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

几乎所有间源性肿均可在纵隔见到,间组织包括纤维、脂肪,平滑、间皮,滑膜、管、组织细胞以及原始间细胞等(,软和淋巴造系统),它们是一大类在胚胎上有共同起源的组织的总称。几乎所有间源性肿均可在纵隔见到。间组织包括纤维、脂肪、平滑、间皮、滑膜、管、组织细胞以及原始间细胞等(、软和淋巴造系统),它们是一大类在胚胎上有共同起源的组织的总称。在胚胎时......
目录

概述

几乎所有间源性肿均可在纵隔见到。间组织包括纤维、脂肪、平滑、间皮、滑膜、管、组织细胞以及原始间细胞等(、软和淋巴造系统),它们是一大类在胚胎上有共同起源的组织的总称。在胚胎时期,均由中层演化而来,起到支持、养、保护等作用。凡起源于上述组织的肿习惯上称为组织。尽管来自一个共同源基,但它们具有不同解剖特点,表现为色色的新生物。、软和淋巴造系统也起源于中层,但因其有各自特有的结构,一般不作软组织而论。

流行病学

此类肿发生于纵隔者少见。临床资料:上海胸科医院报告76例其中管源性29例,纤维源性14例,脂肪源性10例,平滑2例,其中1例为平滑;软源性7例,起自肋软气管恶性纤维组织细胞3例;间6例。

病因

纵隔间源性肿的发病原因雷同于全身组织,虽然国外的者在遗传、环境、免疫病毒面作了不少的工作,但确切病因尚没有被实。

1.创伤 最先注意到的是体表的一些肿创伤系,也有少数报道发现手术、烫伤烧伤的瘢痕组织及异物附近组织易发生组织,潜伏期为2~50年。

2.化物质 动物实验实皮下注射多环碳氢化物能产生多种肉瘤,但在人体的研究上仍未实。除锈或落中二氧苯定可进入人体积聚在脂肪和其他组织中,不能迅速代谢,有可能诱发组织肉瘤,但来自越战的军人及当地居民的调查报道无法实这一点。

3.电离辐射 放疗病人在放射野中出现肉瘤,一般有2~25年的潜伏期,最常见的类型是恶性纤维组织细胞肉瘤

4.良性肿恶变 绝大多数组织肉瘤是原发的,而不是由良性肿恶变而来,判断标准一般来讲如一个有多年病史的良性肿转为生长迅速,且在光镜下找到肯定的良性病变残留,才可考虑为恶变。有作者在观察良性恶变病例中多次发现该肿从一始就是恶性。

5.病毒因素 曾在实验动物和人类组织肉瘤中分离出c型病毒、病病毒、eb病毒,并注意到hiv感染的病人常伴发卡波西肉瘤

6.免疫因素 淋巴管肉瘤的发生总是同乳腺癌治术后慢性淋巴水肿,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如环孢素组织肉瘤

7.遗传因素 已知与遗传有组织包括平滑管球黄色等。

8.基因突变 p53突变在发的组织中不常见,但已知p53突变rb基因异常表达的组织要比没有突变的侵袭性更强。

发病机制

纵隔软组织良性肿组织态大致与起源组织相似,基本上同正常组织,仅是数量或结构排列上略有差。纵隔恶性组织态与正常起源组织相差较大,并且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分化程度高者,常能在肿找见某些与起源组织相似的态特点,两者有时难于鉴,须借助免疫组化、电镜等手段并结临床才能鉴

临床表现

纵隔间源性肿可存在多年而无症状,半数以上是由于偶然发现,也可以是在体格检查时或出现在尸检报告中。最常见的诉是胸痛咳嗽气短困难、声嘶、horner综征、上腔静压迫症及气管心脏受压等,还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盗汗、全身不适、纳差体重减轻等,这些同肿的位置、大小、性质以及生长式有,良性肿较少出现症状,囊性较实体产生症状少,膨胀性生长会产生压迫症状,浸润性生长常出现受累脏器的相应症状。临床多见的间源性肿有:

1.纵隔脂肪源性肿 分良性及恶性两大类,良性肿占大多数。其中纵隔较少见,可发生于纵隔任何部位,大部分位于前纵隔、缘旁或角。发病原因不明,有人认为起源于纵隔胸膜下或胸壁皮下脂肪组织,也有认为起源于退化的胸腺组织

(1)纵隔脂肪:是纵隔较常见的间源性肿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男性稍多。肿通常包膜完整,多为球、结或不规则,切面呈淡黄黄色,油腻状,常被纤维组织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小结构,质地较柔软,体积通常较大,可伴有出、坏死、液化、囊性变及化。组织要由成熟脂肪组织组成,常延伸入颈部、肋间或椎管生长缓慢,偶有恶变。临床上一般无明显症状,如肿体积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可产生相应症状。ct对脂肪性肿诊断有重要价值,在纵隔有良好的对比度,可见胸骨后上纵隔的肿物,ct值较低,可为-100hu,肿边缘清晰无外侵。诊断纵隔脂肪应注意在纵隔脂肪胸腺组织成分,以排除胸腺脂肪的诊断。还应与脂肪过多症鉴, 因肿块有完整包膜,手术切除不困难,一般预后良好。

(2)纵隔脂肪肉瘤:其病因不明。发生于纵隔者罕见男性稍多于女性,多见于40~60岁,少见于青少年,绝大多数为原发性肿,也有从良性脂肪恶变而来的报道。脂肪肉瘤通常体积较大,呈结状或分状,可有菲薄的纤维包膜,分化良好者切面类似脂肪,如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则可见白色条索穿插其间。黏液型脂肪冻状。细胞型及多性呈肉样或状,可有出坏死,镜下组织态多样。前常化分为分化良好型、黏液型、细胞型及多性和去分化型5种类型,外加5种肿成分同时存在的混型。脂肪肉瘤多位于后纵隔。病程较长,术前病程从数周到数年不等,常有明显胸痛,肿块巨大可产生压迫症状,ct对诊断有重要意义,mri与ct相比可多层面扫描,在观察肿扩展范围上优于ct。局部广泛切除,包括肉瘤的包膜,放射治疗对黏液型脂肪肉瘤有效果,并且黏液越多效果越好。纵隔脂肪肉瘤预后较表浅者差。手术时只做包膜切除预后差。脂肪肉瘤5年生存率40%~64%,术后复发率高,有报道达24%,复发病人应争取再次手术。

2.纵隔纤维组织源性肿 纤维组织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纤维所组成。分化和成熟程度分为良性及恶性,纵隔纤维原性肿非常罕见,国上海市胸科医院至1990年共收治1796例纵隔肿,其中纤维原性肿只有17例,其他仅有在病例报道。前,习惯将这类肿分类为纤维病、纤维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

(1)纵隔纤维病:是一种纤维组织增生性疾病,由纤维和成熟纤维细胞组成。病因不明,可能与一些炎症或肿产生的活性物质有,也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大体态上无明显边缘,呈弥漫性结性增生和结状增生。病人多为中年人,临床症状要因胸腔纵隔各脏器受到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和压迫而起,可包绕动脉弓、气管气管心脏等,往往因上腔静受阻而被注意,其他尚有胸痛发热困难、声嘶、沉加快等表现。肿不发生转移,治疗应采取完全切除,切除不彻底会局部复发。

(2)纵隔纤维肉瘤病因不明。在纵隔者罕见,多位于后纵隔。肿多为,体积较大,一般有假包膜,分化良好者切面呈灰白色,质地坚韧,有漩涡状结构分化差的切面如肉状,质地柔软,可见出坏死。镜下要由梭的成纤维细胞组成,并含有网状纤维纤维,部分区域显示黏液样变,可见核分裂象,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异性,据细胞数的多少、分化程度、纤维的数量以及核分裂象的多少大致可将其分为3级:即分化较好者属一级,较差者为二级,最差者为三级,对预后有指导作用。肿生长迅速,局部呈浸润扩展,少有远处转移,发现时一般较大,通常产生症状诉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困难等。一些大的肿会分泌胰岛素样因子,糖。胸部x线表现纤维肉瘤纤维均无特征性,没有好发部位,通常轮廓清楚,向纵隔一侧突出,没有钙化,可并发胸腔积液。 因肿块外侵严重,界限不清,完全切除难度较大。据病变部位设计适的手术切,对手术顺利进是很重要的。对此类肿外科手术仍为要治疗法,放疗或化疗效果不确定。病人预后差,多数病人在发现肿后数年死于胸腔

(3)纵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恶性纤维组织细胞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组织肉瘤,只有极少数的病变是原发于纵隔。男女发病无差。后纵隔多见,其次为中纵隔。通常恶性纤维组织细胞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但国有人统计认为原发于纵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有包膜的较多。肿生长的较大,通常呈结状,切面呈灰白色肉状,也可为黄色黄褐色,较大肿常伴出坏死和囊性变,如纤维成分多,质地较硬。含较多黏液成分时,呈半透明黏液样。镜下组织态可见其要成分是成纤维细胞和组织细胞,还可伴有数量不等的单核和多核巨细胞、沫细胞以及未分化的原始间细胞和各种炎性细胞,其间还存在各种不同态的过渡细胞。成纤维细胞呈细长或肥胖的梭,多排列成特殊的席纹状结构

组织细胞一般呈或多角,胞质丰富,肿核分裂象多少不等,异型明显者核分裂象多见。早期常无症状,不易发现,只有当肿生长压迫周围脏器或大管时才出现症状。胸部x线可提示肿块的存在,多见于后纵隔,常表现为类或不规整的肿块,向纵隔一侧突出,大小不等,密度一般较均匀,少数密度不均匀,可伴有钙化。ct能清楚地了解肿块与周围组织系,对制定手术案有帮助,病变较小时,边缘光整,密度均匀。较大者态不规则,常伴坏死(55%)及钙化(7%~20%)并侵犯邻近器官组织,诊断一般须借助病理活检。首选手术治疗,手术原则尽可能完整切除。术前或术后的助治疗如放疗和化疗效果尚未得到实。恶性纤维组织细胞恶性程度较高,局部复发率达40%~55%,转移率14%~55%,最多见转移。5年生存率36%。

3.孤立性纤维性肿 发生于纵隔者非常罕见,近一半是恶性的,该肿起源于间皮下的未分化细胞,发病与石棉接触史无。肿孤立、局限,一般有细蒂和广基,常有完整包膜,并且表面附有胸膜,超微结构提示肿细胞本质上是成纤维细胞,免疫组化可见波蛋白阳性,有时角蛋白阴性。多见于成年男性,常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症状,可有关节病、杵状指糖的表现。可有转移,较常见的是,也可见淋巴转移。治疗采用外科手术切除,术后以放疗和化疗。良性一般预后良好,很少复发。恶性病人长期生存率很低,容易复发,大多数复发病例生存时间不足5年。

4.纵隔管源性肿 管源性肿纵隔罕见。病例统计认为发病率占纵隔肿的0.5%~1.5%,其10%~30%属恶性,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可发生于纵隔的任何部位,以前上纵隔居多。

(1)纵隔:以海绵状多见,部分为毛细,二者占良性的90%,静型也有报道。多发于脏区或椎旁沟,偶尔可扩展到胸壁、颈部及椎管可有薄层包膜,多为紫红色,质软,不定态,少数有出表现,镜下肿衬薄层皮的扩张的管腔组成,管腔间由纤细的纤维组织分隔,可见灶状栓、钙化固醇性肿。多见于青壮年,性差异不大,病人无症状症状的发生与肿大小部位及对周围组织压迫或侵犯有,可以有胸痛胸闷咳嗽症状。ct有助于的诊断,可见纵隔孤立性软组织肿块,中等密度,大小不等,边界清,也可模糊不清,较x线胸容易显示静石的存在。治疗面以手术切除为首选。

(2)皮细胞组织表现介于良恶性之间,起源于皮细胞。可呈浸润性生长,并可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及重要脏器转移,其中是常见的转移部位,属低度恶性肿,镜下异型性不大,核分裂象很少,手术应广泛切除,有一定的复发率。

(3)肉瘤:发生于纵隔者非常罕见,病因不明,肿一般无包膜,有广泛出坏死,细胞密集,异型明显,核分裂象易见,细胞一般都被围在网状纤维,呈实状,腔隙不明显。恶性程度高,疾病进展迅速,呈现浸润性生长,可有淋巴和脏转移,有时手术中发现已无法切除,病人在术后短期复发,生存期较短。

(4)管平滑要位于四肢远端皮下组织,罕见于纵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纵隔的任何部位,其中前纵隔多见。病理上除具有平滑的表现,同时又有其本身特点:肿界线清楚,由平滑束围绕厚壁管呈同排列,其外围细胞逐渐与壁外平滑细胞汇在一起,无异型性,也无核分裂象,管壁厚,管腔狭小呈裂隙状,壁无弹力及外膜。肿巨大可有压迫症状,术前诊断有赖于活检,首选手术,预后良好。

(5)平滑肉瘤:发病部位以下腔静动脉常见,病变位于小管时不易发现原发管,诊断颇有争议,须结肿块大小,发病部位,有无转移及镜下所见有丝分裂数量确定,首选手术治疗,手术范围包括整个肿及其附近的管和粘连组织,有报道术后复发率达75%,有人曾给予复发病人放疗,但未获成功,化疗仅对少数病例有益。

(6)管外皮细胞肿:起源于管外皮细胞可有良恶性之分,但病理上难区分,肿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下肢、腹膜后和头颈部位最常见,发生于纵隔罕见。无年龄及性差异。病程长短不一,从数年至数十年,生长缓慢,是转移的要途径,以常见,大多数病人无症状,后期由于肿块巨大或浸润出现压迫症状,其中较为特殊的症状糖表现,发生原因可能与肿分泌素,葡萄糖被大量利用和消耗有,一旦切除肿糖即可恢复正常。诊断有赖于病理确定。mri和管造影可显示肿丰富的管网,并明确边界,同时显示肿饲养动脉及其辐射的分支。术前栓塞疗法可减少肿供,因一般肿界限清楚或有薄层包膜,易于手术切除,术后有复发可能,放疗可作为助疗法,化疗的作用不大。

5.纵隔淋巴管源性肿

(1)纵隔淋巴管淋巴管是畸而非真性肿。起因淋巴系统与静系统的交通失败,属于先天性疾病。也可能继发于手术、外伤后。占纵隔肿的0.7%~4.5%,以颈部最为常见,发生于纵隔的较少见,并多为颈部向纵隔的延伸。临床将淋巴管分为颈型、颈纵隔型、纵隔型。据异常淋巴管大小,又分为3个类型。①毛细管型:由细小的淋巴管构成;②海绵状型:由管腔扩张的淋巴管组成,腔含淋巴液,间质结缔组织常增多,并有在的淋巴细胞及淋巴滤,常沿组织间隙生长,不易切除干净;③囊状淋巴管:此型最多见,

(2)淋巴管:全部发生在女性的良性肿,最初称为淋巴管外皮细胞,其局限性的病变可位于纵隔,常与导管及其分支有密切的系,导致乳糜胸。弥漫型被称为淋巴管病,可累及脏,有些病例发生在结硬化景上,提示其在发病机制上的联系,发病可能与女性激素。有观点认为系一种错构。手术效果较好。

6.纵隔源性肿

(1)纵隔横纹:此肿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甚至是无部位,很少见原发于纵隔,miller(1978)曾报道1例发生于前纵隔的这种肿,并且推测它是起源于胸腺细胞,国期刊少有报道,此肿手术预后良好。

(2)纵隔横纹肉瘤横纹肉瘤由不同分化程度的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细胞态多种多样。临床上据肿细胞分化程度、特殊的组织结构和巨体态,将其分为胚胎型(包括葡萄族型)、梭细胞型、腺型和多型4种,其中胚胎型最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的病理类型的发病年龄有差异,腺型多发生于青少年,胚胎型多发生于婴儿,多性大多发生于老年人。男性发病较女性多见。

纵隔横纹肉瘤常无症状,甚至由于转移部位首发症状,查找原发灶才被发现,肿块较大时可出现周围脏器压迫症状,因肿恶性程度较高,生长迅速,早期又不易发现,并且发现时即有淋巴道或道转移,对于无重要脏器转移,肿块又限于纵隔应尽量手术彻底切除。同时宜结放疗和化疗, 横纹肉瘤病理分类可以决定预后,特是在儿童及青少年明显,预后最好的类型是葡萄横纹肉瘤,5年生存率是95%;其次是梭细胞型横纹肉瘤,为88%;胚胎型66%;腺型及多性较差,为54%~62%。

7.其他少见的间源性肿 发生于纵隔的其他间性肿还有间滑膜肉瘤外的成肉瘤肉瘤等以及炎症性肿块黄色肿,后者是淋巴结非结核性性病变在纵隔成的肿块,胸部x线显示或分状块影突入,边缘光滑。肿块大者可产生压迫症状,因此可予外科手术治疗。

辅助检查

x线胸诊断价值有限,但可以提供病变在纵隔的位置、大小、解剖结构有无移位和改变、肿块的相对密度是囊性还是实体、有无钙化,是诊断的基础检查法;ct的诊断价值较高,特是在纵隔大量脂肪的衬托下能很好地显示纵隔解剖结构和占位性病变的态特征,增强扫描可分辨出肿块与管之间的系;mri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对比分辨率,在流空管的衬托下可清楚显示纵隔解剖结构,并且无辐射、不需造影、非常清晰、对管畸或与管相疾病有优势;穿刺活检也可获得术前细胞诊断,但所获组织少,往往诊断困难。

诊断

因发生于纵隔的间源性肿来源各异,症状少,无特异性,术前诊断有赖于病理支持,当然,结临床病史与体格检查,选择适的助检查手段,有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组织肉瘤的分期、分级对其诊断、治疗、预后的评价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肉瘤少淋巴转移,典的tnm分期难以准确描述,且分类过于复杂,难于掌握。许多临床医师喜欢简单一些并对临床诊治有帮助的分类系统,如转移可能性<15%,均被定为低度恶性之列,相反为高度恶性,此二级系统,使他们更易作出治疗的抉择。但这种法过于简单,无法较全面地反应肉瘤态和生物面的程度变化,这里介绍一种enneking分期系统(表1)。

据细胞结构态、核分裂象及细胞坏死程度确定分级标准,其中分级g1示低度,g2示高度;解剖部位t1为区域,t2为区域外。

治疗

手术为首选治疗案,手术途径及手术技术问题应纵隔肿的手术原则,争取彻底切除。对于恶性间源性肿有时还须结放疗或化疗,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预后

决定纵隔间源性肿预后的因素也像发生于其他部位间源性肿一样,有以下几点:

1.肿的大小 事实上这个因素可以在所有类型的肿研究中见到,不难理解巨大肿较小肿预后差这一事实。

2.局限性肿最重要的因素是肿的分级 美国mskcc将组织肉瘤分为两级,即低度分化与高度分化据这一标准,前瞻性研究2058例组织肉瘤预后生存率差异显著。纵隔肉瘤除脂肪源性外,其余预后均较差。

3.手术切缘与肿复发呈正相 但要注意到局部复发对生存期的影响还有争议,此外,局部复发在远处转移成中意义较小。

4.细胞增殖 诸如ki-67和p105属于增殖标志物,有人研究认为与预后相,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5.dna倍体 用流量细胞计数判断实质性肿病人预后,测定细胞dna量,估计细胞周期的分布和倍性,有报道二倍体和非整倍体肿的10年生存率,前者显著大于后者。

预防措施

一、不要吸烟。香烟的烟雾中有多种致癌物质,如苯并芘二甲基亚硝胺,放射性元素ZIOPO及酚类化物等,严重有害物质还有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焦油等,我国肺癌病人中约有70%-80%是因长期吸烟起的。

二、提倡科的膳食结构。我国的肠道癌的65%以上,要与饮水污染,膳食结构不当或污染有,膳食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物的结构乎健康比例,以植物性食物为,搭配适的蔬菜,避免高脂肪,高蛋白质,高热量饮食,可以减少直肠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腺癌、乳腺癌子宫膜癌、卵巢癌等的发生。

三、少吃霉变及发霉的粮食。已知有20多种霉菌及其毒素对实验动物有致癌作用,如黄霉素B1是其代表,我国高发食管癌、肝癌等与吃入含霉菌污染的食物有密切系。

四、不饮或少饮不仅对硬化肝癌,而且与喉癌的发生有,已经证明每天饮20-30克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比不饮的妇女高2倍。

五、防止食物污染。要防止致癌微生物的感染或传播,严格控制和监测食物添加

六、避免或减少职业性致癌因素。由于某些工种和车间具有较高致癌水平,由此起癌症的发病率较高,前已明煤油、焦油、沥青、菌类、石棉、芥子、铬及砷化物、放射性物质苯、联苯胺、B-苯类、羰基镍等有致癌性,必须加强职业病的预防。

康复指导

1.保持愉快情,稳定情绪。

2.布置一个舒适的休养环境,可种些草、挂些画,保持环境整洁。

3.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4.注意休息,并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活动量据身体情况而定,可选择步、慢跑、打太极拳等。

5.医生要求继续助治疗。治疗后坚持一段时间的中医中药治疗,以巩固疗效。

6.出院后要定期到医院复查。2年,1~2个月复查1次;2年后,2~3个月复查1次。如出现胸闷促等情况,应立即回医院就诊。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金银忍冬

下一篇 金铁锁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