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先天性后鼻孔闭锁

先天性后锁为一少见的部畸,属家族遗传性疾病。由Otto于1814年首次论及此病,并随后(1829年)对其进尸体解剖,有 Emmert于 1853年首次倡导手术矫正。新生儿中先天性后锁的发病率约为1/5000~1/8000,单双侧发病比率为1.6:1,男女发病率基本相同。该病 的具体发病原因迄今未明,大多认为系先天发育缺陷,常伴有其他发育。据锁累及的范围分单侧锁和双侧锁;......
目录

疾病分类

锁累及的范围分单侧锁和双侧锁;据锁的程度分部分锁和完全锁;据锁隔的性质分性、膜性及混性。先天性后锁者,约90%为性及混性,且双侧者多见。

发病机制

先天性后锁的致畸说较多,现介绍几种如下:

胚胎性残留

胚胎第6~7周时,位于原始鼻腔与原始口腔间的间隔—颊膜应自吸收破裂而成原始后孔,如此膜所含间质组织较厚,未能吸收、穿透,则锁间 隔。间质组织有来自中隔和突的细胞成分的掺入。视其掺入的量不同而锁隔的性质各异:掺入量小,锁隔可为膜性;若较大,则可成混性,甚至为厚 实的性。这是前较为认同的先天性后说。

膜上端未溶解

胚胎第4周时颊膜溶解破裂,原与前肠相通。因颊膜的上端在平面以上,若不溶解吸收则可发展为先天性后锁。

性后孔异常发育

体及其翼突犁骨后缘及犁骨翼、水平部共同围成后孔。若上述各过度增生,可成既有软又有质的混锁,其中软部分可能来自

上皮栓块演化

认为于胚胎期后孔出现后,其一侧或两侧为上皮栓块所堵塞,后者逐演化发展为膜性或锁。

突和突异常发育

认为该病系因环绕颊膜的突和突区异常发育所致。

病理生理

锁隔厚薄不一,可菲薄如纸,也可厚达12mm,但多数在2mm左右。而且锁隔常为周边厚,中央薄,有时中央可见小孔,但病人仍觉鼻塞锁隔可分为 4缘2面:下缘位于上;前谓面;后为面。两面的粘膜分与所在腔体的粘膜相延续。锁隔多呈偏转倾斜状:从横断面观,侧缘与犁骨中部成 锐角;从矢状面观,其下缘与亦成锐角。故在其面和面各有一楔形盲囊样腔隙:面的位于外上,面的位于下。锁隔常位于后孔边缘软与硬交 界处,向上后倾斜,附着于蝶体,外接蝶,下连。此腔隙于术中须先加探明。

临床表现

先天性后孔狭窄的症状鼻塞、流白粘涕、嗅觉障碍呼吸困难。病人症状的轻重缓解,与锁的程度和年龄有

因出生时新生儿一般在3周之只会用呼吸而难以用呼吸,所以先天性双侧完全性后锁的患儿,出生后即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紫绀甚至窒息。有些患 儿虽然症状不如上述严重,但每于吃奶或呼吸困难加重,并出现紫绀,从而拒绝吃奶。当张啼哭时,呼吸困难紫绀反而显著改善或消失。再次吃奶或 时,上述症状再次出现。故呼吸困难常呈周期性发作。因患儿吃奶不便而致养障碍,加之不能呼吸,失去对吸入体的过滤及加温加湿作用,从而易罹患肺炎甚至夭折。若能幸存下来,新生儿需历约3周才逐渐习惯用呼吸,但吃奶时仍有憋。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憋呼吸困难症状会日趋减轻。因此时患儿思维和沟通能力增强,此时患儿可嗅觉丧失或不能擤出涕。

先天性单侧后锁的患儿,吃奶时可出现气急,平时可无明显症状。但有一种情况需加重视,即已习惯用健侧孔呼吸的先天性单侧后锁婴幼儿,如健侧偶然堵塞,可能会突发呼吸困难窒息

因后锁,鼻腔分泌物不能自后孔排入部,所以患儿表现为白粘涕自前孔流出。

因单侧或不完全的后锁的患儿鼻腔尚可通气气味分子可进入鼻腔,刺激嗅神经,所以这些患儿多不出现嗅觉功能障碍。嗅觉丧失见于双侧后锁的患儿。

先天性后锁的患儿常伴发其他畸。据Evans(1971)报道先天性后锁65 例,并其他先天性畸者28例,占43%,其中有多发性先天性畸(Charge综)即先天性虹膜缺损、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后锁、生长停 滞、殖器发育不良、廓畸等,此外还可能有其他畸,如硬高拱、扁平、先天性前瘘管、斜视虹膜麻痹、颌面成不全综征、外耳锁、回肠憩 室、肠道异位、泌尿系统多指畸等。而且有遗传倾向。

鉴别诊断

凡新生儿有周围性呼吸困难紫绀哺乳困难时,就考虑本病。检查发现每当张啼哭或检查时呼吸困难立即缓解,患侧前充满黏液无。由于患侧鼻腔流出的涕刺激翼及上等处而出现皮肤发红湿疹。 较大的患儿可出现硬高拱及上列切不齐。纤维鼻咽镜检查可边吸分泌物,边观察后孔情况,从而明确后锁的存在,而且可以排除先天性 膨出、息肉、腺样体肥大、鼻咽肿痛、异物、疤痕性狭窄及中隔偏等造成阻塞的原因。鼻腔螺旋CT检查可明确锁隔的性质(膜性、性或混性),以 指导临床治疗。

先天性后锁需与以下疾病相鉴

1.后天性后锁:病因为后孔附近曾患有结核、梅毒、硬结病等感染性疾病,以及曾遭受意外重伤或腺样体手术,愈后瘢痕锁,所以皆为膜性锁。检查发现:锁膜的状不如先天性后锁者规则光滑,亦非仅局限于后孔处。

2.此外,应与之鉴的疾病有:后息肉、后孔或鼻咽部肿、局部炎症或异物、腺样体肥大、先天性鼻咽锁、膨出、先天性小颌等。纤维鼻咽镜检查及鼻咽部CT或MRI检查有助于上述疾病的鉴诊断。

急救措施

新生儿降生后,若确诊为双侧先天性后锁,应急诊处理:立即建立呼吸通道,以防止窒息,加强养供给,防止继发感染,为手术矫治创造条件。当 婴儿出现窒息时,须立即以手指或压压下,使其离放呼吸道。然后将小号的口咽通气管或端已剪扩大的橡皮奶头,插入婴儿中,并用布 或系带妥善固定于头部,以利呼吸,并可通过奶头滴入少量乳汁,待患儿已习惯呼吸时方可取出中奶头。最好有专人护理,以防窒息,并应注意养摄入。

疾病治疗

锁成术,是其治性的有效法。用手术法去除锁间隔,有鼻腔中隔、上颌窦4种途径,应据患儿年龄、症状程度、间隔性质与厚度,以及全身情况而定。为了安全,可以先做气管术。

1.鼻腔进路适用于鼻腔够宽,能够看到锁间隔者,膜性间隔或性间隔较薄者,新生儿或患儿全身情况较差而急需恢复复呼吸者。

(1)麻醉 儿童用全身麻醉,成人用局部表面麻醉。

(2)切 左侧鼻腔间隔做“[”,右侧鼻腔做“]”,分离粘膜,面。

(3)切除间隔 用凿、刮匙或电钻头去除隔,保留隔后面(侧)粘膜,以覆盖外侧创面。术中须切除中隔后端,以便两侧造孔相贯通。造孔大小以能通过食指为度。然 后放入相应大小的橡皮管或塑料管,或以气囊压迫固定,留置时间视间隔性质而定,膜性间隔两周即可,性间隔则须4~6周。为了防止再次狭窄,可于一年定 期进扩张术。此种手术若在窥镜下进则更便。

对新生儿可用小号乳突刮匙沿底刮除,在隔处用旋转刮除法去除隔至足够大小,后面粘膜仍须保留,可,用橡皮管自鼻咽拉出,以固定粘膜瓣于面上。

采用鼻腔进路,在术中需注意避免损伤动脉、颅底及颈椎。

2.进路优点是手术野暴良好,可直接看到病变部位,能将间隔彻底切除,并可充分利用粘膜覆盖创面,适用于锁间隔较厚者。

(1)体位及麻醉 患儿仰卧,头向后伸,用0.1%上腺素棉塞于鼻腔深部锁间隔前壁,再于硬软交界处注入少量含上腺素的1%普鲁卡因,以减少术中出经气管切给全身麻醉。

(2)切 做Owens硬,切粘膜,切两端向后达上颌粗隆。分离粘膜瓣至硬边缘。

(3)硬后缘显后,用粗丝线穿过已游离的粘膜瓣,以便向后牵

(4)去除锁间隔 分离硬后面(底面)的底粘膜,用咬钳去除患侧后缘部分壁,即可发现隔斜向蝶体,分离隔后面粘膜,凿除隔,然后再于后缘中隔 粘膜下切除的法去除的法去除一部分,使后孔尽量扩大,保通畅。隔前后和中隔后端粘膜可以用以覆盖面。

(5)缝 将硬的粘膜瓣翻回复位,用细丝线严密缝,其手接近软处若有撕裂,也应严密妥善缝,以免术后穿孔。最后孔置入橡皮管或塑料管,固定修 整后的粘膜,4周后取出橡皮管,预约定期随访。若有后孔术后粘连,应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进扩张。

3.中隔进路此法仅适用于治疗成人后锁。单侧、双侧、膜性、性,皆可使用。

(1)体位和麻醉 同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2)切 用killan切,或稍偏后做切

(3)剥离粘膜 范围要尽量扩大,特是向上、向下剥离的范围要大,可包括双侧底粘膜,以便向后扩大视野。

(4)切中隔软,剥离对侧中职粘膜,范围要尽量扩大。剥离到后时,可将中隔软和筛垂直去除一部分,发现隔时用凿去除,直到能看到蝶窦前壁为止。最后孔插入橡皮管或塑料管,预防后孔粘连。必要时术后定期扩张。

4.上颌窦进路此法仅适用于成人单侧后锁,是利用de Lima手术,自上颌窦放后组筛窦,达到后孔区,进锁间隔切除。

预后护理

多数患者手术治疗可以痊愈,但部分患者可出现锁复发。其导致的原因可能有:①术中扩大新后孔不够;②粘膜瓣未能有效的覆盖创面,以致肉组织增 生;③硅扩张管拔除过早而扩张时间不够,或因拔除过晚致局部感染后发生瘢痕缩窄。预防要点为:在无损周围重要组织的前提下,应尽量扩大新建成的后孔, 妥善保护粘-膜瓣并充分利用之;硅扩张管留置时间可据病人局部有否反应而定,有于术后数天即取出者,也有留置数周甚至数月者,一般鼻腔径路者扩张 时间亦长些,径路者可略短,待创面完全上皮化之后可取出。

对婴幼儿,应严密观察,加强护理:如给氧、吸、除痂、鼻腔滴药及雾化吸入等。术后早期,对留置于新生儿中的扩张管,须予以特重视:保持通畅,严防落。

疾病预防

本病为先天性疾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的防治键。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