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形态特征
秆丛生,直立或基部稍倾斜,高10-30厘米,径0.5-0.8毫米,具纵条纹,粗糙,通常3-7节,少可在10节以上,节上被白色髯毛,少分枝。叶鞘短于或长于节间,向上部渐狭,稍不抱茎,边缘薄纸质,除鞘口或边缘被细毛外,余均无毛,有时下部的叶鞘被短毛;叶舌短,纤毛状;叶片线形,扁平,稀内卷或对折,长1.5-5厘米,宽1-4毫米,顶端渐尖,基部为叶鞘顶宽的1/3,两面均被微毛而粗糙。
穗形总状花序单生于秆顶,长1.5-3厘米(芒除外),宽约1毫米,细弱而微弯曲,乳黄色;总状花序轴节间与小穗柄均压扁,长为无柄小穗的1/3-2/3,两侧具长短不一的纤毛;无柄小穗长不及2毫米,含1两性花,基盘的毛长约与小穗等长或稍长;第一颖背腹扁平,长约1.5毫米,先端截平,具流苏状纤毛,具不明显或明显的2脉,背面稍粗糙;第二颖与小穗等长,稍长于第一颖,舟形,具1脉而呈脊,沿脊粗糙,先端2裂,裂缘有纤毛,脉延伸成弯曲的芒,芒金黄色,长15-18毫米,粗糙;第一小花完全退化或仅存一外稃;第二小花外稃稍短于第一颖,先端2裂,裂片为稃体长的1/3,裂齿间伸出细弱而弯曲的芒,芒长18-24毫米,稍糙;内稃宽卵形,短于外稃,具2脉;雄蕊1枚,花药细小,长约1毫米;花柱自基部分离为2枚;柱头帚刷状,长约1毫米。颖果卵状长圆形,长约0.8毫米。有柄小穗与无柄小穗同形同性,但较小。花果期5-9月。
金丝草,多年生草本,高10-30cm。秆直立,纤细。叶片扁平,线状披针形,长2-4cm,宽1-3mm,先端渐尖,两面和边缘多少被毛;叶鞘壳净,鞘口有毛。穗状花序单生于主秆和分枝的顶端,柔软而微曲,长1.5-3cm,穗轴纤细,节间甚短,被睫毛,节的顶端粗大成截头状;小穗成对,一具柄,一无柄,长不及2mm,基盘的毛约与小穗等长或过之;第1颖的先端截头状或浑圆,被睫毛;第2颖较第1颖稍长,脊粗糙,先端被睫毛,2齿裂,具芒,芒直或缺,金黄色,长10-15mm;不孕小花的外稃存或缺,线形光滑,内稃缺;结实小花的外稃中间有裂隙,裂片被睫毛,具芒,芒与第2颖的相似,但稍长;雄蕊1,花药有的细小,有的长达1mm;花柱2,柱头帚刷状,长约1mm。花、果期5-9月。
生长习性
生于河边、墙隙、山坡和潮湿田圩。向阳,喜流动水体,生长在亚热带温带
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可选择田边、山丘、石缝栽培。 栽培技术 用分株繁殖。10月至翌年3月,将老株挖起,分成数小丛,每丛有苗5-6根,按行株距20cm×15cm开窝,每窝栽1丛,盖土,压紧。田间管理 栽后每年中耕除草2-3次,结合中耕进行追肥,春、夏季施人畜粪水,冬季施土杂肥。
金丝草对气候条件和土壤的选择不严。耐干旱、耐痔薄、耐盐碱、抗寒耐热。我国从南到北各省(区)大部分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均可种植。
分布范围
产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诸省区;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田硬、山边、路旁、河、溪边、石缝瘠土或灌木下阴湿地。日本、中南半岛、印度等地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繁殖栽培
栽培技术
培育壮苗
选择土层较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壤土或紫砂土,向阳排溉方便的田块,深耕细作,667m
整地作畦
选择肥沃的砂壤土、紫砂土或土层深厚的水稻土,排水方便的田块。要求深翻、细整、施足基肥,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1000kg,过磷酸钙50kg、尿素25kg。翻耕后,拉浅起沟作畦,畦宽100cm、沟宽30cm、沟深30cm。
适时定植
当苗龄25~30d,苗高20~25cm,颈粗0.5cm以上时,及时定植,一般在5月上旬至中旬。密度丘陵山地70cm×65cm,水稻田80cm×70cm,宜选雨后或阴天定植。大田移栽后约15d进行中耕除草,人工拔除金丝草根际杂草。
肥水管理
移栽后早施追肥,原则为前轻,中重,后补。一般追肥3次,每隔30d施1次。第1次每667m
采收
金丝草采收时间为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留种田在10月下旬。选晴好天气及时采收,采后连晒4~5d即可脱叶,脱叶后再晒1~2d,然后打细捆,堆贮于干燥仓房内加工或出售。
病虫防治
金丝草主要病害为炭疽病,梅雨季节发生较重,可用70%甲基托布津700倍或炭特灵1000倍或75%百菌清600倍喷雾。害虫主要是草螟,可用锐劲特1500倍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或50%杀螟松1000倍,在5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中下旬共施药4次。如发现蚜虫可用10%蚍虫灵2000倍或抗蚜威乳油1000倍防治。
主要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金丝莲
下一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