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指中耳粘膜、膜或深达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以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起颅、颅外的并发症。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的病因有:急性炎症迁延不愈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得彻底的治疗,或细菌毒力强,患者的抵抗力低,病变迁延至慢性,此为常见原因;鼓管功......
目录

发病原因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的病因有:

急性炎症迁延不愈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得彻底的治疗,或细菌毒力强,患者的抵抗力低,病变迁延至慢性,此为常见原因;

鼓管功能异常

鼓管功能异常,导致乳突气化不良,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系。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乳突气化不良者居多,但其确切系尚不清楚;

病变严重、深达

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病变深达膜及质,组织破坏严重;

邻近器官病变

部或部的慢性病变,如腺样体肥大、慢性扁体炎、慢性鼻窦炎等反复发作导致中耳炎症的反复发作;

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

急性传染病,并有慢性病,或养不良及贫血等,如猩红热、麻疹结核等,特是婴幼儿,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使急性中耳炎易演变为慢性。

致病菌

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以及变杆菌、克雷伯杆菌等。值得注意的是:

1.病程较长者,常出现两种以上细菌的混感染;

2.常见致病菌可因地区不同而异;

3.过一段时间后致病菌种可发生改变;

4.需氧菌与无孢厌氧菌的混感染正受到注,个病例可出现真菌的混感染。

病理生理

本病的病理变化轻重不一。轻者,病变要位于中鼓室的粘膜层,称单纯型,表现为鼓室粘膜的充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并有以中性粒细胞为的渗出物。病变重者,粘膜可出现增生、肥厚,若粘膜破坏,病变深达质,听小、鼓窦周围、乳突甚至质都可以发生疡,成慢性骨炎,则局部可生长息肉,病变迁延不愈,称疡型。鼓膜边缘型穿孔或中耳粘膜破坏后,病变长期不愈者,有些局部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或同时有纤维组织增生,脂瘤组织、粘连或产生硬化病变。

疾病分类

中耳炎的分类法很多,至今尚无统一意见。从19世纪末以来,国际上对中耳炎的分类有不同的版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中耳炎的分类法—中耳炎ICD-10分类法;1999年英国爱尔兰国立卫生服务编码和分类中指导制定的中耳炎分类的解读版本(Read version)3.1中耳炎分类法;2002年以Gates为首的家们制定的更加详细的包括了中耳炎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分类法。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常用的分类法,是中耳炎的病理生理及其临床特点,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为“单纯型、疡型和脂瘤型”三型,又有据其临床破坏程度的不同,将中耳炎分为“危险型和非危险型”两大类,前者要指单纯型,后者系指具有发生危及生命的颅、外并发症的危险,指骨疡型和脂瘤型的这一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近年来,随着对颞骨病理研究的进展,以及影像的广泛应用,显微外科较普遍的展,以及对脂瘤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前认为,中耳脂瘤应列为独立的疾病。2004年由中华鼻咽头颈外科组暨中华鼻咽科杂志在西安持制定了我国的中耳炎分类法(表1):

表1:中耳炎的分类与分型

一、急性中耳

1.急性非化脓性中耳

2 .急性化脓性中耳

3.急性坏死性中耳

4 .急性乳突炎

二、慢性中耳

1.慢性非化脓性中耳

2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含乳突炎)

三、脂瘤中耳炎(不含先天性中耳脂瘤)

1.后天性原发性脂瘤

2 .后天性继发性脂瘤

四、中耳炎后遗症

1.鼓膜穿孔

2 .粘连性中耳

3.鼓室硬化

临床表现

症状

1.部流脓:间歇性或持续性,急性感染时流脓发作或脓液增多,可伴有儿童。脓液性质为粘液性或粘脓性,长期不清理可有臭味。炎症急性发作期或肉息肉等受到外伤时可有性分泌物。

2.听力下降:患可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或混性听力损失。听力下降的程度和性质与鼓膜穿孔的大小、位置、听链的连续程度、迷路破坏与否有

3.耳鸣:部分患者有耳鸣,多与内耳受损有。部分患者的耳鸣鼓膜穿孔有,在将穿孔贴补后耳鸣可消失。

4.眩晕:一般慢性中耳炎患者较少出现眩晕症状,当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出现迷路破坏时,患者可出现剧烈眩晕。

检查

1.鼓膜穿孔:鼓膜穿孔是最常见的体征,只要仍存在中耳的感染,穿孔就难以愈鼓膜穿孔可分为中央型和边缘型两种,前者指穿孔的四周均有残余鼓膜环绕,不论穿孔位于鼓膜的中央或周边;后者指穿孔的边缘已达鼓沟,该处无残余鼓膜。穿孔可位于鼓膜的紧张部或松弛部,也可两者均受累。不同部位的穿孔,往往与中耳炎的成机制有一定系。

2.听力检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混性或感音神经听力下降

3.影像检查:颞骨高分辨率CT是评价慢性化脓性病变性质及范围的有效工具。通过影像检查,我们可以了解乳突的气化程度、听小的状态,中耳的各个部位及病变的范围。

鉴别诊断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包括鼓膜的穿孔,中耳腔的活动性感染,病程持续数周或更长。感染时脓液可很多,流出道,或很少仅可通过镜或显微镜才可发现。这类疾病常见于鼓管功能不佳的患者,听力下降是常见的症状照传统的中耳炎的分型,由于各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在预后及处理原则上不同,因此还必须在结体格检查、影像检查等,对病变的类型作出明确诊断。(表2)

表2 三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鉴要点

单纯型  

疡型  

脂瘤型  

流脓的时间特点多为间歇性持续性多持续,脓量少或穿孔为痂皮锁堵时为间歇性
分泌物性质粘液性或粘脓性,无臭脓性,间混丝,有臭脓性、恶臭
听力一般轻度传导性聋多为较重传导性聋,也可为混可轻可重,晚期为混型聋
鼓膜及鼓室紧张部中央型穿孔,鼓室粘膜光滑或轻度水肿,听链多完好或有部分锤柄坏死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或松弛部穿孔,鼓室有肉息肉听小有不同程度坏死边缘性穿孔,可见豆渣样或灰白色鳞屑状碎。上鼓室壁有破坏或肉突出,外耳道后上壁可塌陷
影像检查质破坏鼓室、鼓窦、乳突有软组织中耳质破坏,边缘浓密、锐利,腔密度增高,听小部分或完全破坏

照现有的分类法,该病需要与伴脂瘤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鼓膜炎、中耳癌、结核性中耳炎等相鉴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通畅流,清除病灶,恢复听力,消除病因

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中耳炎的上呼吸道的病灶性疾病。

药物治疗

据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轻者道局部用药,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硼酸水清洗,然后用棉签拭净或用吸器洗净脓液后,可滴药。如并全身症状,需全身应用抗生素

手术治疗

1.中耳炎手术及乳突房切除术,历了一系列发展历程:

(1)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末:手术式仅为单纯乳突放术,的在于保存患者的生命。

(2)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手术式为乳突治术及改良的乳突治术,的在于清除病变,通畅流,其代为Bondy术式。其中乳突治术的基本原则是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基础上,切除并削低外耳道后上壁,使乳突腔、鼓窦和中上鼓室成一个向外耳放的大腔。改良的乳突治术,则是在不破坏鼓膜紧张部、鼓室及听结构的基础上,去除外耳道后壁,去除上鼓室及鼓窦区的脂瘤放的改良乳突治腔,使其通过向外耳道引流保持自洁。

(3)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听力保存及听力重建的观念逐步为科医生接受。中耳炎手术始在清除病变的基础上,逐步重视听力的保存和恢复。代表有Wullstein(1956)鼓室成术分型I~V型、Portmann(1963)鼓室成术分类与分型、美国AAOO(196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分类及分型。总体来说,依据是否保留外耳道后壁的完整性,乳突切除术可分为完壁式手术(intact canal wall或canal wall up)和放式手术(canal wall down)两类。其中完壁式乳突切除术指保留或重建外耳道后壁的乳突切除术加鼓室成术;而放式乳突切除术指不保留外耳道后壁的手术,包括典的乳突治术、改良乳突治术伴或不伴鼓室成术。有时上述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长期以来,一直是界争论的重点。

(4)1959年,自体筋膜首次被用于作为鼓膜移植的材料,至今仍作为鼓膜植物要材料。作为听赝复物,在过了塑料、不锈钢、钽丝、多孔高分子聚乙烯材料的演变后,70年代末入了人工陶瓷,使出率有了明显下降。近年来钛听小由于质量轻、硬度高、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

(5)2004年5月,在西安全国中耳炎会议上,讨论提出了我国中耳炎手术的分型,即将中耳炎手术分为鼓室成术、乳突病变切除术、乳突病变切除加鼓室成术三种类型。其中鼓室成型术是以重建中耳传音结构以提高听力的手术,而乳突病变切除术是以清除中、乳突病灶为的的手术。

2.常用的手术术式及其适应征

(一)乳突切除术分类

由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中耳脂瘤往往并存在,在临床治疗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故本文将上述两种疾病的手术式一起汇总。

1. 单纯乳突切除术(Simple mastoidectomy):指通过磨鼓窦及乳突,清除鼓窦、鼓窦入及乳突的全部病变组织房,使中耳病变得以充分流。

适应征:

急性融乳突炎,乳突蓄脓,已出现或可疑出现颅、颅外并发症,应急诊手术;急性化脓性中耳保守治疗4-6周无明显好转者;隐匿性乳突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影像检查提示乳突质破坏而未查出原因者,可乳突切探查;慢性分泌性中耳鼓膜置管治疗无效,影像提示乳突房积液者;成年人特发性鼓室,病史较长,影像提示乳突房积液者;其他手术如人工耳蜗置入术的前置手术。 2. 典乳突治术(classical radical mastoidectomy):指彻底清除中乳突病变组织,并通过切除外耳道后上壁,使鼓室、鼓窦、乳突腔和外耳成一永久向外放空腔的手术。该术式要求搔刮并清除全部中耳传音结构,包括鼓室粘膜、残存的听鼓膜以及鼓管粘膜等。因术后听力往往受到明显的损伤,且失去重建听力的机会,现已很少使用。

3. 改良乳突治术:又称Bondy式手术,指切除外耳道后壁、放乳突、鼓窦,但保留鼓室及鼓管的粘膜,对鼓膜及听链不予处理。本术式适用于上鼓室脂瘤,特硬化型乳突脂瘤沿着听链的外侧向后发展。病变未侵及中鼓室,且听链完整者。

4. 乳突切除伴鼓室成术:

4.1 完壁式乳突切除伴鼓室成术(intact canal wall mastoidectomy with tympanoplasty):指清除中及乳突腔的脂瘤等病变组织,保留外耳道后、上壁的完整性,同期进链重建和(或)鼓膜术以鼓室。因其可乳突和外耳道两条径路进病灶的清除,又称为联径路鼓室成术(combined approach tympanoplasty,CAT)。

优点:(1)保持外耳道的完整性,维持中耳正常流,因此术后患儿听力保留较好,态及听力可满足正常生活、工作需要;(2)术后干快,无需定期清理痂皮,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缺点:(1)脂瘤残留。(2)脂瘤复发可能。(3)手术操作难度大,技术复杂,初者不易掌握。

适应征:中耳脂瘤、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中耳炎及固醇肿,符以下条件者:

乳突气化良好,或乳突为障型,而放后成一较大空腔者;具备鼓室成术的条件;鼓管功能良好;术中能将病灶彻底清除;患者能够长期随诊。忌征:

严重的感音神经性聋;鼓管功能不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期,以及严重的全身性疾病;颅中窝低垂、乙状窦前移、外移;硬化型乳突,鼓窦较小,无需做术式;术为唯一有用时需慎重;外耳道狭窄;并迷路瘘管,术中未能彻底清除瘘孔周围病变;儿童患者病变较为广泛,需慎重。4.2 放式乳突切除伴鼓室成术:又称改良乳突治术伴鼓室成

(modified radical mastoidectomy with tympanoplasty),指在进改良乳突治术的基础上进鼓室成术,放全部房,彻底清除病灶,切除外耳道后上壁质,使鼓窦、乳突腔向外放,同时保留中耳残存的传声结构

优点:(1)易于彻底清除病灶;(2)便于早期发现脂瘤复发;(3)保存或提高听力;(4)较乳突治术可以提高干率。

缺点:(1)遗留较大的治术腔,干时间长,需定期清理,术后感染几率增加;(2)患者终身游泳或淋,生活质量较差;(3)道外改变,中耳态发生改变,一般术后听力效果较式差。

适应征:中耳乳突脂瘤固醇肿,并具备鼓室成术条件的患者。

鼓室成忌征:

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不可逆的鼓管功能障碍;两窗锁,全鼓室内壁上皮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期;伴有严重的全身疾病。4.3 乳突切除术后外耳道重建和鼓室成术(reconstruction of the external canal and tympanoplasty aftermastoidectomy):通过重建外耳道壁以消除陈旧性或同期手术成的乳突治术腔,并鼓室成术提高听力。

5. 道径路上鼓室切伴外侧壁重建术(transmeatal atticotomy with reconstruction of lateral atticus wall):该术式不进入乳突腔,通过切除上鼓室外侧壁,必要时切除鼓窦外侧壁,清除病灶,重建听链;然后用软重建上鼓室外侧壁,以防术后内陷成。

适应征:

(1)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的穿孔,影像提示乳突正常者或乳突硬化者;

(2)不明原因的传导性聋,探查手术。

忌征:

脂瘤侵犯较为广泛,乳突腔可疑有脂瘤等病变;余同“完壁式乳突切除伴鼓室成术”。6. 乳突腔缩窄术:放式乳突切除术后,会遗留一个较大的乳突腔,导致不少患者术后干时间延长,甚至诱发感染。数年之后,术腔的上皮又可产生大量屑,成痂皮,并进一步发炎症,继发脂瘤成。因此,对较大的术腔,需甲腔成术以扩大外耳,保持道与术腔适的通气比例,也可于术中或术后乳突腔填塞术以缩小或消除宽大的术腔,使外耳道接近正常的大小。前应用于乳突腔填塞的材料包括自体瓣,膜瓣,肉、脂肪、软,生物材料等,各种材料各有优缺点。

乳突腔填塞的适应征:

各种放式乳突术腔;陈旧性乳突治术强;乳突治术后液漏。忌症:

各种源性颅、外并发症;中耳乳突恶性肿中耳乳突急性炎症,感染房未完全清除者;脂瘤范围广,未能彻底清除者。

中耳乳突手术的最重要的标:一是彻底清除病变,减少炎症或脂瘤残留或复发的机会。二是通畅流,由于在中耳手术中,鼓管、上鼓室的前后峡以及鼓窦入是决定中耳通气系统的三个重要的键部位,因此在术前和术中需要特殊评估上述三个部位的病变情况。三是功能重建,包括听力重建和外耳道后壁的重建。

中耳炎手术在术式的选择上式多样,各家意见不一。每种术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需要结患者个体的情况,包括乳突发育情况、病变范围,听力损失情况,鼓管功能,患者的济条件,术后随诊的依从性等进的考虑和决策。如何既能保留或恢复中耳的正常结构,又能彻底清除病灶、减少复发;如何有效的建立鼓管的功能;如何有效的治疗中耳的广泛粘连及严重的鼓室硬化,如何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等,都是科医生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个体化的选择适当的手术式对于患者听功能的康复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鼓膜

鼓膜术(myringoplasty)是通过组织移植技术修复穿孔,恢复鼓膜完整性并提高听力的手术。其作为鼓室成术的重要容之一,与其他手术如听链成术等组构成多种类型的单纯性鼓室成术,也可与各种类型的乳突切除术构成多种类型的乳突切除伴鼓室成术。当鼓膜穿孔时,如果鼓膜外侧的鳞状上皮生长的速度超过了鼓膜中央的纤维层的生长速度,就会使鳞状上皮越过穿孔的边缘,与层的粘膜层上皮相延续,从而影响了鼓膜的愈鼓膜术,就是切除卷的上皮环,选用适当的修复材料做支架,帮助鼓膜修复,从而恢复穿孔处鼓膜的正常结构。常用的移植材料有颞筋膜屏软膜或软廓软膜或软

1. 麻醉式:全麻或局部浸润麻醉

2. 手术径路:道径路、径路、后径路

3. 手术切后切

4. 成法:

(1)外置法(overlay technique):指在切除穿孔缘上皮环后,去除残余鼓膜外侧的上皮层,将移植物置于鼓膜纤维层的外侧面及相邻的外耳壁上,以修复穿孔。

优点:移植物周围依托鼓环的支撑,避免了术后移植物移或凹陷。

缺点:可能残留鼓膜上皮组织,术后发生脂瘤;术后鼓膜外移化。

(2)夹层法(inlay technique):在纤维层表面分离残余鼓膜的上皮层,将移植组织置于两层之间,适用于中等大小的鼓膜穿孔。

优点:既有外置法的充分移植床和良好供,也是移植物能够固定良好,外移及内陷的危险性减小。

缺点:仅适用于鼓环完整的情况,对于松弛部的穿孔,难度较大。

(3)置法(underlay technique):将移植物置于鼓膜侧面粘膜层的移植床上作为支架,修复穿孔的法。适用于中小穿孔,或亚全穿孔,在伴有乳突房切除术的鼓室成术中,也常采用置法进鼓膜的修补。

(三)听链重建术

链重建术(ossiculoplasty)指恢复中耳传音结构法,随着中耳手术观念的变化,中耳手术已从单纯清除病变,相清除病变,重建听力的向发展,因此近半个世纪来听链的重建获得了跃发展,其作为鼓室成术的一部分,构成了各种单纯的鼓室成术及混型鼓室成术。

常用的听赝复体包括自体材料如听小皮质、软等,同种异体材料如同种异体听小牙齿,及人工材料如陶瓷、生物陶瓷、羟基磷灰石、塑料、金属(金、钛金、白金)、水泥等。

1. 麻醉式:全麻或局部浸润麻醉

2. 手术入路:道径路、外耳道径路、乳突和外耳道联径路、乳突径路、径路。

3. 常用的手术分型:前我国采用的听链重建手术的手术分型,参考2004年西安会议中鼓室成术的分型。

Ⅰ型:①Ⅰa型:鼓膜术:贴试验导(听力级)提高到30dB以,或听力损失在30dB以下,CT检查提示听链完整,术中不需探查鼓室和听链;②Ⅰb型:必须探查鼓室和听链,3块听小都在,杠杆完整,成鼓膜和锤连接。

Ⅱ型:锤柄坏死,移植物贴于砧或锤头上,成新鼓膜

Ⅲ型:①Ⅲa型:有镫结构,镫活动,鼓膜和镫头或镫头上加高的结构连接;②Ⅲb型:无镫结构,镫活动,鼓膜和底之间用重建的听小连接。

Ⅳ型:镫固定,无论镫结构是否存在,如鼓膜完整,窗,重建传音系统;如鼓膜穿孔,需修补鼓膜后二期手术。

4.手术适应征:

(1)作为放式或式鼓室成术的一部分,同时一期链重建;

(2)放式或式鼓室成术的二期听力重建术;

(3)伴有听链破坏的不张性中耳炎或粘连性中耳炎;

(4)不伴镫固定的有明显导差的鼓室硬化

(5)先天性听链畸

(6)外伤所致听位。

5.手术忌症

(1)相对忌症:混耳聋导比对侧差;自发性鼓膜与镫连接,有良好的听力;严重的中耳不张。

(2)绝对忌症:唯一有听力

疾病预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脂瘤,若获得及时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可能完全治愈、不留痕迹的,即不遗留任何功能和结构的异常。但有时,由于病变的类型,致病菌的毒力,患者抵抗力下降或局部流不畅,可以诱发一系列的源性颅、颅外并发症。

常见的源性颅并发症包括:硬膜外脓肿、硬膜下脓肿源性膜炎、乙状窦栓性炎、源性脓肿源性囊性蛛网膜炎、源性积水和脑疝等。常见的源性颅外并发症包括:膜下脓肿及瘘管、颈部贝尔德(Bezold)脓肿迷路炎、周围性面瘫锥炎、颞部脓肿膜下脓肿及远隔脏器的脓肿等。前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上述并发症的发病率已有了明显的下降。

部分患者病程迁延不愈,最终留下中耳功能不全和结构破坏等不良结局。患者持续存在听力下降耳鸣耳闷或自听增强等不适诉,部分患者尚可有头晕耳痛、偶可发作溢液。这些在疾病告愈后仍然存在的不适及体征,统称为中耳炎的后遗症或后遗疾病。 Gates(2002年)提出的中耳炎的后遗症包括:不张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听链固定、听链中断、固醇肿,但广义的中耳炎后遗疾病较这一分类更加丰富。

1. 中耳炎诊疗转归的三种状态产生的不良结局分类

(1)中耳炎未治疗或未有效治疗的自然转归,如鼓膜穿孔、鼓膜内陷、鼓室粘连、鼓岬上皮化、固醇肿等;

(2)中耳炎并发症的不良结局:后瘘管、迷路炎、感音神经性聋、周围性面瘫

(3)中耳炎治疗(恰当或不恰当)遗留的结构与功能障碍:乳突治术腔、传导性聋、道狭窄等。

2. 中耳炎遗留损害的不同病理性质与部位划分

(1)鼓室通气不良型:因鼓管通气功能障碍、鼓室前后峡塞致鼓膜不同区域内陷、粘连、继发积液、出肿或脂瘤等;

(2)纤维粘连性:鼓室粘膜损伤、纤维组织增生致鼓膜与鼓室内壁,听之间纤维粘连固定,自由度消失。

(3)听残缺型:炎症性听链中断,或异常质增生致听链变性固定。

(4)鼓室硬化型:鼓室粘膜下层组织增生与玻璃样变

(5)并发症与治疗产生的不良结局:周围性面瘫迷路炎感音神经性聋、自然治或手术后产生的腔洞和道狭窄、锁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慢性咽炎

下一篇 金刚大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