方药加味赤散加减。中黄连、木通淡竹叶甘草清心黄芩金银连翘牛蒡子清热解毒;生地黄玄参养阴清热;桔梗薄荷载药上,直达病所。若热毒不盛而湿浊盛,小便短少,苔滑腻,可用五苓加减。  

2、积热,上炎临床表现:口腔患处灼热疼痛。轻微发热口干渴,烦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数。候分析:积热上攻,故见口干渴,烦热,大便秘结,及患处灼热疼痛。全身及所见为积热。治法:清心,解毒消肿。方药赤散加减。中以黄芩栀子泄降,清泻胸邪热连翘薄荷辛凉轻清,清邪热大黄芒硝通便,邪热;生地凉血滋阴以制木通清心,下导小肠之热,竹叶甘淡,清心除烦,导甘草蜂蜜清热润燥,调和诸药。  

3、阴虚旺,上炎临床表现:患处无疼痛或轻微疼痛,或无明显自觉症状,饥不欲食,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细数。候分析:胃阴不足,失养,虚火灼损,故见,饥不欲食,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病属正虚不足,故患处无疼痛或轻微疼痛。全身及所见为胃阴不足。治法:滋阴,清热生津方药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养阴清热生津冰糖和中。大便结者,酌加白蜜冲服润燥通便。若糜烂延及咽喉,日轻夜重,多为阴伤,宜用少阴甘桔汤

中黄清热解毒玄参桔梗甘草养阴清热利川芎陈皮行气柴胡羌活葱白湿升麻解毒,药上。酌加马勃黄连天葵子以助解毒燥湿,利止痛之效。若见口干少津,纳差泻泄,倦怠,多属脾虚湿热,治宜健脾,化浊利。用连理汤,即理中汤黄连。若见倦怠乏力,纳差,食欲差,肢凉畏寒,小便清,大便稀或泄泻,多属阳虚不足,治宜健脾,温中。用附子理中汤

外治法

1.含潄法 漱水漱,以清洁口腔,并以消毒纱布蘸药汁将白腐物拭去。

2.噙含法 青吹之类撒患处,每日5~6次。

针灸治疗

取地仓、谷,留针15分钟,每日或间日1次。连续几次。

预防与护理

(1)应注意口腔清洁卫生。

(2)对长期服用抗生素者,要适当配用碱性水溶液含漱

预后与转归

发生于小儿者,病程一般为7日左右,预后较好,虽能不治而愈,但可致病程延长;发生于成人者,往往病情顽固或有深部感染,预后较差;发生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停用抗生素后可改善症状

【古代文献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七》:“膀胱移热于小肠肠不便,上为口糜……大抵壅热,则必熏蒸于上;不可概以药,当求其本以治之。”

《医宗金鉴?卷六十五》:“此由阳旺阴虚膀胱湿水泛溢湿与热瘀,郁久则热,热熏蒸,以致满口糜烂,甚于疮,色红作痛,甚则连及咽喉,不能饮食。初起宜服赤汤口臭、泻泄脾虚湿者,宜服连理汤;糜烂延及咽喉,日轻夜重者,服少阴甘桔汤便秘者服。外俱以姜柏搽之有效。”

【现代文献索

1.王艳霞.同治阴阳双补法治疗口糜.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485

2.张红香.疏肝法治疗口糜6O例.黑龙江中医药,2003;(1):35

3.孟巍.自拟四味汤治疗复发性口糜.河北中医报,2001;(2):21

4.王丽萍,李凤娟.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口腔溃疡疗效观察.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1;(1):92

5.高丽萍,陈文.自拟芩知饮治疗口糜42例.福建中医药,2001;(6):29~30

西医学疾病认识

白念珠菌病 

本病的病原菌要是白念珠菌,以孢子型存在,并不致病,但在下述诱因下可致病。一是念珠菌本身毒力增强,二是患者的防御功能降低,三是长期或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广谱抗生素,四是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五是代谢或分泌疾病,六是其他如维生素缺乏、低温潮湿环境、慢性局部刺激等。治疗之法,局部可用碱性溶液含漱抗真菌药物局部涂布;病情顽固或深部感染,需采用全身抗真菌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