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耳疔

耳疔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其特征。西医指发生于外耳道的急性化脓性疔疮。其特征为初起时有粟米样脓头,红、肿、热、痛,化脓时疼痛加剧,有发热、不思饮食、苔黄腻弦数等症状。溃脓后肿退痛减,一周左右可痊愈。相当于西医的外耳道疖。治疗一般多以清肝火、利湿热为原则。耳疔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其特征。相当于西医的外耳道疖。耳疔多因挖损伤肤......
目录

疾病介绍

耳疔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其特征。相当于西医的外耳道疖。

病因

耳疔多因挖损伤肤,或因污水入,或因脓耳之脓液浸,以致风热湿乘机侵袭,与相搏,结聚于肤而耳疔。由于风热毒外袭,肝经热,邪热搏结,上灼道,壅遏经脉,逆于肤,致道红肿疼痛。治疗上以解毒泄热,消肿止痛为

症状

部疼痛较剧烈,甚则张、咀嚼及牵拉耳郭、压迫屏时疼痛剧烈。

耳疔严重时可波及后,以致后红肿,后沟变浅,甚则耳郭被推向外前,因而与毒相似;但毒为脓耳变症,有脓耳病史及症状,X线乳突照可协助诊断。

检查见外耳道有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或有脓头。

并发症

发热,痛如锥刺、头痛,全身不适,不思饮食,苔黄腻弦数

鉴别

诊断 

湿热上型

灼热疼痛,张、咀嚼或牵拉耳郭、压迫屏时疼痛加剧,检查外耳道见局限红肿,高突如半球样,部可见黄白色脓点,周围肤红赤,破后有少许脓流出。全身可有发热,热度较高或热往来,口苦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弦数。

预防

预防调护

1、保持外耳道清洁,如肿已溃,应常清除脓液;睡眠时患向下,以利脓液排出,但注意局部不能受压。

2、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注意部卫生,戒除挖习惯,避免污水入。游泳前可用涂有凡士林的棉球堵塞于外耳,以防污水入;如有水灌入,应外耳朝下,单足跳跃,使积水倒出,以免污水浸而致病。

治疗

耳疔的外治法

1、用服中药渣再,取汁热患侧前、后。

2、紫金牛黄解毒水调成糊状,涂搽于外耳道红肿处;也可用石脂软膏外耳道患处。

3、前、后淋巴结肿大疼痛者,用紫金牛黄解毒调水外搽。

4、耳疔成脓者,可切排脓,或用针挑破脓头,排出脓黄连膏。

耳疔的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耳疔肿胀疼痛时,可针刺谷、、少商等,以消肿止痛。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金盏菊根

下一篇 耳疖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