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

椎管生长脊髓本身及椎管脊髓相邻近的组织结构(如神经、硬膜、椎管脂肪组织管等)的原发性肿及转移性肿的统称。临床上据肿脊髓、硬膜的位置系,一般将椎管分为外硬膜和硬膜外三类。外硬膜最多见,其次是硬膜外肿,最少见为占9%~18%,外硬膜占55%左右,硬膜外肿占25%左右,哑铃椎管约占8.5%。颈椎管原......
目录

诊断

  颈椎管原发性肿并不罕见,但是由于肿性质及部位多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近10年来,新型非离子碘水溶性造影的出现,CT和MRI的应用,使椎管部位要依赖于脊髓造影、CT扫描或MRI等助检查。尤其是准确地鉴外肿,更要依赖于影像检查手段。倪斌等报告137例椎管无完全截瘫病例,从起病到诊断明确时间比过去明显缩短,影像检查手段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任何先进的仪器设备不能代替临床常规检查,全面了解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定位,对于脊髓柱退性疾病的鉴,对于影像检查部位确定和图像信息的解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掌握影像检查的特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用,并紧密结构临床,才能使脊髓的影像检查更加准确。

椎管的诊断应明确以下几个面的问题:有无椎管椎管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熟悉其早期临床表现,在脊髓未受到严重压迫以前即作出诊断并给以及时的相应的治疗,这样才有较大的可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椎管基本的临床表现是段性神经症状和受压平面以下脊髓压迫症状。早期症状中以神经痛最为常见,其次是运动障碍,如肢体肉萎缩,力减退等以及感觉障碍液的动力改变和蛋白含量增高是椎管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当怀疑为椎管同肿时,应尽早做奎肯试验及液检查。高位颈脊髓外压迫性疾病的首发症状为指尖麻木,并由一指传多指,从远端向近端发展。

此外,还有颈部疼痛伴双上肢远端麻木,继而出现肢体无力及胸或部束带感。故对颈肩痛患者应常规进神经系统检查,并注意步态,如有肢体感觉、运动、反向改变时,应考虑椎管的可能,进相应的影像检查。椎管还是在外1.:常见临床病理类型为神经室管膜细胞);神经痛较少见;其感觉改变以病变段最明显,并由上向下发展,呈段型分布,有感觉分离现象;可有下运动神经症状肉萎缩;锥体束征出现晚且不明显,脊髓半切综征少见或不明显;椎管梗阻出现较晚或不明显,液蛋白含量增高不明显,放出液后症状改善不明显;突叩痛少见,柱骨质改变较少见。2.外肿:常见临床病理类型为神经纤维神经痛较常见,且具有定位诊断的价值;感觉改变以下肢远端感觉改变明显,且由下往上发展,无感觉分离现象;锥体束征出现较早且显著,下运动神经症状不明显,脊髓半切综征明显多见;椎管硬阻出现较早或明显,液蛋白明显增高,放出液后由于外肿下移而症状加重;突叩痛多见,尤以硬膜外肿明显,柱骨质改变较多见。

  肿所在颈椎段的定位诊断脊髓受压平面的定位要依靠以下几个面:

  1.脊髓受肿压迫部位所支配的区域出现性疼痛或性分布的感觉减退。

  2.感觉障碍所在的平面在脊髓完全受压期诊断脊髓压迫平面应当没有困难,但是已太迟了。许多作者指出,神经痛既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又对早期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神经受压破坏后,造成局部性段感觉缺失。脊髓束受压后,由于它在脊髓呈层状排列,外肿早期的感觉缺失平面并不真正指示肿所在段。如果神经痛和脊髓症状同时存在,而且两者平面不一致时,神经痛有更肯定的定位价值。

  3.肿压迫区所支配的肉出现迟缓性瘫痪。在运动系统中,肿压迫及刺激脊髓灰质前角或者神经的前起下运动神经瘫痪,这在在颈膨大区更明显,具有较高的定位价值。

  4.和肿所在段有的反射消失。由于肿所在平面的脊髓神经受压,使反射弧中断而致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是在此平面以下则会出现深反射增强、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或伴有病理性反射。

  5.植物神经功能改变。肿平面以下可无汗或少汗,但其定位不如感觉平面可靠。且对颈脊髓意义不大。

辅助检查

X线平检查

  约有30%~40%的患者可见质改变,在常规的柱正侧位及斜位上,常见的征象有:(1)椎间孔扩大或破坏;(2)椎管扩大,表现为椎弓增宽;(3)椎体及附件的质改变,可见椎体质缺损、椎弓破坏等;(4)椎管钙化,偶见于少数畸胎管母细胞;(5)椎旁软组织阴影。由于椎管多为良性,早期X线上常无质异常表现,有时仅在晚期可见椎弓增宽,椎管壁皮质变薄,椎管扩大等间接征象。对于哑铃椎等,可见椎间孔扩大。X线检查,可排除柱畸、肿等原因造成的脊髓压迫症,仍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常规检查。

脊髓造影

  是前显示椎管占位病变的有效法之一,可选用碘油(如碘苯酯)或碘水造影(如Amipaque或Omnipaque)脊髓椎管造影,尤其是小脑延髓池注約造影容易确诊。显示出造影在非椎间盘平面上出现杯状的缺损或阻塞。文献报告180例神经,其中150例造影所见:呈杯样充盈缺损106例,水平面状18例,斜面锥刺样7例,喇叭状5例,珠状4例。Omnipaque为第二代非离子碘水溶性造影,造影清晰,安全可靠,可脊髓膨大、移位及蛛网膜下腔梗阻确定脊髓,结液蛋白增高,作出正确诊断。由于粘连等原因,有时梗阻平面并非一定代表肿真实边界。倪斌等报告137例椎管有4例梗阻平面与手术探查结果相差1/4至1个椎体。除非进二次造影,单次造影仅能确定肿的上界或下界,且仅凭梗阻态、质累及情况不能确定肿的性质。但是脊髓造影可确定病变部位,再CT扫描或MRI检查,以获得更多的肿病变信息。

CT检查

  CT扫描具有敏感的密度分辨力,在横断面上能清晰地显示脊髓神经组织结构,它能清晰地显示出种组织影,有助于椎管的诊断,这是传统影像法所不具备的。但是CT扫描部位,特是作为首项影像检查时,需据临床体征定位确定。有可能因定位不准而错过肿部位。CT基本上能确定椎管段分布和病变范围,但较难与正常脊髓实质区分。CTM(CT加脊髓受造影)能显示整个脊髓与肿系,并对脊髓空洞进

MRI检查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较理想的检查法,无电离辐射的副作用,可三维观察脊髓像,能显示肿组织与正常组织的界线、肿的部位、大小和范围,并直接把肿勾划出来,显示其纵向及横向扩展情况和与周围组织结构系,已成为脊髓诊断的首选法。MRI对于区外肿更有其优越性。的MRI成像,可见该部脊髓扩大,在不同冲序列,肿显示出不同信号强度,可与脊髓空洞症进外肿据其与硬膜的系进定位,准确率高。

MRI矢状面成像可见肿呈边界清楚的长T1、长T2信号区,但以长T1为,有明显增强效应,有的呈囊性变。轴位像显示颈脊髓被挤压至一侧,肿或新月。对于椎间孔向外突出的哑铃,可见椎管、外肿块的延续性。由于MRI直接进矢状面成像,检查脊髓范围比CT扫描大,这是CT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于MRI可以显示出肿的大小、位置、及组织密度等,特是顺磁性造影Gd-DTPA的应用可清楚显示肿的轮廓,所以MRI对确诊和手术定位都是非常重要的,这面CT或CTM远不如MRI。

治疗措施

  症状轻或自发性缓解的患者可以保守治疗,并予反复、多次身体检查和MRI复查(注意:有复发和脊髓损伤出的危险)。但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是手术切除肿,由于原发性椎管以良性居中,约3/4病例可以手术切除治愈。因此,对椎管应力争手术切除,即使不能完整切除,也应部份或大块切除,以减轻或缓解肿脊髓的压迫和损害。一旦明确诊断,应积极创造手术条件,不论脊髓受压程度的轻重,均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有险,症状可反复。

手术险依其所处功能位置而不同,外生性者术后缺陷少。应选择适的治疗手段。术中脊髓诱发电位监护有助于减少神经并发症。手术法体位 术中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 麻醉 为预防颈部过伸或扭转而加重颈脊髓的损伤致呼吸障碍,并有利于手术部位的暴,采用清醒状态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后将头固定在特制的头架上。 手术入路 手术进路常为后路或肿脊髓表面最薄处。近年来的研究已实,椎体后部结构切除后将明显降低柱的抗压强度和稳定性,还有加重神经损伤的危险。因此,柱后部结构破坏对后部结构切除后采用融固定和植法以使柱重新获得肿。王晨阳等采用单侧窗术治疗椎管,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持椎体后部结构的稳定性,效果满意。

手术操作:

1.显微外科技术:一般颈脊髓外肿由于头架的使用,可以取得良好的体位、先进的照明设备及双极电凝的应用,使手术困难减少。但是高位颈脊髓外肿,因颈部肉厚、病变部位深,若显不清,操作粗糙,可能损伤颈脊髓及重要的管,导致呼吸骤停等恶重并发症。手术有一定的死亡率,或者由于止不严密,术后肿压迫颈脊髓造成四肢瘫痪乃至呼吸衰竭死亡等不良后果。而在显微镜下可清楚地看见裸眼所看不清的细小结构,如蛛网膜和肿神经和肿、肿和颈脊髓的界线,特是供应或流肿运的小管。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可以预防及减少这些并发症。据颈脊髓MRI的检查,确定切口部位及大小。用小尖嘴咬钳咬去椎外层皮质,用微型钻磨薄松质使椎呈薄状,再分块切除余下的薄

忌用咬钳一侧插入椎和硬膜之间,以蚕食法咬除椎,因为这有可能不知不觉中损伤脊髓。切除椎后,显微镜下切膜,沿肿长轴切网膜,放出液以利于肿的显。用棉保护好颈脊髓,以预防吸器及器械的误伤。仔细分离肿,和肿相连的1~2条神经无法保留时可切断。可见数条小管穿入肿,先电凝再切断,有利于减少管穿入肿,先电凝再切断,有利于减少出,同时保持手术清晰。电凝时应远离颈脊髓。 在切除哑铃神经时,应先切除外硬膜体,因神经脊髓常无粘连,易切除,让出空间有利于切除硬膜外及椎间孔处的肿。切除肿的椎间孔部分常可见肿头侧一条小动脉,应先电凝切断,再分块切除,最后再切除肿被膜。不可强力牵拉椎间孔被膜,以免撕破椎动脉。若暴不佳,可先磨椎间孔前壁,以达完全一期切除。椎间孔,止困难时,不可用双极电凝器盲插入椎间孔电凝,以免刺伤椎动脉。若遇出可用海绵压

2.椎窗术:传统用于椎间盘核摘除术,有人将其用于治疗颈椎管摘除,的也是减少椎体后部结构的破坏,保持术后柱的稳定性。王晨阳等采用单侧窗术治疗椎管15例,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持椎体后部结构的稳定性,效果满意。手术时,患者取俯位或侧卧位。单侧椎窗术将窗限制在一侧锥侧保留棘突及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外侧保留小关节突,上下咬除的椎不超过一半,从椎间隙窗,上下均不超过半个椎,窗的长可达15mm~20mm,宽可达10mm~15mm。将肿分块切除或完整剥出。若肿纵径超过一个段,可顺延再一个窗切除肿。因术野相对较小,为避免牵拉、推压脊髓,应尽量在原位分块切除肿。从椎体的横断面看,基本保留了椎管的环状结构,从椎体后部的纵向连接看,仅去除了部分椎和黄韧带,这就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椎体后部结构的完整性,从而保了术后柱的稳定性。 椎管常见的为神经,大多体积小,仅一窗即可完成肿切除。为避免损伤脊髓,以采用分块原位切除肿式为妥。

  椎窗术切除椎管的优点:

  (1)手术对椎体结构创伤小,对术后柱稳定性影响小;

  (2)对脊髓、硬膜、神经管、椎管容物影响小,基本可避免术后残腔疤痕组织增生、粘连所起的医源性椎管狭窄的可能性;

  (3)术野小,术前应尽量确定位,且手术技巧要求较高;

  (4)适用于脊髓外肿的切除,但是能否用于,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不同部分肿的手术式的选择 :

  1.硬膜外肿:此类肿多属恶生,往往侵犯周边质,完全切除多有困难,故难以治,可分块或大部分切除以达到减压的的。已侵及椎体的肿,手术进路最好前路或侧前进路,切除病变的椎体,缺损部份可用人工椎体或自体移植替代,后路椎切除减压尽管可达到减压的的,但加重了柱的不稳,故应以一些固定器械稳定柱,如哈氏棒、卢氏棒以及弓螺钉和钢等。以类肿病程发展较快,一旦出现脊髓神经明显受损的征象,手术治疗的效果也较差。

  2.硬脊髓外肿:此部位肿多居良性,多为神经纤维等,肿一般位于脊髓侧或外侧,包膜完整,体一般较小,因此手术完全切除率高,疗效良好。 手术一般给后路进入,切除椎后,打膜,而后将肿切除,手术中要注意止,达拉脊髓时需谨慎、轻柔,必要时切断1~2齿韧带。若神经和肿组织直接连接,可酌情切断该神经,不但应损伤邻近神经。对于哑铃状肿,可同时作椎旁切。对于体较大的肿,可先分块切除,缩小体后再完全切除。

  3.脊髓可分成两类:一类是质地较软的浸润性肿,如恶性细胞,多质母细胞,此类肿呈浸润性生长,和正常脊髓细胞边界不清,无法切除;另一类是质地偏硬、分界清楚的肿,有可能全部切除。 因为手术需打脊髓,故极有可能损伤脊髓,加重脊髓水肿,术后并发症多,手术危险性大,需用显微外科技术。

  4.颈椎管外哑铃:椎管外哑铃神经纤维多位于硬膜外,起源于神经,尤其多见于后。肿生长缓慢,可由硬膜外顺神经长至椎管外或硬膜,也可由椎管外长至椎管。椎管外哑铃神经纤维在术前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均能Ⅰ期手术彻底切除。因肿所在部位不同,手术治疗的法及麻醉选择也不同。颈椎椎间孔前外侧即是横突孔,有椎动脉通过。李书奎等报告3例颈椎管外哑铃CT检查,均实累及横突孔,椎动脉被挤压变位。如果首先处理椎管,虽然可以直视脊髓,但椎间孔切断肿峡部时有损伤椎动脉的可能。一旦椎动脉破裂,会造成难以控制的出

因此,先将患者取平卧位,局麻下显椎旁肿,将椎动脉分离保护或必要时结扎,在椎间孔处切断肿峡部并将所见的肿组织切除。而后将患者改为健侧卧位,局麻下后路半椎或全椎切除椎管。由于颈神经支配的肉均为单一神经支配,因此,颈神经切断势必影响手的功能。因此,采取肿刮除后再去掉所膜的法,尽量保留残存的部分神经纤维,以期尽可能减少手的功能障碍。

病因学

  影响脊髓受压的病理变化的因素要有:

  1.和肿压迫的部位及神经组织结构的性质有:各种脊神经组织对压力的耐性有所不同:如肿神经先是刺激而后造成破坏;灰质对肿压迫的耐受性大于白质;白质中锥体束和传导本体感觉和触觉的神经纤维较粗(直径5μm~21μm),痛觉纤维较细(直径小于2μm),受压后细纤维比粗纤维耐受性大,压迫解除后恢复也较快。一般地讲,在受压之初,神经受牵脊髓移位,继而受压变,最后脊髓发生变性,逐渐起该组织神经功能障碍。

  2.肿脊髓环的影响:静受压后发生静扩张、瘀血水肿动脉受压后其支配区供不足、缺氧和养障碍,脊髓变性及软化,最后造成脊髓坏死。在耐受缺面,灰质大于白质,细神经纤维大于粗神经纤维。有报道术中所见脊髓侧表面呈蓝色,滋养动脉增大,流静显著缺失,但是镜下可见少量小滋养动脉。椎管的病程一般在1年以上。报告症状最短者17天,最长者12年。其中平均病程11.6个月,外肿平均病程19.2个月。

  3.肿的硬度和其对脊髓的危害程度有密切系:软性肿,特生长缓慢者,使脊髓有充分时间调整其环,发展较慢,症状较轻,手术后脊髓功能恢复较快而完善。硬性肿,即使体积较小,因为其易于嵌入脊髓,任何柱的活动都可使肿造成脊髓的挫伤及质增生,术后恢复多数不理想。

  4.和肿生长式及其生长速度有有的要是扩张生长,有的要是浸润性生长。后者对脊髓造成的损害较大。肿生长缓慢的,即使脊髓受压明显,由于脊髓仍有代偿能力,症状可较轻微;反之,生长较快的肿,尤其是恶性肿,容易脊髓急性完全性横贯损害症状,需要急诊手术解除脊髓压迫,即使1~2小时的延误,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病理改变

  病理可将椎管同肿分为:神经细胞细胞性神经、浆细胞、单纯性囊肿脂肪、错构、硬囊肿、间、肠源性囊肿、恶性神经恶性皮细胞神经纤维质细胞(包括细胞室管膜)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神经纤维约占40.0%左右,约占9%~12%,质细胞约占8%~12%。

流行病学

  原发性椎管每年的发病率约0.9~2.5/10万人。颈椎管原发性肿的发病率约占椎管原发性肿的23%。成人颈脊髓长约10cm,占脊髓全长的23%。发生于颈段、胸段、脊髓的机会和该段的椎数相似。脊髓多发性肿仅占1%,且常为神经纤维病。椎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0~40岁的成人占大多数。原发性椎管男性朋友略多于女人,也有人认为无明显性差异。

临床表现

  脊髓受压时,运动障碍先于感觉障碍出现,再加上除脊髓组织受压外,可能还伴有环障碍,液动力紊乱以及并发炎症和粘连等因素。因此,临床表现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一般将外肿压迫症状的发展分为三期:

  (1)压迫早期:神经痛;

  (2)压迫进展期:脊髓半切综征(Brown-Sequard综征);

  (3)脊髓完全受压期:脊髓横贯损害。此种分类法仍为前临床分类的基础。外肿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三个阶段颈神经刺激期(神经痛期) 发病的早期,要表现为相应结构的刺激症状,最常见的症状神经痛,疼痛常沿神经分布区域扩展,多呈阵发性,咳嗽、喷嚏、用力大便等活动可使疼痛加重,“夜间疼痛和平卧位疼痛”是椎管肿较有特征性的症状。此外,还伴有皮肤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感。若肿压迫来自侧,则可先表现为受压段或其以下段所支配肉的抽动、颤、无力等。椎管的首发症状神经性疼痛者占54%(以神经居多,占神经性疼痛者的60.8%),表现为肩痛;夜间痛占35%。

  首发症状神经传导束受压症者占45.9%,表现为受压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颈脊髓部分受压期 随着肿的增大,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逐渐出现脊髓传导束受压症状,如脊髓束受压,可出现病变段对侧以下的痛温觉减退或消失;后束受压,可出现深感觉减退;运动传导束受累,可产生同侧病变段以下肢体的上运动神经麻痹。而脊髓半切综征是椎管外肿的特异性症状,但多不典型。倪斌等报告137例椎管,病史中有上麻痹者102例,外肿占74例;下麻痹者10例,占8例;脊髓半侧损伤综征4例。 颈脊髓完全受压期 病变的发展使脊髓实质出现横贯性损害,脊髓病理改变也逐渐变为不可逆的。病变以下出现肢体运动、感觉丧失,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等,此时已属截瘫晚期。

椎管不同部位肿的临床特点:

颈段常见的原发肿神经纤维上皮样囊肿脂肪等。硬膜外肿的临床特点有:

  1.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

  2.症状和肿性质有,常有柱痛,神经性疼痛症状也可很剧烈;

  3.可呈哑铃状生长,突出椎管外后,可表现出外在性肿的表现等;

  4.对颈脊髓的压迫和颈脊髓外硬膜相似。

  外硬膜临床特点:

  1.颈段多见。

  2.以神经纤维多见。神经纤维生长神经上,多见于后,故神经性痛常见。此类肿有时沿椎间孔往外生长成哑铃状肿,X线上可见椎间孔扩大。

  3.当外病变压迫脊髓时,由于感觉或运动传导束的分层排列,因此症状的出现多自下而上。

  4.由于肿在蛛网膜下腔生长,椎管硬阻出现较早,液蛋白含量增高较明显。

  5.此类肿生长缓慢,病程最长可达10年。

  的临床特点:

  1.以神经最多见,占80%,其中以室管膜

  2.肿侵犯灰质,并有垂直发展的倾向。

  3.肿累及脊髓灰质,出现相应结构损害的征象,如感觉障碍感觉分离肉萎缩等。

  4.椎管梗阻出现较晚。 不同平面椎管的临床特点 延髓及上颈段椎管 系指发生于第三颈椎水平以上的延髓脊髓神经膜等组织的肿,其中一半以上位于枕骨大孔至第一颈椎这空间,故又称枕骨大孔区肿。可分为下降型、外型和型。前两型大多为神经,以青少年多见。外型则几乎都是良性肿,以神经纤维,中年人居多。

  上区肿的临床症状要有:

  1.颈枕部放射性疼痛,后枕部感觉减退,颈枕部压痛,颈项强硬,强迫头位,手指发麻和肢体震颤等;

  2.延髓及颈脊髓损害症状:多见,包括锥体束征、脊髓束征、括约功能障碍及上肢小肉萎缩等;

  3.后组神经损害症状:少见,包括面部感觉、角膜反射、听觉、嚼功能、功能、咽喉反向、发音、耸肩及转头等的障碍;

  4.小脑损害症状:少见,包括张力减低、反向迟钝、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

  5.除下降型早期即可产生压增高症状外,其他类型一般不产生显著的压增高症状

  中、下颈段椎管 中、下颈段肿因为病变正位于颈膨大部,故临床表现为段性或神经症状比较突出。肿常有神经痛。病变侧上肢可有萎缩及反向减弱。如果锥体束受损害,则出现病变侧或双侧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其中较常见出现顺序,为患侧上肢→患侧下肢→对侧下肢→对侧上肢。这是由于肿首先压迫脊髓前角或神经起同侧上肢的迟缓性瘫痪,肿继续发展压迫同侧锥体束造成同侧下肢的痉挛性瘫痪,而后累及对侧上肢。颈3~4病变可膈肌功能障碍。

此外,尚有病变水平以下的感觉障碍及括约障碍。 不同病理类型肿的临床特点 神经纤维 又称神经,为椎管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于外硬膜,多生长神经膜,尤其多见于神经。肿多数生长脊髓侧面,较大者可使2~3个神经粘附于肿上。神经纤维一般有完整的包膜,表面光滑,质地硬韧,和脊髓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其切面均匀,呈半透明的乳白色。当肿较大时可见淡黄色小区及小囊,或出。有时成厚壁囊肿,囊充满水样液。显微镜下一般分为囊状和网状两种。好发于20~40岁的患者。多数患者有典型的椎管症状和体征:早期先有神经痛,以后逐渐压迫脊髓而产生椎管梗阻,出现感觉麻木及运动无力,可呈现脊髓半切综征;晚期有括约症状。病程较为缓慢,偶有因肿囊变而致急性发作。应注意颈部软组织及颈椎X线侧位,警惕为哑铃

症状难以用一处受累解释时,应考虑可能为多发性神经。有的患者伴有皮肤咖啡色素斑及发性小结状肿,称为多发性神经纤维病(von Recklinghausen's disease)。液蛋白含量显著增高。肿大多容易切除,疗效甚佳。肿常和神经紧密粘连,有时神经穿过肿组织,此时可将神经连同一并切除。在颈膨大部位应尽量注意保留正常神经以免造成上肢或下肢的功能障碍。哑铃和多发性肿切除不易彻底,可能残留小包膜或体。急性囊性变而呈迟缓性瘫痪者术后恢复较差。 椎管外哑铃是指位于椎管柱旁,通过椎间孔相连的一种肿。椎管外哑铃神经纤维多位于硬膜外,起源于神经,尤其多见于后。肿生长缓慢,可由硬膜外顺神经长至椎管外或硬膜,也可由椎管外长至椎管

正位X线可见到椎旁异常软组织阴影,斜位可见椎间孔扩大,椎弓有压迹,以此可作为定位诊断的依据。必要时行CT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的部位及硬膜囊受压情况。李书奎等报告3例颈椎管外哑铃,均CT检查实累及横突孔,椎动脉被挤压变位。椎管外哑铃神经纤维在术前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均能Ⅰ期手术彻底切除。因肿所在部位不同,手术治疗的法及麻醉选择也不同。 颈椎管恶性神经罕见,国报道甚少。神经起源于周围神经鞘雪旺细胞,因为组织同样受神经支配,有许多雪旺细胞,因此,神经组织可以生长。良性多见,恶性罕见,进展快,早期出现截瘫,大、小便失,CT及脊髓造影对诊断有帮助。

发生率仅次于颈神经纤维。一般生长脊髓网膜及软膜,少数生长神经。发生于颈段者占所有的16.8%,少于胸段(占80.9%),多于段(占2.3%)。大多位于外硬膜脊髓之前或后,侧少见。肿包膜完整,和脊髓分界清楚;表面光滑或呈结状。其液供应来自于膜,故肿附近之管可增粗。此类肿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其临床症状神经纤维极其相似,鉴点在于患者年龄较大,神经痛较少见,症状易波动。手术出较多,有时须将受累的硬膜一并切除治。 神经 室管膜最常见,细胞其次,其他如质母细胞等少见。一般于呈浸润性生长,少数和脊髓分界清楚。病程因病理种类不同而异。

脂肪 少见于颈段而多见于胸段。约占颈椎管的1%。多见于20~30岁的年轻人。大多位于脊髓软膜下,罕见于外硬膜外硬膜脂肪有完整的包膜,和脊髓没有或仅有少量粘连,可于手术中将其分离后切除。软膜下的脂肪则和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可沿管穿入神经组织而酷似浸润性肿,手术中很难和神经组织完全分离。椎管脂肪的来源尚不清楚,可能是先天性畸的一部分或由异位组织成。其临床症状发展缓慢,神经性疼痛少见,病变以下可有感觉、运动障碍。手术时切软膜分离肿,其下可见黄色神经组织,操作中以分块切除为宜,以免伤及下面的脊髓,虽然不能完全切除肿,但是术后恢复尚属满意。 先天性肿 或称胚胎残余肿。占椎管的5.9%,包括上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类畸胎畸胎等数种。

管畸 Lindau肿中枢神经系统较为特殊的良性,又称为管网织细胞管网状细胞小脑。较少见于颈椎管,一般发生在颅。多见于35~40岁的成人,一些患者有家族史。在临床表现、椎管造影等面和一般常见的椎管难以鉴。部位病例还可的多囊性病变、附睾腺瘤透明细胞癌、嗜铬细胞及其他部位的等。

  对这类患者诊治时应注意:

1.对无明显外伤网膜下腔出者应高度警惕管畸

  2.怀疑管畸应早管造影、椎管造影,以便早期诊断。

  3.椎管完全梗阻者应早小脑延髓池穿刺下椎管造影,有条件应做MRI明确诊断。

  4.单纯性管畸很少发生椎管完全阻塞,故对椎管完全阻塞者应怀疑并发肿的可能。

  治疗仍以手术摘除为。 海绵状(Cavernous Angiomas,Cavernoa)又称海绵状管畸(Cavernous malformation),可侵及脊髓,但是少见于颈脊髓,通常见于马尾,偶见于胸脊髓椎海绵状常局限于椎体,偶尔会膨入硬膜外腔。硬膜海绵状通常位于脊髓,极少见于外硬膜。常表现为出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许多海绵状管畸症状而且为多发性。临床上海绵状略多见于女人,要见于20~40岁。海绵状的急性临床表现几乎肯定是由出起,而再次出在临床上似乎不可避免。据统计,出的危险约每年1.6%。

一系列研究表明,海绵状常呈活动性、进性增大,其机理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由毛细管增生、管扩张、反复出机化管化而产生。虽然部分栓塞的动-静可能不被管造影发现,但是管造影仍常用于排除绝大多数动-静。MRI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其典型表现为T1和T2加权低信号的分界清楚的区域。一些低信号强度可能和畸中的低流量及可能出现的磁性物质如含黄素有。这种MRI的特征性表现可能见于动-静、肿、继发于创伤或感染的损伤。由于MRI的问世,许多管造影隐性的海绵状可轻易地被发现,其发病率呈增多的趋热。

对进神经性损伤的患者,建议手术切除治疗。 肿压迫颈脊髓时的几种罕见症状 急性“卒中性”脊髓横贯综征 多见于脊髓外肿等导致颈脊髓压迫进展很快时。其发生机理可能是颈脊髓休克。临床表现为病变以下脊髓功能丧失数小时至数周。各种反射消失,无锥体束征,呈迟缓性瘫痪括约功能障碍,出汗调温功能障碍,管运动麻痹。如果发生在颈4以上则常有呼吸困难环障碍,可能会很快死亡。

椎管神经损害 造成神经损害的椎管几乎都在颈段。多发性神经纤维病(Von Recklinghausen's disease)可因发生小脑桥脑角及椎管神经纤维起相应的小脑桥脑神经损害。三叉神经脊髓束可下降至颈3水平,高位颈段起前部头痛感觉障碍以及角膜反向消失。枕骨大孔外肿除压迫脊髓长束外,也可压迫三叉神经脊髓束及后两组神经,并可出现头部强迫体位。当椎管压迫导致压增高时,神经可因此而受压麻痹,从而产生外展神经和动眼神经麻痹眼球震颤 颈椎管造成眼球震颤较多。几乎全是水平震颤

  其发生机理可能是:

  1.颈段延伸至延髓枕骨大区外肿小脑功能障碍。

  2.颈脊髓侧纵束受累,此束由中脑通向下颈段,它具有联系前器和眼球、颈部运动神经元和颈部肉的功能,此束受累也可产生眼球震颤

  3.颈椎管延髓继发性环障碍及水肿

  4.枕骨大孔区外肿小脑功能障碍。

  5.偶尔颈椎管并发先天性眼球震颤

鉴别诊断

  椎管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若不注意常会误诊,以致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瘫痪才得以确诊。颈椎管的临床表现和颈椎病十分相似,并由于柱退性疾病的高发病率,使脊髓常被忽视,不仅使患者历了较长时间的无效治疗,而且使脊髓神经不可逆损害的危害因此而增加。对此,临床医师应予以高度重视。倪斌等报告137例椎椎管,早期颈椎管误诊为颈椎病21例,其中2例误颈椎减压手术治疗。误诊最要的原因是对椎管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忽视病史和基本检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颈椎管要需和下列几种疾病相鉴

颈椎病 椎管需和脊髓颈椎病相鉴,临床上要依据年龄特点,临床表现以及X线或CT扫描区分两得。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发生了退性改变并失去了弹性的椎间盘突向椎管,或由于锥体后刺、小关节增生、韧带肥厚或钙化,甚至椎增厚等原因,使脊髓受到压迫,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上,凡是中年以上,有肢体或躯干麻木无力或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其症状时好时坏呈波小浪式进性加重者,皆应怀疑为颈椎病。但是,最清晰、最明确的鉴手段是MRI检查,最可靠的鉴诊断基于MRI和临床表现相结的综分析。 高位颈脊髓神经神经纤维的早期很难和颈椎病。单宏宽等报告7例高位颈脊髓外肿,早期均被诊断为颈椎病,并进了不同式的治疗,自觉症状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其中4例X线检查颈椎有退性病变,和颈椎病极易混淆。其原因可能是神经生长缓慢,颈椎管相对较宽大,有一定的储备间隙。肿常和1~2条神经相连,早期常出现神经刺激症状,当病变进一步发展时,才累及脊髓,出现肢体不全瘫,及胸部束带感,或括约功能障碍及呼吸障碍。有时神经刺激症状时好时坏,呈波浪式演进,而无进脊髓受压的表现。

颈椎管不同于颈椎病的鉴点: 1.颈椎斜位平椎间孔扩大或椎质变薄,可支持神经的诊断; 2.颈脊髓椎管造影,尤其是小脑延髓池注药造影容易确诊; 3.颈脊髓的MRI检查:矢状面常可见到边缘清楚的长T1及长T2加权信号,有明显的增强效应的肿影。常伴有肿中央长T1及长T2加权混杂信号,而轴位可见偏心形和新月的肿影并将脊髓挤到一侧。在T1加权像上,肿的信号比脊髓弱;在T2加权像上,脊髓的信号略强于脊髓信号; 4.椎管患者液的蛋白定量大于2g/L。 脊髓网膜炎 发生于颈椎者较少见常有感染及外伤史,症状呈波动性,多样性且不规则,脊髓造影呈典型的斑状分布。

柱结核 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表现容易区分两者。 脊髓空洞症 发病徐缓。常见于20~30岁成人的下颈段和上胸段。一侧或双侧的多数段有感觉分离现象及下运动神经瘫痪,无椎管梗阻现象。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和相鉴

预后

  若能早期发现椎管,早期手术治疗,大多数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部分患者椎管体较大或者位于高位颈椎,术后可能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或术后一段时间后复发。至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则和患者脊髓受压的程度和时间有一定的联系。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降真香

下一篇 镜面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