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原发性纵隔肿瘤

原发性纵隔肿包括位于纵隔各种组织结构所产生的肿囊肿原发性纵隔肿胸腺最为常见,其次为神经源性肿畸胎:其他如囊肿,胸甲状腺气管囊肿相对少见。这些肿多数为良性,但有恶变可能。纵隔位于胸廓的中央。上自胸腔入,下达膈肌,左右以纵隔胸膜,前后以胸骨和胸椎为界。胸骨角水平以上的区域称为上纵隔。心包前称为前纵隔,心包所在处称为中纵隔,心包柱之间称为后纵隔。常见的纵隔肿各有其好......
目录

病因

纵隔位于胸廓的中央。上自胸腔入,下达膈肌,左右以纵隔胸膜,前后以胸骨和胸椎为界。胸骨角水平以上的区域称为上纵隔。心包前称为前纵隔,心包所在处称为中纵隔,心包柱之间称为后纵隔。常见的纵隔肿各有其好发部位,这对临床诊断有参考意义。

  (一)上纵隔肿 最常见的是胸腺和胸甲状腺

纵隔位于胸廓的中央。上自胸腔入,下达膈肌,左右以纵隔胸膜,前后以胸骨和胸椎为界。胸骨角水平以上的区域称为上纵隔。心包前称为前纵隔,心包所在处称为中纵隔,心包柱之间称为后纵隔。

1、胸腺多位于前上纵隔或前中纵隔,约占原发性纵隔肿的1/4~1/5,男女发病相等。30%为恶性,30%为良性,40%为潜在或低度恶性。良性者常无症状,偶在X线检查时发现。若肿体积较小,密度较淡,紧贴于胸骨后,X线检查颇难发现。胸腺多邻接动脉,故可有明显的传导性搏动。组织特点可分为淋巴细胞型、上皮网状细胞型、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混型等。常见的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占优势的良性胸腺,若手术切除不彻底,有复发和浸润转移之可能。术后应给于放射治疗。

恶性胸腺易侵犯周围组织,可发生程度不等的胸骨后疼痛和气急,晚期患者可产生管、神经受压的症状,如上腔静阻塞综征,隔麻痹,声音嘶哑等。约10%~75%胸腺患者可有重症无力症状,但重症无力患者仅有15%~20%有胸腺的病变。切除肿后约2/3患者的重症无力症状得到改善。少数患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皮质醇增多症、红斑狼疮、γ-球蛋白缺乏症和特发性肿性炎。X线检查,在前上纵隔见到块影,良性者轮廓清楚光滑,包膜完整,并常有囊性变:恶性者轮廓粗糙不规则,可伴有胸膜反应。胸腺手术切除效果良好。

2、甲状腺肿包括先天性迷走甲状腺和后天性胸骨甲状腺。前者少见。为胚胎期残留在纵隔甲状腺组织发育甲状腺,完全位于胸,无一定位置。后者为颈部甲状腺沿胸骨后伸入前上纵隔,多数位于气管旁前,少数在气管甲状腺肿大多数为良性,个病例可为腺癌。肿块牵或压迫气管,可有刺激性咳嗽气急等。这些症状可能在仰卧或头颈转向侧位时加重。胸骨柱受压可出现胸闷痛,偶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出现剧烈咳嗽咯血,声音嘶哑时,应考虑到恶性甲状腺肿的可能。约有半数病人可在颈部摸到结甲状腺肿。X线检查可见到前上纵隔块影,呈或梭,轮廓清晰,多数偏向纵隔一侧,也向两侧膨出。在平上如见到钙化的肿,具有诊断的价值。多数病例有气管受压移位和肿阴影随吞向上移动的征象。

症状体征

纵隔位于胸廓的中央。上自胸腔入,睛达膈肌,左右以纵隔胸膜,前后以胸骨和胸椎为界。胸骨角水平以上的区域称为纵隔。心包前称为前纵隔,心包所在处称为中纵隔,心包柱之间称为后纵隔。常见的纵隔肿各有其好发部位。

纵隔肿生长在前纵隔的肿以畸胎样较为常见。可发于于任何年龄,但半数病例症状出现在20~40岁之间。组织上昀是胚胎发生的异常或畸。畸胎样可分成二型:

1.皮样囊肿:是含液体的囊肿,囊有起源于外层的皮肤、毛发、牙齿等。常为单房,也有双房或多房。囊壁为纤维组织构成,内壁被覆多层鳞状上皮

2.畸胎病:为一种实质性。由外、中、组织构成,有软、平滑气管、胸粘膜、神经管等成分。畸胎恶变倾向较皮样囊肿大,常可变为表性样癌或腺癌。文献报道386例畸胎,其中14.2%呈恶变。上海中山医院10畸胎中2例为恶性。体积小者,常无症状,多在X线检查中发现。若交体增大压迫邻近器官,则可产生相应器官的压迫症状,如上腔静受压,可发生上腔静征;神经受压,则 生声音嘶哑;压迫气管,可发生气急,患者仰卧时加剧。囊肿气管溃破,可咳出含毛发,皮脂的性液。性液吸入,可发生尖脂性肺炎和类脂性肿。囊肿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发热和周身毒性症状囊肿若在短期迅速增大,应想到恶变、继发感染体出的可能。化脓性囊肿破入胸腔或心包时,可发生脓胸心包积液。

检查化验

纵隔肿态上与原发或继发的、肿大淋巴结等有时颇难区。常用检查法如下。

(一)X线检查 荧光透视发现肿有搏动,应先明确为扩张性或传导性搏动。如为前者,可初步怀疑为动脉,可用X线计波摄影或管造影求实。上纵隔肿在X线透视时若随吞而向上移动,可初步诊断为甲状腺。正、侧、斜位X线平、分层,或高仟伏摄,可明确肿的部位、外、密度、有无钙化化等,从而初步判断肿的类型。食道吞钡检查可了解食道或邻近器官是否受压。

(二)纤维气管镜或纤维食管镜检查 有助于明确支气管受压情况、程度,肿是否已侵入气管食管,从而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三)诊断性气胸 可判断肿发生于胸壁或脏,外。诊断性可区下因素,如膈疝等。

(四)纵隔充造影 对显示前纵隔肿态和明确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颇有帮助。

(五)纵隔镜检查 对明确气管旁、隆突下有无肿大的淋巴结,并可钳取活组织明确病因诊断。

(六)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应用CT检查前纵隔肿、淋巴结肿大、纵隔脂肪组织的病变(如脂肪)比其他任何X线检查法均可靠。CT诊断纵隔肿淋巴结肿大准确性可达90%以上。

(七)核磁共振成像(MRI)有下列优点:成像参数多;软组织分辨率高;切层向灵活;图像无性伪影;安全可靠、无电离辐射损伤。诊断纵隔肿有独特之处。

(八)颈淋巴结组织检查 气管淋巴结核和淋巴常伴有周围淋巴结和颈淋巴结受累,活组织检查有助于诊断。

(九)放射性核素检查 怀疑甲状腺肿,可作放射核素131碘扫描,对异位甲状腺肿,甲状腺的诊断很有帮助。

(十)诊断性放射治疗 怀疑恶性淋巴其他检查未能实时,可试用放射治疗。恶性淋巴对放射较敏感,照射20~30Gy(2000~3000rad),肿迅速缩小。

(十一)剖胸探查 各种检查未能明确肿性质,但已除外恶性淋巴者,在全身情况许可下,可作剖胸探查。

鉴别诊断

下列疾病须与纵隔肿相鉴

1.中央型肺癌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X线表现为门肿块,呈半或分状。气管检查常能见到肿中可查到肿细胞。

2.纵隔淋巴结核 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常无临床症状。少数伴有低热、盗汗轻度中毒症状。在门处可见到或分状肿块,常伴有结核病灶。有时在淋巴结中可见到钙化点。鉴困难时,可作结核菌素试验,或给短期抗结核药物治疗。

3.动脉 多见于年龄较大的患者。体检时可听到管杂音,透视可见扩张性搏动。逆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并发症

当肿巨大时,可使前胸壁隆起,胸骨旁浊音界增宽,局部呼吸音消失,气管心脏移位。在一些特殊类型肿可出现相应的特殊体征如重症无力,甲亢、霍纳综征、上腔静阻塞征等体征。

治疗用药

专家指出,由于前无特效药可以治愈该病,所以病灶局限的恶性淋巴,可作放射治疗。病灶广泛者,可进疗法。其他纵隔肿的治疗要为手术切除。有些纵隔如畸胎神经纤维胸腺有恶变可能,术后应以放疗或化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