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迷路窗破裂

迷路窗膜破裂是指镫环状韧带窗膜破裂致内耳外淋巴流入中耳腔而成外淋巴瘘,起患者眩晕及耳聋。在迷路窗破裂中,环状韧带(前窗膜)破裂者较窗膜者多。1.头部外伤颞骨骨折外伤以及压伤。2.医源性损伤如镫手术或鼓室成术中直接损伤或通过听链间接损伤镫起镫骨折、镫位、镫假体入前等。3.自发性或特发性迷路窗膜破裂要是由于中耳或蛛网膜下腔(液)压......
目录

病因

1.头部外伤

颞骨骨折外伤以及压伤。

2.医源性损伤

如镫手术或鼓室成术中直接损伤或通过听链间接损伤镫起镫骨折、镫位、镫假体入前等。

3.自发性或特发性迷路窗膜破裂

要是由于中耳或蛛网膜下腔(液)压力的急剧变化而起,如用力擤、大便、剧咳、重等,可导致两窗窗膜(窗膜和环状韧带)破裂。Goodhill将特发性迷路窗膜破裂的机制分为“向爆破”和“向外爆破”两种。

(1)外爆性损伤为最多见的原因,系液压力突然增高向外传导至内耳所致,如咳嗽呕吐、用力大声哭笑等。液压传导过程为:液→耳蜗导水管→鼓阶→基底膜→中阶→前膜→前阶→镫韧带中耳;或液→听道→筛→球囊及椭囊→底韧带中耳

(2)爆性损伤系鼓室鼓管压力突然增高,直接窗压向内耳所致。如、潜水、擤、吹奏乐器、高压舱、枪伤、拳击和喷嚏等,鼻咽压力升高,其传导过程为:鼻咽腔→鼓管→底→前阶→液;或由鼻咽腔→鼓管→窗膜→鼓膜液。

发病机制

本病起感音神经耳聋和眩晕的机制:

1.外淋巴液流失,空逸入外淋巴系,使淋巴液的流动受到干扰,对声波的传导受到破坏,并对石器和壶产生异常刺激;

2.继发性膜迷路水肿,螺旋器退变;

3.“双膜破裂”后,外淋巴液混

4.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迷路炎

临床表现

受伤后突然耳聋症状和体征差异很大,很多初发症状不明显,有时仅有耳聋和轻度眩晕。1/3病人有位置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但数日后即减轻,可遗留运动失调,轻者站立不稳,走路蹒跚,重者走困难,但单个肢体运动协调正常。有的表现为突然严重耳鸣耳聋,并伴有严重恶心呕吐等,易和其他病因起的突发性耳聋暴聋相混淆。有的仅有眩晕,病后1~2年才出现耳聋

检查

1.体格检查

科检查鼓膜一般正常,偶有充混浊和液平面,患朝下侧卧有旋转性眼震,有潜伏期,伴有眩晕感,呈疲劳性周围前型。

2.听力检查

纯音测及言语识率听了解患者听力情况,另外让患者患朝上侧卧30分钟,在此侧卧位时复测导听阈和言语识率,相邻两个频率的导听力至少提高10dB和或言语识率提高者为阳性。

3.前功能检查

眼震电图检查可发现自发性水平性或水平旋转性眼震、变位性眼震或位置性眼震,前功能减退。Tullio试验阳性:用高强度的低频声刺激患时,起眩晕、恶心呕吐以及头位移动和眼球震颤等。Romberg试验阳性。声阻抗诊断价值不大,且有进一步损伤迷路危险,不宜采用。

诊断

手术探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临床上遇到以下情况,应怀疑本病:

1.不明原因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治疗后眩晕不减轻,或虽有减轻,但仍有平衡失调,位置性或变位性眩晕。如发病前又有鼓室压或颅压骤升的病史,更应高度怀疑本病。

2.颅外伤后眩晕长期不愈,感音神经耳聋逐渐加重者。

3.鼓室成术或者镫手术后出现的眩晕,波动性感音神经耳聋

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当与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和其他突发性耳聋相鉴

治疗

1.保守治疗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信息,抬高床头以利于降低颅压和促进窗膜愈,忌用力大便与咳嗽。可用管扩张烟酸莨菪碱,或用5%~7%的碳酸氢钠利多卡因滴注,亦可用激素和能量合剂滴注,观察7~10天后仍感头晕或听力继续恶化者,应鼓室手术探查。

2.手术治疗

手术式取,将后鼓膜瓣翻向前,在显微镜下先查看窗有无清液外溢,有时应用电钻或小凿将窗龛后缘去除,以便于观察窗膜,可能见到破而无液体波动,或见到外溢液体而不见窗膜。可对颈加压以使压增高,有利于查看。然后依同样操作检查镫和卵窗。如发现窗膜有破,即用小剥离子将窗周黏膜刮除,取颞筋膜膜少许塞入窗。据Ribari试验修补材料,以筋膜膜、软膜最好,脂肪和有静壁不宜采用。如为卵窗破裂,应先摘除镫,用筋膜或颞少许塞入窗,再将镫复位。一般修补后前症状应有明显改善,但听力多提高不著。一般认为手术时间愈早效果愈好。手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6个月止做重体力活动。

预防

1.床休息,取头高位,避免用力或擤等。

2.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酌情使用能量合剂,以促破裂自修复。

3.保守治疗2周无效者宜尽早鼓室探查,取颞筋膜或软膜覆盖破裂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