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金刚藤头

金刚藤头菝葜( Smilax china L&Smilax bockii Warb)的和嫩。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西藏等地,要成份为薯蓣皂苷元,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消肿的功效。本品即可外用,又可服。菝葜藤状灌木 块状,多横,具膨大及坚硬的木质角状突起,先端具硬的细,外表灰白色淡黄色,剖面淡红色坚硬,有倒生或平生坚硬的皮刺互生,革质;叶片至狭长椭......
目录

形态特征

菝葜藤状灌木

金刚藤头块状,多横,具膨大及坚硬的木质角状突起,先端具硬的细,外表灰白色淡黄色,剖面淡红色坚硬,有倒生或平生坚硬的皮刺互生,革质;叶片至狭长,或卵,长3.5~8厘米,宽1.8~4.5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白色3出;叶柄长1~1.2厘米;基部具鞘,在鞘的端有2条卷须。 花序腋生;单性,异株;总花柄长1.5~2厘米,花柄长1~1.4厘米;雄花被6,浅绿黄色,长雄蕊6;雌花长4毫米,具退化雄蕊6,子房上位,长柱头3,反卷。 浆果,蓝黑色,直径约7毫米。 期4月。果期7~8月。

金刚藤头

西南菝葜

西南菝葜攀援木本,,无刺。才;质,结状。 披针,长5~8厘米,宽1~2厘米;叶柄长0.5~0.8厘米,鞘稍不明显,长几为叶柄的1/2,鞘端有1对卷须。花序腋生,花序柄长1.5~2厘米,稍扁;花柄长7~8厘米;单性,雌雄异株花被6。 浆果熟时绿色多为不规则块状或弯扁柱状,有隆起结,长 10 ~ 20cm ,直径 2 ~ 4cm 。表面黄棕色或紫棕色,稍有凸凹不平,结膨大处有锥状突起痕,有的先端残留坚硬的细或断痕,呈刺状。质极坚实,断面呈棕黄色或红棕色,粗纤维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微,味微苦涩。

分布范围

菝葜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河南陕西

西南菝葜分布我国西南部及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林下或灌丛林

药学研究

采集

秋末至次春采挖 ,晒干或趁鲜切

金刚藤头( 1 )该品粉末浅棕色,淀粉粒多为单粒,类或半,直径 5 ~ 30 μ m ,脐点点状、裂缝状或鸟状。石细胞单个在或数个成群,淡黄色或红棕色,呈类、长、类或不规则,直径 40 - 125 - 195 μ m 。 壁木化 ,厚 8 - 45 μ m ,具明显分枝状孔沟,层纹不明显,胞腔较小,可见纹孔,有的胞腔中含红棕色物。纤维易见,成群或在,淡黄色或深棕色,呈长,短梭状,木化 或微木化 。草酸钙针晶多在,偶有成 束存在 于粘液细胞中,长 75 ~ 140μm 。

( 2 )取该品粉末 5g ,加乙醇 50ml ,超声处理 30 分钟,滤过,滤液加盐酸 5ml ,置水中加热回流 2 小时,放冷,滴加 40 %氢氧化钠调至中性。置水至无醇味,残渣用 40ml 热水溶解,用二氯甲烷提取二次( 40ml , 30ml ),并提取液,置水干,残渣加甲醇 1ml 使溶解,作为 供试品溶液 。另取薯蓣皂苷元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ml 含 0.5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 年版一部附录 VI B )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 10 μ l ,分点于同一硅 G 薄层上,以环己烷-酸乙酯( 8 : 2 )为展,展,取出,晾干, 喷以 10 %硫酸乙醇溶液,于 105 ℃ 加热使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 谱相应 位置上, 显相同 色的斑点。

检查

水分 照水分测定法 ( 附录 IX H 第一法 ) 测定,不得过 12.0% 。

总灰分 不得过 3.0%( 附录 IX K) 。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 1.0% (附录 IX K )。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 测定法项下 的热浸法(附录 X A )测定 , 用 60 %乙醇作溶,不得少于 12.0% 。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 VI D )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 ODS2 )为填充;乙腈-水( 90 : 10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 203nm , 柱温 35 ℃ 。理论薯蓣皂苷元 峰计算 应不少于 8000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密称取薯蓣皂苷元对照品适量,加乙腈制成每 1ml 含 0.2mg 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二号筛) 8g (同时另取本品测定水分),密称定,置索氏 提取器 中,加乙醇 120ml ,浸过夜,回流提取至 提取液近无色 ,倾出提取液,调整体积至 100ml ,加盐酸 16ml ,水回流 2 小时,冷却后,用石油醚( 60 - 90 ℃ )振摇提取 4 次,每次 40ml ,并提取液,干,残渣加乙腈溶解并转移至 10ml 容量瓶中,加乙腈至刻度,摇匀,滤过, 取续滤液 ,即得。

测定法

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和 供试品溶液 20 μ l ,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品计算,含薯蓣皂苷元 (C 27 H 42 O 3 ) 不得少于 0.02% 。

炮制

取金刚藤地下,除去杂质及残留须根,洗净,润透,切,干

成分

含淀粉55.8%,粗蛋白5.56%,粗脂肪0.22%。

性味归经

四川常用草药》:甘,平。

西藏常用草药》:味甘,微苦涩,性平,归

功效

清热解毒化湿消肿。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量多、黄稠,腹痛慢性盆腔炎附件炎附件炎性包块。

四川常用草药》:清热,除毒。 治崩带,血淋,瘰疬,跌打损伤。

:治臁疮

西藏常用草药》:祛湿解毒瘀。治湿腿痛,跌打损伤,瘰疬,筋酸痛,历痛风淋病带下,牛皮癣,癌症。

用法与用量

服:汤货, 15 ~ 30g;

外用:捣

贮藏

置通处。

出处考

四川常用草药》、《西藏常用草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迷路炎

下一篇 慢性咽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