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变应性口炎

什么是变应性口炎变应性口炎口腔粘膜变态反应性炎症。那,变应性口炎是怎么回事?变应性口炎是指过敏性体质的机体通过不同途径,如接触服或注射等,接触变应原所致,而发生变应性口炎。 其中变应性口炎有药物性口炎和接触性口炎两种常见类型。变应性口炎口腔粘膜变态反应性炎症。指过敏性体质的机体通过不同途径(如接触、服或注射等)接触变应原所致。药物性口炎 一、据临床表现 近期有用药史,发病与用药有明显的......
目录

概述

变应性口炎口腔粘膜变态反应性炎症。指过敏性体质的机体通过不同途径(如接触、服或注射等)接触变应原所致。

诊断

药物性口炎

一、据临床表现

近期有用药史,发病与用药有明显的联系,并应了解有无既往过敏史;口腔损害要是充水肿、糜烂、渗出;此外注意皮肤上若有固定药疹时,则有助于确诊。同时也可有眼或阴部损害。

二、助诊断

其简便可、可靠性依次介绍如下:

1.斑贴试验

斑贴试验是测定机体变态反应的一种助诊断法。据受试物性质配制适当浓度的浸液、溶液、软膏或直接用原物作试,将试液浸湿4层1cm2大小的纱布,或将受试物置于纱布上,置前屈侧,其上用稍大透明玻璃纸覆盖,四周用橡皮膏固定,48h取下试验物并检查结果。

结果判定 “-”阴性:受试部位无任何反应;

“±”可疑:皮肤出现瘙痒或轻微发红;

“+”弱阳性:皮肤出现单纯红斑、瘙痒;

“++”中度阳性: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

“+++”强阳性:皮肤出现显著红斑、丘疹及水疱。

2.嗜碱粒细胞颗粒试验

取家兔的嗜碱粒细胞加患者清和可疑致敏物质之溶液混一起孵育,如患者清中有过敏性抗体ige,则发生嗜碱粒细胞颗粒。数200个嗜碱粒细胞,如有30%以上细胞发生颗粒现象即为阳性反应。颗粒细胞的改变为细胞肿胀,失去正常,胞核清楚,颗粒溶解消失或自细胞溢出。此法简便、灵敏可靠,有助于确定i型变态反应。

3.致敏物质的淋巴细胞转化率试验

取患者的淋巴细胞加可疑的致敏物质,并设对照组,观察淋巴细胞转化情况。转化细胞>50%(返祖细胞)即表示属阳性反应。

4.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取患者白细胞加可疑致敏物质,观察白细胞移动抑制情况。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与特异抗原相遇,释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使巨噬细胞或白细胞移动受抑制时,为阳性反应。如实验组/对照组 <0.8u,表示有抗原反应。 本法亦可协助确定致敏物质。

接触性口炎

据病损部位有接触某种物质的情况以及临床表现进诊断:有明确的接触史,所接触的物质具有抗原性,从组织接触到发生炎症,短则数分钟、数小时,长则数日;结临床表现,以斑贴试验可有助于诊断。

治疗措施

药物性口炎

一、全身治疗

1.找可疑的致敏药物,并立即停止使用;追溯近几天的食谱,有无进食含有药物进补的药膳饮食。

2.全身支持疗法

补充液体、维生素,以加速致敏原的排出,并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3.抗组织胺药物

可选用苯海拉明25mg,每日3次,服;扑尔敏4mg,每日3次,服;或给息斯敏(正阿司咪唑,astemizole)10mg,每日1次,服。

4.上腺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抑制免疫反应作用,重症可用氢化可的松200~400mg静滴注;泼尼松每日30~60mg,或用地塞米松每日4.5~9mg,服。

5.葡萄糖酸钙加维生素c0.5~1.0g,每日1次,缓慢静注射,以减少渗出。

二、局部治疗

应用消炎、止痛、抗感染的药物,如局部可贴各种抗生素药膜,或涂布2.5%金霉素甘油中药溃疡等,疼痛严重者可用1%普鲁卡因溶液含漱或涂布0.5%达克罗宁溶液以止痛。

注意事项:

治疗前应询问患者有无药物或药膳过敏史;严格掌握用药适应,以防滥用药物;用药宜简单,以减少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并注意药物交叉过敏反应;慎用或用与原致敏药物化结构式近似的药物;注意做药物过敏试验,如青霉素皮试,应同时准备好急救药品,以防万一。对确诊者,应向患者交代清楚,避免今后再用此药。

接触性口炎

1、防治

分析追溯发生接触性口炎的原因,并立即去除、更换可疑的修复充填材料。局部消炎、止痛、抗感染,可用抗生素药膜贴,或用抗生素甘油涂布,每2h一次,或涂布2%甲紫亦可。症状严重者可服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或息斯敏等(同药物过敏口炎)。

2、注意事项

平时注意加强自身防护,日常生活中慎用容易致敏的外用品,避免再次接触发生过接触性口炎的致病物质。

病因学

1、药物过敏口炎

属i型速发变态反应,但有时也可表现为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顾思义,药物是本病发生的外因,而药物的种类、其中的杂质、给药途径、积聚作用及抗原性等诸多因素与本病的发生都有着一定的系,但药物的抗原性是起本病最重要的原因。药物大多数是小分子化物质,属于半抗原,它必须与机体蛋白质结后变成全抗原时才成为变应原。首次使用药物后,一般不发病,当机体再次接触同一药物时,即可产生变态反应。一般在接触变应原后24~48h发病。

抗生素、解热镇痛类药、安眠镇静、磺胺药制品等四大类是发药物性皮肤-粘膜炎症反应最为常见的药物。临床问诊中,有的患者难以忆及有致敏药物应用史,这可能因为有的药物虽称不同,但其药物结构式是相似的,例如磺胺药物、普鲁卡因和对氨水杨酸几种药物中均含“苯胺“核,因此,使用过磺胺者可在首次接触普鲁卡因时发生变态反应;又例如自然界中存在青霉菌,可使人致敏,故有时虽首次注射青霉素者亦发生了变态反应。

2、接触性口炎

属ⅳ型变态反应,所接触物质本身对口腔粘膜本无刺激性,即有刺激性也很微弱,一般情况下不致起损害,但对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此物质作为一种变应原,可变态反应而致病。

口腔科常见的致敏物质如托材料甲基丙烯酸甲脂、自凝丙烯酸脂、银金;其它糖和成橡等。

病理改变

1、药物性口炎

组织病理变化系急性炎症反应,上皮细胞及细胞间水肿,或有水疱成;结缔组织间可有水肿现象,并有炎细胞浸润,初期嗜酸性粒细胞较多,继则中性白细胞增加,管扩张、充

2、接触性口炎

组织病理变化亦表现为急性炎症反应,组织水肿管扩张、充,炎细胞浸润;若临床表现为苔藓样病损时,则镜下可见粒层明显,上皮表层有轻微过度角化现象。

临床表现

一、药物性口炎

口腔粘膜损害常先于皮肤发生,有时亦可同时发生。患者应用某种药物后可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发作的潜伏期稍长,复发者则缩短,有时可在24h发病。

1、口腔粘膜

发病于口腔粘膜时,患者首先感觉局部灼热不适。口腔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损害,如常见在、颊、等处的粘膜上出现充水肿,若有水疱发生,由于言、食时的摩擦运动而迅速破溃成大小不等的糜烂面,并有渗出。此时,患者即感疼痛。

2、皮肤

发病于皮肤时,则好发于手足、面,出现红斑、丘疹等;如重复使用致敏药物,即在原部位出现红斑,边界清楚,数多少不一,还可能并水疱,对此称之为固定药疹(fixed drug eruption);有时,除固定部位外,亦可在新部位发疹。局部灼热、胀痒。一般持续1周左右,而后消退。

3、眼部

发病于眼部时,常见为结膜炎,表现为球结膜充、胀痛不适,分泌物增多等。

4、阴部

发病于阴部时,在生殖器、肛门等处也可出现红斑、糜烂等现象。

二、接触性口炎

症状出现较缓,因为口腔粘膜接触到具有抗原性物质后,至少需数天才能在局部成抗体,此时上皮已被致敏,随着抗原物质的吸收,在局部产生抗原抗体反应。但也有因为接触物刺激性大而潜伏期短的。

常见发病部位为、颊、槽和前粘膜。接触致病物质部位表现为炎症反应,轻重不等,一般表现为充水肿、发疱、糜烂、渗出,或有假膜成。在部表现肿胀明显,缘有牙齿压迫印痕。如果将致敏物质去除后,在一段较长时间,炎症仍在发展,可能夹杂感染,以后逐渐愈

鉴别诊断

1、药物性口炎

应与同属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接触性口炎、多渗出性红斑相鉴。尤其当损害单发于口腔时,更易与临床表现为充水肿、发疱、糜烂的其它口腔粘膜病相混淆。

2、接触性口炎

应与药物性口炎诊断。本病患者接触而导致发病的物质不一定是药物;而药物性口炎发病的致病物质则一定是药物。此外,本病仅在接触部位发生损害,而药物性口炎口腔损害外,还可能有皮肤、眼、阴部等处或多或少的伴发损害。

并发症

(一)药物性口炎容易发生眼或阴部损害。

(二)接触性口炎容易向邻近组织扩延是常见的变应性口炎的并发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边缘性龈炎

下一篇 唇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