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型乳腺癌
简介
病因
乳腺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2/3患者的标本中可以检查到原发癌灶,1/3患者的标本查不到原发灶。多数学者认为临床检查找不到原发灶的患者乳腺中仍可能存在原发灶,只是由于原发灶太小,即使通过大体和镜下病理检查也难以发现。为什么乳腺部位的癌灶如此之小,而临床上却形成了明显的转移灶,对此一些学者解释为:乳腺癌作为一种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隐匿性乳腺癌肿瘤始发阶段,患者机体的免疫力有效地控制了原发肿瘤的生长,但控制不住转移癌的生长,可能与癌瘤的抗原性在转移癌内发生改变有关。
发病机制
OBC的组织特点是乳腺肿瘤的直径多在1cm以下。此种原发瘤小而转移瘤较大的现象可能是两者的差异性生长所致。在有些癌瘤的初期发现阶段,宿主的免疫能力有效地控制了它的生长,与此同时,癌瘤循淋巴道转移出去并在区域淋巴结内获得生长。理论上讲,原发瘤的抗原性强者,能引起机体强有力的免疫反应,虽然免疫反应控制了原发灶的生长,但控制不住转移灶的生长。这可能与癌瘤的抗原性在转移癌内发生了改变有关。因此由原发瘤唤起的免疫反应,对转移瘤不起作用。OBC病理上以组织学早期癌如小叶原位癌、导管内癌较多见。这种癌已发生转移而仍为小叶原位癌或管内癌的现象,提示有基底膜退化或已有病理检查未见的点状细胞穿透区,Gallager等用组织化学方法证明了在光镜下为管内癌或原位癌,实际上有癌细胞已穿透基底膜现象。另外,乳腺病理检查漏诊了浸润癌灶而仅发现原位癌灶也是可能的。
临床表现
患者多在无意中发现腋窝处无痛性肿块,仅少数患者因肿块累及神经而伴局部疼痛,乳腺未摸到肿块。腋窝肿块单个或多个,多个时可分离亦可相互粘连固定、质硬,若肿块压迫腋静脉可造成患侧上肢水肿。少数患者就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
检查
诊断
隐匿性乳腺癌不同于一般乳腺癌,患者往往因无意中发现腋窝处肿块来医院就诊。医生查体可发现腋窝和/或锁骨上肿大淋巴结,乳腺未见肿物。结合乳腺X线及超声检查乳腺均未发现病灶,其他体检和胸片等亦无阳性结果。对可疑转移淋巴结进行针吸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如病理检查确定为转移性腺癌,则支持同侧隐形乳腺癌的诊断。
治疗

治疗隐匿性乳腺癌常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即切除全部乳腺及清扫腋窝淋巴结,该术式有利于手术后病理科医生在乳腺上查找原发癌灶。大约70%的隐匿性乳腺癌可以在乳腺上找到原发灶,多为浸润性癌,原位癌仅占5%。改良根治术后医生将根据病理结果确定是否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有的学者采用保乳手术,即对手术前借助乳腺磁共振(MRI)确定的可疑癌灶进行局部广泛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给与放射治疗。辅助全身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则依据病理检查结果确定。有的学者提出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术后行乳腺放疗,认为乳腺放疗可以部分替代乳房切除手术。还有学者提出治疗隐匿性乳腺癌如可发现确切的腋窝转移淋巴结,可采用单纯放射治疗,即全乳腺放疗及腋窝、内乳淋巴结区放疗。单纯放疗后乳腺肿瘤复发率为12%~21%,对复发病例可进行全乳腺切除手术补救。
预防
隐匿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由于乳腺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所以还没有确切的预防方法。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乳腺癌的预防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和减少紧张因素,保持心态平和。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积极治疗乳腺疾病。
6.不长期过量饮酒。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体征是腋窝处发现肿块,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建议女性朋友了解一些乳腺疾病的科普知识,掌握乳腺自我检查方法,养成定期乳腺自查习惯,积极参加乳腺癌筛查。
7.硒,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具有极强的抗氧化能力。补硒能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调节内分泌和新陈代谢,清除体内毒素,对于预防癌症有奇效。但是补硒过量的危害也不小,因此服用含有硒麦芽的体恒健硒维康口嚼片,能安全有效补硒,没有任何毒副作用,也不会过量,是防治癌症的首选。
预后
一般认为,OBC较有乳腺肿块并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预后为好,多数报道的5年生存率在70%左右。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原发癌的病理类型及腋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其生存率曲线随阳性淋巴结的数目增加而下降。另外与发现腋窝肿块至就诊的间隔时间有关,而与转移的腋淋巴结的大小,是否发现乳腺原发癌及原发灶的大小无关。
护理保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