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胰高血糖素瘤

糖素(glucagonoma)是胰岛α细胞,分泌过量的糖素,要表现为皮肤游走性、坏死溶解性红斑、糖尿病、贫血舌炎角炎、外阴阴道炎、低氨基酸血症等,又称为高皮肤病征。多恶性,常早期转移。肿直径一般为1.5~3厘米,有时整个腺均为肿。早期手术切除肿后,皮肤损害和糖尿病可迅速消失。本病多见于40~70岁中老年人,女性较男性多见,绝大多数为绝经期的女性。多数病程达1......
目录

病因

糖素多为单发,其中60%为恶性偶尔可由胰岛A细胞增生起本病肿分布以尾最多,其次为体,头部最少。

发病机制

糖素由胰岛A(α2)细胞分泌,是由16种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分子量为3485。糖素在α2细胞核蛋白体上成自高尔基器接受包膜围绕成α2颗粒糖素在α2细胞中成时可能有一个分子量较大的前体,称前糖素。胰岛α2细胞每天分泌糖素约为1mg。近来用免疫法测得人浆中糖素以几个分子大小不同的式存健康搜索在,约55%为高分子量的高糖素称巨高糖素,分子量约16万Da;35%为“真性”高糖素分子量为3500Da;

另外一种称作大高糖素,分子量为9000Da,只占少量可能为高糖素前体。正常人浆中糖素基础水平为50~100pg/ml在糖素病人中,糖素基础水平常有明显升高,往往在1000pg/ml以上。

在大多数病人中这种糖素水平的升高来自于“真性”糖素,有时大分子量的前糖素(9000Da)也有增高糖素病理生理基础在于过多糖素的分解代谢作用;糖素可以激活肝脏磷酸化酶,促进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它还有促进糖原异生的作用。

糖原的异生作用及糖原分解作用致糖升高,糖耐量降低,脂肪分解常被继发性增高的胰岛素分泌所拮抗而不致表现过量的酮体生成,浆游离脂肪酸水平尚在正常范围但蛋白质分解代谢亢进则常明显表现为低氨基酸血症养不良。皮炎的发生类似于长期注射外源性糖后的皮肤改变,切除糖素皮炎可愈不再发生此成与过多糖素的分解代谢亢进后的低氨基酸血症,也为皮炎促发因素此外口炎唇炎舌炎贫血等也与低氨基酸血症,故应用多种氨基酸液注射后常可使皮炎唇炎唇炎症状获得缓解。

据Binnick(1977)21例中记载详细者19例,尾10例(47.6%)、体5例(23.8%)、体及尾均累及2例,头及颈1例,颈1例。约60%的病例已有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肝脏,其次为淋巴结,个转移至柱及左上腺。光镜下细胞呈多角或柱状,大小不一核分裂极少见;细胞呈巢状或网状结构排列,有的地呈菊团样或腺状,细胞间有纤维组织,恶性组织含有丰富的管电镜下有α2细胞的特点,带有致密的分泌颗粒但也有其他细胞含有不同的颗粒存在。用间接荧光免疫法可细胞含有糖素。对高糖素抗体免疫荧光反应阳性可确诊。皮肤病变镜下最明显的组织改变为表皮生发层的上层呈坏死溶解,并导致大疱性破裂,鶒在表皮层的管周围有轻度淋巴细胞浸润在成鶒的病变中呈非特异性皮炎样改变有不规则的棘皮症伴有海绵层水肿,梭状角质细胞伴核固缩无皮肤棘层松解健康搜索,免疫荧光检查阴性。 ;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一般化验检查 低氨基酸血症尿糖阳性、糖升高或葡萄糖耐量下降,沉增加、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头部肿十二指肠液中可发现细胞。

2.糖素放射免疫测定(1)基础测定糖素多显著增高,可超过1000pg/ml为正常值5~10倍,正常值为50~100pg/ml,文献记录糖素病人糖素可达380~9600pg/ml,服或静注入葡萄糖往往不能抑制高糖素的分泌。(2)糖素激发试验:鶒在难于确定诊断的病例,可使用腺A细胞促分泌,如氨酸、丙氨酸。注射后糖素增高,但此种反应也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的胰岛A细胞增生,故此试验并非糖素的特异性诊断法。

3.甲苯磺丁脲(D860)试验 正常人静注射甲苯磺丁脲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而抑制糖素,使糖降低。在糖素的病人中,静注射甲苯磺丁脲相反糖素明显升高胰岛素也缓慢升高但糖下降不明显或只缓慢下降。这一试验提示有糖素的可能性。

4.对外源性糖素的反应 正常人静注射0.25~0.5mg糖素后,胰岛素及糖浓度明显升高。但在糖素病人,因长期浆中源性糖素增高,则对外源性糖素不敏感,虽静注射糖素,其葡萄糖浓度的反应仍很迟钝。本法的迟钝反应可为诊断糖素的有用法,但敏感者则不能排除本病

其它助检查

1.钡餐检查及十二指肠低张造影 仅对头部胰岛细胞的诊断有帮助,表现在十二指肠降段侧壁有所改变,但本病发生在头部极少。有的病例出现空肠回肠的粗皱壁,其原因不清楚

2.动脉动脉管造影 对胰岛细胞有鶒的诊断可达70%以上,但不能明确肿来自何种细胞。

3.超声扫描和CT扫描可诊断的原发病灶及有否转移病灶。

4.肿组织电子显微镜观察 细胞符胰岛A细胞的特点;组织中含高浓度鶒的糖素。 >糖素 >β丙氨酸 >氨基酸 >氨酸 >糖定量(尿) >胰岛素 >葡萄糖 >

临床表现

突出的症状为皮疹和糖尿病。皮疹的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临床称为表皮坏死溶解性移性红斑(necroticmigratoryerythema,NME),要为区域性红斑,也可为屑性红色丘疹斑疹,常呈环或弧可为大疱、糜烂结痂由于易被细菌及酵母菌所感染,出现坏死溶解性大疱状斑疹。最初病变部位始愈时,愈处留有色素沉着病变可从一个部位移向另一个部位。其红斑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但以躯干、下沟、会阴下肢及面部的中1/3等部位较多见,而上肢较少。病变自出现至愈需1~2周。同一病例的皮肤病变可呈红斑、大疱、结痂、正常等不同表现。皮肤病变不易治愈微小创伤或医用黏膏接触皮肤后即可皮肤病变早期病例全是因久不愈的皮肤病变而就诊于皮肤科医师。糖素皮肤病变发生机制,可能由于糖素分泌增加,致养物质分解代谢过程增强,造成低氨基酸血症。通过低氨基酸血症养不良,皮肤病变或损害或因锌缺乏所致。亦有人认为是糖素或肿分泌的某些物质对皮肤的直接作用,因肿切除后皮肤病变可完全消失。

95%以上的病人都有糖尿症状,为非胰岛素依赖型鶒,症状多较轻,往往饮食制或服药物即可得到控制;偶尔病情较重,需要大胰岛素注射才能控制。从未见这种病人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报告,很可能由于绝大多数病人同时伴有胰岛素升高因而抵消了高糖素的作用体重减轻,乏力、舌炎角炎、贫血症状也很常见其发生机制与肿的消耗及糖素分解代谢养物质增强从而造成养不良有。有50%的病例可有腹泻,也是体重减轻的原因之一。1/5~1/3的病例发生无凝异常的管栓塞。黄疸罕见,见于头部肿压迫总管者少数患者有精神神经病史,如痴呆神经萎缩、呐吃、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反射异常等产生神经系统症状是由于广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全所致,与大量糖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有

并发症

1.体重减轻乏力、舌炎角炎、贫血很常见,其发生机制与肿的消耗及糖素分解代谢养物质增强,从而造成养不良有2.少数患者有精神神经病史如痴呆神经萎缩、呐吃、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反射异常等。

诊断

据临床表现,典型的特异性皮肤损害,在所有病例中均极为相似糖尿病、体重减轻角炎腹泻等,并结实验室及其他助检查

鉴别诊断

糖素有皮肤损害和糖素水平增高故凡具有皮肤损害的病例及糖素水平增高的病例均应予以鉴

1.皮肤损害(1)糖素病人的皮肤损害是呈坏死溶解移性红斑改变;应与良性家族性天疱疮、落天疱疮、弥漫性脓疱牛皮癣、中毒表皮坏死溶解等病相鉴。(2)皮肤损害与肿同时存在的病人,应与炎、黑色棘皮症、获得性鳞癣等病鉴

2.糖素增高 大幅度增高者只见于胰岛A细胞但轻度增高者见于下列情况和疾病:食入蛋白质、饥饿停用胰岛素、酸中毒、尿毒症、感染剧烈运动、糖尿病、硬变库欣综征、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急性腺炎及接受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应与之鉴

治疗

1.皮肤损害的治疗

对本病早期尚未表现出特异性皮肤病害,或尚未弄清诊断之前,可上腺皮质激素、土霉素、双碘喹林或硫唑嘌呤等药物缓解皮肤病变;近年来使用锌及外用上腺皮质激素也能缓解皮肤病变,但对其他症状无效。

2.手术切除肿

确定诊断后,应及时采用手术治疗,有怀疑者亦应手术探查。肿切除后症状可迅速改善,皮肤病变常于术后第2天显著好转,2周后可全面消失。较重的皮肤病变,融性大疱也于术后3周可恢复正常。病人糖尿胰岛素治疗数天后即可愈,糖耐量恢复较晚,有报道3个月才恢复正常。

3.化疗法

对已有转移的病例无法切除者或已切除原发病灶者,术后可用化疗法。

预后

本病生长缓慢,有报道恶性已有转移者,手术切除后可生存10年。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金鱼草

下一篇 尤因肉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