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先天性鼻部皮样囊肿及瘘管

皮样囊肿表皮囊肿少的多约为表皮囊肿的1/10鶒,占的0.1%~0.7%。小儿皮样囊肿小儿的0.45%。一般认为男女发病无明显性差异,但也有人报告男性略多于女性。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其发病年龄较表皮囊肿为年轻,以20岁以下多见,颅者最常见于10岁以下的小儿。中文:皮样囊肿 英文:dermoid cyst :皮样;皮样肿;dermoid tumor皮样囊肿......
目录

名称

  中文:皮样囊肿

  英文:dermoid cyst

   :皮样;皮样肿;dermoid tumor

概述

  皮样囊肿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颅先天性良性肿它含有外层与中层两种成分,如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件、毛发和皮肤全层,偶有和软

皮样囊肿表皮囊肿少的多约为表皮囊肿的1/10鶒,占的0.1%~0.7%。小儿皮样囊肿小儿的0.45%。一般认为男女发病无明显性差异,但也有人报告男性略多于女性。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其发病年龄较表皮囊肿为年轻,以20岁以下多见,颅者最常见于10岁以下的小儿。

病因

  病因

皮样囊肿起源于异位的胚胎上皮细胞,是胚胎发育早期(3~5周)鶒在神经沟封时将部分皮肤组织带入的结果

  发病机制:

皮样囊肿2/3发生罐网在颅后窝,尤其是小脑中线部位亦可发生在第四脑室、枕部的硬膜下或硬膜外,其次是桥、下面,其他部位有垂体区、松果体区等丁育基(1980)报道的10例皮样囊肿小脑蚓部3例大脑半球及小脑半球各2例,颅中窝、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后部各1例。罗世祺(1992)报道的9例小儿皮样囊肿,第三脑室后部、小脑蚓部、颅后窝硬膜外各2例颞部硬膜外、第四脑室小脑半球各1例。

皮样囊肿一般呈球或分状,表面光滑,囊壁较厚,边界清楚偶与组织有牢固的粘连。少数有钙化,囊含有油脂样物质,呈淡黄色或灰黄色,黏稠半固体状态其中可有毛发,牙齿罕见。囊壁外层为少量鶒的纤维组织,不仅有表皮而且有真皮及其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皮肤附件,壁中偶可见到软组织

症状

临床表现:

1.病程 病程较长,自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多在1年至数年之间,自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约为8年。

2.多发性 多发性皮样囊肿已有报道,以颅和椎管同时发生为多见。并有家族性发病。

3.伴发畸 皮样囊肿并其他先天性畸,如颈枕区颅骨颅骨裂、柱裂、脏转位等。

4.症状与体征 多数病人以压增高为常见症状,位于颅后窝者可有共济失调走路不稳眼球震颤小脑损害症状位于鞍区者可出现视力、视野障碍鶒其他症状癫痫偏瘫等。皮样囊肿常伴有皮瘘,这是皮样囊肿的重要临床特点。皮瘘的瘘管可以是放性,也可是锁性,或仅有一纤维束带皮瘘多位于中线部位,偶发生在侧位颅皮样囊肿以枕部皮瘘最常见,其次为部、部。

并发症:

当皮样囊肿放性时,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化脓性膜炎或脓肿,其发生率约为3.1%。部分病人可因感染而以突然高热和膜炎起病。随肿长大不仅可阻塞环,产生压增高还可累及重要神经结构致功能紊乱。例如肿位于后颅窝多有步态紊乱、共济运动失调小脑症状罐网。

诊断:

据发病年龄及临床特点尤其是伴有皮瘘者,可做出诊断,无皮瘘者可借助放射检查进定位诊断,但术前定性诊断有一定困难。

诊断:

本病需与表皮囊肿畸胎脂肪、其他囊肿等相鉴

治疗

治疗:

手术治疗为其惟一治疗法,伴有皮瘘者应连同瘘管一同切除。由于皮样囊肿多位于颅底颅后窝,包膜与周围组织粘连,因此,囊壁完全切除有困难。对于重要部位的皮样囊肿,不必强求全部切除囊壁可做部分切除。硬膜外皮样囊肿伴有皮瘘者,勿切硬膜以防颅发生感染而导致死亡。整个手术过程中勿使囊容物进入蛛网膜下腔以免发生术后“无菌性膜炎”,一旦发生要不断穿放液或脑室流,应用抗生素激素等。有皮肤窦时应一并切除。术后放疗很少有效既不能缩小肿也不能预防肿的复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