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银环蛇

银环蛇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眼镜蛇科环蛇属爬动物,为陆地第四大毒蛇,《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VU)物种。俗称过基峡、白黑、金钱蛇、银甲带、银包等。银环蛇黑白相间,白色横纹较窄,面灰白或黄白色鳞15鳞扩大,尾下鳞单。尾细长,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处,分布于中国、缅甸越南北部等地。银环蛇昼伏夜出,尤其闷热天的夜晚出现更多。银环蛇......
目录

形态特征

色斑

黑色黑褐色,枕及颈有污白色的倒“V”斑,有的个体不明显。幼体枕部有1对较大的白色色斑,随年龄增长逐渐褪去。体、尾面具黑白相间的环状斑纹,白色环纹数量在25~50+7~18个,通身白环宽度皆明显小于相邻黑环宽度;面污白色灰色碎斑。

鳞被

中等偏大,观察标本最大全长雄性1715(1555+160)毫米,雌性1596(1430+166)毫米。头椭而略扁,钝,与颈略可区分;孔较大;眼小,瞳孔;躯干;尾短,末端略尖细;没有颊鳞,眶前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1+2枚;上鳞7枚(2-2-3式,少数2-14式),个一侧8枚(2-2-4式);下鳞7(6或8)枚,前3枚或前4枚接前2对。鳞平滑,通身15鳞扩大呈六角肥胖个体无明显棱嵴;鳞198~250枚;肛鳞完整;尾下鳞以单,26~65枚,个几枚成对;前沟后有3枚普通上颌齿

银环蛇银环蛇全身体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mm,具前沟的毒蛇。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面污白色。头黑褐,幼体枕具浅色倒“V”斑。较高,横面呈三角,尾末端较尖。头,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正中一鳞扩大呈六角;尾下鳞单

生活习性

为习性

自3月下旬至4月上旬始到11月上旬是银环蛇出洞活动的时期,11月中旬始入蛰至隔年3月下旬出蛰。白昼蛰伏于能藏身之处,傍晚外出到水域及其附近觅食。天晴朗的中午也能见其伏于太阳照射的地面上,有时不动,有时作全身向前和退后的蜕皮动作;在暴雨之后的白天,也见有银环蛇出洞活动。

银环蛇昼伏夜出,尤其闷热天的夜晚出现更多,但也见有初夏温15—20℃天晴朗时,白天出来晒太阳银环蛇性情较温和,一般很少动咬人,但在产卵孵化,或有惊动时也会突然袭击咬人。

食物习性

、鳝、泥鳅、蛙、蜥蝎、蛇、等为食,据观察小蛇嗜而大蛇嗜吃蛇。捕食的式是守候或窥视着猎物,然后突然取食,较小的立即吞食,较大的将其咬死,再吞食,吞食时是从头部吞起。耐饥力强。1971年4月从野外捕获的银环蛇,只供给水而不供给食料至8月底,约五个月时间仍不会饿死。

银环蛇

栖息环境

银环蛇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处;傍晚或夜间活动,常发现于田边、路旁、坟地及菜园等处。

银环蛇的洞有1~2个,大多面向西南或东南,洞直径最小为0.5厘米,最大的可达20厘米,呈或近三角。洞道最短的60厘米,最长的5米,一般为1.5~3.5米。洞道纵深也不同,浅的只有50厘米,最深达3米,大多为1~1.5米。洞道内壁比较光滑,直径为1.5-2厘米,洞道末端膨大成,周围土质粘度较松。

分布范围

银环蛇分布在中国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中国之外分布于缅甸越南北部等。

银环蛇云南亚种,仅产于中国云南西南部。

繁殖饲养

生长繁殖

银环蛇银环蛇为卵生,卵常在11月中旬始入蛰,至翌年5月上旬出蛰,多于6月间产卵,每次产3—12枚,孵化期需要45—56天。幼蛇三年后性成熟。

喂养繁殖

喂食时间应选择在晚上,一星期喂1~2次,排便后一天喂最好。新到的蛇应该让它有两到三天的适应期。食物面,乳是首选,其次是泥鳅银环蛇非常神经质,吃饱后2天不能骚扰,否则呕吐的机率非常高。食后可以提供不同的食物,例如黄鳝、小蛇、蛙等。银环蛇繁殖期在每年的8~9月,春末到夏天产卵,每次产卵数为3~20枚,孵化期约1.5个月。

蛇场建造

银环蛇选僻静、地势较高、近水源处,建2米以上围墙,墙基深0.5—0.8米,用水泥灌注,内壁涂抹水泥,磨平滑,涂黑或草绿色,不能漆成白色,以防盛夏反射阳光,四周砌成防止外逃。蛇场应坐北向南,避免严冬北倒灌蛇窝。整个蛇场地面要有一定的倾斜度,以利大雨时排水。围墙大门设两层, 向场,外门向场外。场设蛇窝、水池、水沟、饲料地、产卵室及活动场。适当栽些草和小灌木,并堆放石块,有利于夏季遮阴降温和蛇蜕皮,蛇场应保持干净、潮润、阴凉和卫生。一个100平米左右的蛇场可以饲养150~200条银环蛇。具体要求如下:

⑴ 蛇窝。设在大门对面地势高处,窝地面要高于窝外地面10匣米左右,地面铺砖头或用水泥砌平,然后用砖砌成高15厘米,长、宽各20厘米见的蛇室共计150格,格与格之间要留相通,格上盖移动木,以便观察和工作,中间留一条宽1米左右的通道。蛇窝四周用砖砌成20厘米厚、1.2米高的墙,再在墙上架设10厘米厚的水泥,最后,在水泥上覆盖1米厚的泥土。除蛇窝门边外,其余三面也要堆上0.5米厚的泥土使外呈土包状。蛇窝高1.2米、宽5米左右,纵深6米左右。通道出处设一扇底部有空隙(大小可供蛇自由进出)的门,人可进入蛇窝,通道两侧各有一条相连通的水沟水沟两头分连接水池和饲料池,银环蛇可自由顺着水池饮水、洗澡或到饲料池捕食。

⑵ 水池。紧挨蛇窝,位置高于水沟,面积约5平米,池深40厘米,保持水质清洁和一定水位,池边种小灌木遮阴或搭凉棚,使池水常年凉爽。水池和水沟连接处做一道闸门,晚上拉闸门,水池中的水便可沿水沟注入饲料池。池中种植水草,放养蛙类。

⑶ 饲料池。面积5平米左右,上搭一凉棚,凉棚下装一小黑光灯来诱聚昆虫供蛇捕食。饲料池水位要常年保持在10厘米左右,底部用金属筛遮拦的水管通往蛇场外,用以更换池中之水。

饲养管理

种蛇以500克左右的青年蛇为佳,雌、雄10 :1的比例混饲养。蛇的食量不大,一条蛇1年约吃食1—2千克,要以水蛭、黄鳝、泥鳅为食。每天傍晚在银环蛇出窝前把少量的黄鳝、泥鳅等放入饲料池中,饲料量以吃完为准。一般50克小泥鳅可供10条蛇吃一餐,平时可多捕些蛙类等放入蛇场,让蛇自由捕食。蛇只吃活食,不吃死食,池中死物应捞出。5月初蛇出蛰需大量养分补充身体,11月蛇入蛰之前需积累养分准备冬眠,这两个月应尽量做到多喂、饱喂,是养好蛇的键阶段。蛇类最适温度是18—28℃,10℃以下入蛰冬眠,5℃以下会冻死。所以,冬天要注意保温,在蛇室盖上覆盖20厘米厚的稻草,密通道门,并将蛇室中垫上干草、纸屑、麻袋。

蛇卵孵化

银环蛇从6月下旬始产卵,7月为高峰,8月上旬停产。期间,如果发现快要产卵的母蛇应及时放入产卵室中,待其产完卵再把母蛇抓回蛇窝,拣出蛇卵进人工孵化。法是:将一大水缸刷净,放在阴凉干爽的房间,缸装入半干半湿的碎泥、松土或细沙,再把蛇卵放在上面,横卧(绝对不能竖放),摆放3层放平,最后在卵上覆盖一层稍湿润、干净的稻草,每日翻蛋1次。孵化期间温度以20—27℃、空相对湿度50%—70%为宜。孵化期42天。

饲养环境

银环蛇银环蛇喜欢阴暗潮湿,饲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通、水的清洁和提供卫生的食物,否则会得口腔溃疡和皮肤疾病。银环蛇晚上非常活跃,在箱中往往会用箱,所以很多用箱养的银环蛇会出现端破损的情况,应该注意。建议用较大的饲养箱,箱的长度最好与它体长同等或以上,较稳定的个体可以用其体长三分之二的饲养箱。

其喜爱阴暗潮湿的酸性低材环境,可以在饲养箱中放置沉木或石块供其躲藏,或者铺少许落苔藓保持潮湿,并提供其游泳的水容器。酸性底材对银环蛇极其重要,也是诱它食的键之一,当然,也有人铺报纸照样食,但银环蛇讨厌报纸的油味,可能不久会出现突然拒食,所以不建议单一用报纸做底,应该在报纸上面加上干落,再添加一个保湿盒的式让它在不同天情况下自己选择干或湿

安全措施

银环蛇是中国毒性最强的毒蛇,危险性极高,而且平时看似很温顺,使人放松警惕,但银环蛇咬人时从不警告。

1.无论它们显得多温顺,都不建议直接用手去抓弄它们。

2.尽量避免它的头部正对你的手,它可能会突然一

3.工具:一把蛇钩, 一只蛇夹,一副厚厚的皮手套, 及一个牢固的饲养箱,如果有条件应该备有抗蛇毒清。使用蛇钩时,手务必在蛇攻击范围之外。

虫病防治

银环蛇有多种寄生虫。寄生虫病轻的会削弱体质,其它疾病,严重的常直接导致死亡。

防治法:

1.裂头蚴是绦虫的幼虫,蛇类是孟氏裂头绦虫的第二中间宿。裂头蚴多在皮下寄生,一般对蛇类危害不大。

若裂头蚴寄生在蛇体表皮下,可用利刀剖皮肤取出,然后在伤涂1%~2%碘酊。裂头蚴寄生其它部位,不用专门治疗,可在治其它寄生虫时附带治疗。

2.鞭寄生于蛇的部和气管中,危害很大,能使蛇窒息致死。

对此种寄生虫可用兽用敌百虫溶液灌入中,每千克体重0.01克给药,连续灌3天。

3.棒线虫寄生,多时密布患部,使蛇部糜烂而死。

治疗用四咪唑,每千克体重0.1—0.2毫克灌服。

4.异双盘吸虫寄生于蛇的胆囊中。

5.蜱虱是由笼舍及饲养环境卫生条件差而起的感染性疾病。

蜱虱可使蛇体清蛋白减少,并传播病原体,给宿带来强烈的不良刺激,降低免疫力,常导致发生全身性疾病。

蜱虱一般寄生在眼睛周围的凹陷处、咽喉部及泄殖腔周围。一旦在蛇体上发现蜱虱,就必须不断治疗,对接触过病蛇的蛇也应全面治疗。蛇体浸在水中数分钟后即可从水中发现蜱虱,据此可判断蛇体表有无蜱虱寄生

种类介绍

亚种分化

中文拉丁
1.银环蛇亚种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Blyht,1860
2.银环蛇云南亚种Bungarus multicinctus wanghaotingi Pope,1928

物种

银脚带,银包,过基甲(两广),白蛇,簸萁甲(福建),雨伞蛇,百节蛇,白仔(台湾),手巾蛇(福建台湾),百步梯,吹箫蛇,竹蛇(江西),白搭界,白蛇(广东湖南江西浙江),四十八,银报应,甲带(湖南),乌,洞萧蛇(福建湖南江西),金钱蛇等。

主要价值

性状

本品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幼蛇干体。夏、秋二季捕捉,剖,除去脏,擦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盘成,用竹签固定,干

本品呈盘状,盘径3—6厘米,蛇体直径0.2—0.4厘米。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腔上颌前端有毒沟一对,间鳞二,无颊鳞,上下鳞通常各为七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白环纹在部宽1—2鳞片,向面渐增宽,黑环纹宽3—5鳞片正中明显突起一条棱,鳞扩大呈六角鳞细密,通身15,尾下鳞单微腥,味微咸。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附录Ⅹ A)测定,用稀乙醇作溶,不得少于15.0%。

炮制

除去灰屑,切段。

性味归经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与

,通,止痉。用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呙},半身不遂,抽搐痉挛,伤风,麻疥癣,瘰疬恶疮。

用法与用量

3—4.5g。 研粉吞服1—1.5g。

贮藏

置干处,防霉,防蛀。

动物保护

种群现状

较为常见,但是被认为数量正在减少。

保护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单(IUCN):LC(无危)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济、科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录》。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VU)。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物种危害

毒蛇毒性

银环蛇毒腺很小,但毒性极为猛烈,是环蛇属中毒性最强的。事实上,它是继细鳞太攀蛇、东部拟眼镜蛇和太攀蛇之后,陆地上毒性最猛烈的第四大毒蛇,在世界上最毒的毒蛇综排位(含海蛇)中也在前八之列。银环蛇的LD-50为0.08~0.108,是除大洋洲外,世界陆地上最毒的毒蛇。但由于该蛇生性小、性情温和,不动攻击人,因此为其所伤的案例并不多。

银环蛇具有α-、β-bungarotoxin两种神经毒素,患者被咬时不会感到疼痛,反而想睡。轻微中毒时身体局部产生麻痹现象,若是毒素作用于神经肉交接位置,则会阻绝神经传导路线,致使横纹无法正常收缩,导致呼吸麻痹,作用时间约40分钟至2小时,或长达24小时。在抗蛇毒清应用以前,银环蛇咬伤死亡率极高,可以用神经性抗毒蛇清治疗,但仍十分危险。

人被咬伤后,起初感觉不是很明显,疼痛感较小,数小时后如不及时治疗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银环蛇成体供药用。孵出7~10天的幼蛇干制入药,称金钱蛇,有祛湿、定惊搐的功效,治湿瘫痪、小儿惊抽搐伤风、疥癣、梅毒等症。银环蛇可治小儿高烧起的抽搐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转移性肝癌

下一篇 蛰伏脂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