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性内耳损伤
病因
分类
1.急性咽鼓管炎
2.渗出物机化
发生粘连,中耳乳突小房黏膜水肿,渗出物内含有胆固醇结晶,乳突小房充满结缔组织。
3.乳突小房含气吸收
小房骨质吸收,咽鼓管早期水肿阻塞,后期可重新消肿通畅。MacNaughtan(1956年)认为急性中耳炎只采用抗生素治疗而忽视了鼓膜引流,是引起鼓室粘连的主要原因。Buckingham(1969年)认为咽鼓管功能不良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
检查
耳镜下检查见鼓膜完整,多有不同程度的增厚、浑浊、萎缩、瘢痕或钙化斑等变化。锤骨短突突出,鼓膜内陷粘连,有时和鼓岬黏着一起好像大穿孔,鼓膜光锥消失,活动度受限。纯音测听多为传导性聋,有时可呈混合聋。鼓室导抗图平坦,无明显峰顶。
鉴别诊断
治疗
1.积极预防和治疗病因
防止纤维性粘连。腺样体肥大或鼻部炎症妨碍咽鼓管功能时,应及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应及时作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排出中耳积液,必要时可以留置通气管。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抗生素的剂量要充足,用药时间于症状消退后不得少于5日。
2.手术治疗
粘连形成后,治疗困难,目前手术效果并不理想。有手术指征时,可在手术显微镜下松解鼓膜和听骨链的粘连固定,清除两窗的纤维闭锁,重建含气的中耳腔。为防止再度粘连,可在鼓室内留置硅胶或聚四氟乙烯薄膜,二期手术取出。
3.听骨链广泛固定时
可配戴助听器。
手术效果不佳,咽鼓管必须畅通,否则手术一定失败。
采用耳内切口,酌情进行鼓室成形术,在显微镜下仔细将鼓膜与鼓岬处分离,勿撕破,分离后用硅胶薄膜或明胶海绵给以隔垫,勿使再粘连,局部可滴可的松溶解,6个月后再进行二期手术,进行听骨链成形,如膺复物代替或听骨移植,亦可试行开窗术治疗,总之疗效不确切。
预防
日常注意
1.有感冒发生,尤其是有鼻塞时,切勿轻视,要及早治疗,以免加重中耳炎病情。
2.经治疗过的中耳炎病人,仍要接受定期检查,有无再发现象,了解听力改善程度,并接受指导如何且何时作中耳充气治疗。
3.均衡饮食与生活习惯。减少使用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可能传染感冒的场合,都可以保持鼻、咽及耳咽管的健康,进而防止中耳炎的恶化。
4.中耳炎病人要保持周遭环境的安宁,不可运动过度,不能吹奏笛子及气球,随时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尽量用鼻子呼吸,睡觉侧躺时将病耳朝下,擤鼻涕时不可过猛,并且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鼻道耳咽管畅通,维持中耳的排泄与通气功能。
5.养成正确的医疗习惯,遵照耳鼻喉科专科医师的指导与治疗绝不可自作主张,认为症状减除而自行停药,中止治疗,以致病情转为慢性或产生副作用。
6.在慢性中耳炎有耳膜穿孔者,特别要防止不洁的水经外耳道进入中耳,造成发炎的加重,必要时可用耳塞塞住耳道来预防,若水进入耳朵时,可用吹风机吹干,或侧跳使水分流出,避免挖耳朵使其再受伤害。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