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位置性眩晕

位置性眩晕石症(Cupulalithiasis),多见于40~60岁成人,女性多见。Harrison(1975年)报告365例中,60%病因不明。1921年Barany曾首次报告1例27岁女患者,头转向右侧即出现眩晕症状,认为是椭囊病变表现。Schuknecht(1962年)病理检查3例椭囊、球囊和壶感觉上皮正常,只有后半规管嵴有嗜碱性颗粒沉着,可能是产生重力刺激敏感的......
目录

临床表现

周身情况良好,只在某种体位或头位时发生眩晕、恶心呕吐等,如变换体位到另侧,可迅速好转,重复某种体位后症状又出现。一般潜伏期2~3秒,持续时间很少超过1分钟,很少有恶心呕吐、出冷汗现象,更少发生倾倒。眩晕发作中无耳鸣耳聋现象,已有的耳蜗症状亦不加重。病情多在数周或数月缓解,个人也可待续到数年。病期中不头痛,亦无其他中枢神经体征。

发病病因

1.可能因椭囊自发性退变,石自囊斑上落,沉积在后壶嵴上。

2.炎症或外伤亦可诱发此症,例如在病毒性迷路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过程中,白细胞、吞噬细胞或皮屑质进入淋巴液中;外伤或镫手术,液进入淋巴液中,都可成有颗粒,而沉积在壶

3.病理发现,前动脉和上前神经支分布的椭囊和上半规管及外半规管变性,而球囊和后半规管均正常,故认为压、心脏病和椎基动脉不足,可起前动脉栓塞,而致石膜变性、落,沉积在壶嵴上。

4.γ球蛋白血症,球蛋白沉积在壶嵴上,或酗使壶嵴变薄,均可产生本征。重度耳聋儿童戴用高强度(120~130dB)助听器时,约有半数发生位置性眩晕

疾病检查

1.头位性眼震检查

令患者坐床上,先仰卧垂头位,观察10秒无眩晕及眼震后,令坐起再观察10秒,再令头侧向一仰卧,观察10秒,再仰卧垂头向另一,观察10秒,每次变动体位、坐起及躺倒均应在3秒钟完成,如在某体位时出现眼震,应持续观察30秒,如眼震持续不消失即为试验阳性。

2.冷热变温等前功能试验正常

3.纯音听力测试多正常

疾病诊断

诊断性评估应包括听力检查,冷热试验的眼震电图以及增强的MRI,特要注意听道以排除其他情况如神经

疾病治疗

告诉患者避免能激发的位置。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程已达1年,通常可以鼓室径路,分离并切断患侧的供应后半规管神经而获缓解。在某些病例中这一治疗可导致听力损害。

1.保守治疗

此症预后良好,可在一年左右不治自愈。可采用强迫体位锻炼,利用具有疲劳反应的特性,每日固定在诱发体位上进长期锻炼,久之即可适应而不再有眩晕感。如眩晕严重,应用4%利多卡因、硫酸链霉素做鼓室注射,效果良好。

2.手术治疗

长期保守治疗无效,可采取前神经切断术治疗,也可做后壶神经切断,可单纯消除后半规管嵴的异常冲动而治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外耳道疖肿

下一篇 金丝杜仲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