聤耳
病因
症状
②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二九:劳伤血气,热乘虚也,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引起聤耳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暴病多属产症,久病多属虚证。实证多由肝、胆、叁焦湿热火毒熏蒸所致;虚证多由肾经虚损所致。实证中因风热所致者,宜疏风清热,用银翘散加减。因湿热上蒸所致者,宜清热除湿,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因肝胆湿火熏蒸所致者,宜清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因肝经血热所致者,宜清热凉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虚证中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本病的外治法也颇多。如熊胆用开水溶化滴耳;胆矾散为末吹耳中等。本病类今之急、慢性中耳炎。
③聤耳,病名。聤,音义同脓。聤耳系聤耳的别称。《闫氏小儿方论》:治聤耳,白矾水飞一钱,麝香、胭脂少许,研匀,用线裹杖子蘸药末入耳中。症状为耳深部锐痛,逐渐加重为跳痛、钻痛,当喷嚏、嗬欠时疼痛可连至大部,听力下降等。
常见证型有:
①风热邪毒型聤耳。起病较急,证见耳内刺痛发胀,痛连头部,并见耳鸣,听力障碍,或有脓液流出,色黄质稠,伴有发热,怕冷,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宜疏散风热,消肿解毒,方用蔓荆子散等。
②肝胆火盛型聤耳。证见耳内疼痛发胀,有脓液稠黄,量多,头痛,烦躁易怒,口苦,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泻肝火,方用龙胆泻肝汤等。
③肾阴亏损型聤耳。证见耳内流脓,缠绵不愈,时流时止,脓色白量多,一般无红肿疼痛,伴有眩晕,耳鸣,口干烦热,舌红无苔,脉细数。治宜补肾、养阴、清热,方用知柏地黄丸等。
饮食
预防
1、耳不妄听不同的声音或语言对大脑是一种刺激。因此,不听对健康不利的东西,且音量要适宜。听广播也要有选择地听。
2、耳勿久听如久听噪音可发生噪音性耳聋。强烈的声音对听力损害更大,可闭口掩耳避免之。听时间久应休息一会儿,避免听力疲劳,如有时开长会,中间不休息,效果就会降低。
3、叩鸣天鼓静坐闭目养神,用双手心紧贴两耳孔,五指贴耳后脑部,用示指、中指和无名指叩后脑部24次,然后快速将双手掌离开耳孔,如此,连续做10次。此运动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有醒脑强志、聪耳明目等作用,可防耳病。
4、耳常按摩用双手按、揉摩两耳廓,再牵拉两耳廓,以其发热发红为度,反复进行多次。可在鸣天鼓后进行。
5、防药损耳有些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毒素和氯霉素等,可引起药物性耳聋,尽量不用或少用。
6、切忌挖耳。俗话说:耳不掏不聋是有一定道理的。耳痒用火柴棒、头发夹和毛线针等硬物挖耳道,可引起耳道损伤发炎化脓,应当禁止。耳痒可用酒精棉签洗擦,耳痒可用酒精棉签洗擦,必要时可就医耳科检查处理。
治疗
【制法】上为末,茶清调化。
【用法】鹅翎蘸扫患处。
【功能】除湿止痒。
2.干胭脂膏(《婴童百问》卷四)
【药物组成】干胭脂、白龙骨、白矾(煅)、白石脂(研)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用枣肉为枣,如枣核大。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用少许,绵裹纳耳中。
【药物组成】寒水石120g(烧半白,研),乌贼鱼骨(研)、滑石(研)各30g,硼砂9g,轻粉3g。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生肌止痛。
【制法】上为末。
【用法】先用绵杖搅净脓水,然后将药少许吹人,一日二叁次。
【药物组成】白矾灰7.5g,白龙脑22.5g,乌贼鱼骨7.5g,蒲黄15g。
【制法】上为细散。
【用法】每次1.5g,纱布包裹,塞耳中,日叁易之。
【功能】解毒收湿。
【制法】上为细散。
【用法】以绵缠柳杖,展去脓血尽,干掺药末于耳内,一日二叁次。
【药物组成】枯矾、黄丹各1.5g,水龙骨(即底老油灰)3g(煅,研),海螵蛸3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以绵梃子搅尽耳内脓水,用药少许,掺灌耳中,每日二次。勿令风入。
【功能】收湿敛疮。
【药物组成】枯矾6g,胭脂1.5g,炉甘石(研)6g,麝香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棉杖子缠缴耳中,令脓汁尽,别用棉杖子蘸药入耳,或干吹少许亦可。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祛脓生肌。
【药物组成】枯白矾1.5g,干胭脂粉0.75g,麝香少许,片脑0.3g,熟炉甘石1.5g。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祛脓生肌。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吹入耳中。
【功能】除湿清热。
【药物组成】枯矾3g,龙骨0.6g,黄丹0.6g,麝香0.09g。
【制法】上为末。
【用法】干掺。
【功能】收敛生肌。
【药物组成】白矾、胆矾、红花各3g,麝香少许,蛇蜕1条(烧留性)。
【制法】上为细末,瓷瓶收贮。
【用法】先用新绵缠细箸头搌干耳中脓,然后挑药少许入耳中。次日用斡耳子擀去昨日药,再用上法,以愈为度。
16.矾黄散(《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制法】上为极细末。
【用法】先以绵杖子拭耳内令干,却滴生麻油一二点入耳内,仍以绵杖子粘药末少许在耳内。不拘久近,只一二度愈。
【药物组成】珍珠、炉甘石(煅)、紫草茸各9g,麝香、枯矾各0.6g。
【制法】上为细末。
【药物组成】香附子末9g,干胭脂3g,密陀僧3g,轻粉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用少许,吹入耳中。
【功能】收湿敛脓。
【药物组成】禹余粮7.5g(烧,醋淬七遍),乌贼鱼骨7.5g,龙骨7.5g,釜底墨7.5g,伏龙肝7.5g,附子1枚(去皮、脐,生用)。
【制法】上为末。每用如皂荚子大,以绵裹。
【用法】纳耳中,一日二次。
【功能】敛湿祛脓。
【制法】上为末。
【功能】敛疮排脓。
【药物组成】蚕纸(已出者,烧灰)、乌贼骨(去甲)、染胭脂各3g,麝香(研)1.5g。
【制法】上为散。
【用法】满塞耳中,不动,候自落;未愈再用。
22.莫愁汤(《辨证录》卷叁)
【药物组成】白芍、生地各15g,当归30g,炒栀子、天花粉、香附各6g,甘草、苍术各3g,炒荆芥9g,枳壳1.5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主治】妇人经来之时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乳房胀闷,寒热往来,小便不利。
【药物组成】黄矾15g,乌贼鱼骨7.5g,黄连7.5g(去须)。
【制法】上为细末。绵裹,如枣核大。
【用法】塞耳中,一日换叁次。
【药物组成】白芍30g,当归30g,柴胡3g,炒栀子6g,玄参30g,天花粉9g,菖蒲2.4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药物组成】防风、天花粉、贝母、黄柏(盐水炒)、白茯苓、玄参、白芷、蔓荆子、天麻、半夏(泡)各1.5g,生甘草0.75g。
【用法】分二次温服。
【制法】上为细末。
27.舒胆汤(《慈幼新书》卷二)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28.蛸矾散(《仙拈集》卷二)
【药物组成】海螵蛸、枯矾各3g,麝香0.3g,干胭脂1.5g。
【制法】上为细末。
29.鼠黏子汤(《古今医鉴》卷九)
【药物组成】连翘、黄连(酒炒)、玄参、桔梗、栀子(炒)、生甘草、牛蒡子(炒)、龙胆草(炒)、板蓝根。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食后服,随饮酒适量。
【药物组成】蔓荆子、赤芍药、生地黄、桑白皮、甘菊花、赤茯苓、川升麻、麦门冬(去心)、木通、前胡、炙甘草各3g。
【制法】用水300ml,加生姜3片,红枣2枚,煎至150ml。
【用法】食后服。
【功能】疏风清热。
31.犀角饮(《诚书》卷七)
【药物组成】菖蒲、犀角、赤小豆、赤芍药、木通、玄参、甘菊花各3g,炙甘草1.5g。
【用法】温服。
【功能】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药物组成】赤芍药、白芍药各15g,木鳖子仁、当归、甘草各30g,大黄汁1升,黄芩、防风各7.5g。
【制法】上为末,每次15g,水煎,去滓。
【用法】食后、临卧服。
【药物组成】枯矾、龙骨(研)各6g,黄丹(飞)4.5g,干胭脂2.1g,麝香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收湿敛疮。
【药物组成】五倍子30g(炒),全蝎9g(烧存性),白矾(枯)3g。
【制法】上为末,人麝香少许。
【用法】吹人耳中。
【药物组成】蝎梢7枚(去毒,烧干,取末),坯子胭脂1.5g(别研),乳香0.3g(别研),麝香1.5g(别研)。
【制法】上并研末令匀。
检查
诊断鉴别
1.或以脓色黄者为聤耳。
并发症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