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肿瘤
临床表现
开始在眼内生长时外眼正常,因患儿年龄小,不能自述有无视力障碍,因此本病早期一般不易被家长发现。当肿瘤增殖突入到玻璃体或接近晶体时,瞳孔区将出现黄光反射,故称黑蒙性猫眼,此时常因视力障碍而瞳孔散大、白瞳症或斜视而被家长发现。眼底改变: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单发或多发,白色或黄色结节状隆起,表面不平,大小不一,有新生血管或出血点。肿瘤起源于内核层者,向玻璃体内生者叫内生型,玻璃体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白色团块状混浊;起源于外核层者,易向脉络膜生长者叫外生型,常使视网膜发生无裂孔性实性扁平脱离。裂隙灯检查,前房内可能有瘤细胞集落,形成假性前房积脓、角膜后沉着物,虹膜表面形成灰白色肿瘤结节,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一些临床依据。
2.青光眼期
由于肿瘤逐渐生长体积增大,眼内容物增加,使眼压升高,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出现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眼红等。儿童眼球壁弹性较大,长期的高眼压可使球壁扩张,眼球膨大,形成特殊的所谓“牛眼”外观,大角膜,角巩膜葡萄肿等,所以应与先天性青光眼等鉴别。
3.眼外期
(1)最早发生的是瘤细胞沿视神经向颅内蔓延,由于瘤组织的浸蚀使视神经变粗,如破坏了视神经孔骨质则视神经孔扩大,但在X线片上即使视神经孔大小正常,也不能除外球后及颅内转移的可能性。
(2)肿瘤穿破巩膜进入眶内,导致眼球突出;也可向前引起角膜葡萄肿或穿破角膜在球外生长,甚至可突出于睑裂之外,生长成巨大肿瘤。
4.全身转移期
转移可发生于任何一期,例如发生于视神经乳头附近之肿瘤,即使很小,在青光眼期之前就可能有视神经转移,但一般讲其转移以本期为最明显。
转移途径:
诊断检查
2.注意肿瘤位置、大小、境界、色泽、形状、坚度,有无压痛及波动,有无破溃,与深部或邻近组织粘连情况,能否移动,眼睑和眼眶附近听诊有无杂音等。
3.检查有无局部及远处转移,如脑、骨骼、胸部及腹部脏器等。必要时,请有关科会诊,区别眼部为原发性或转移性。
4.检查视力、视野,眼球突出方向、突出度,眼球运动,眼压,眼底,必要时作巩膜透照或放射性核素32P测定,B型超声检查。
5.X线摄片检查眶骨及视神经孔。有条件时可作眶静脉造影及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l)检查。
7.治疗前后照正面及侧面照片。
诊断
治疗方案
饮食宜忌
饮食宜食
1.宜多吃具有抗眼部肿瘤作用的食物:胡萝卜、石耳、桑树蕈、蒲公英、大叶菜、牛蒡菜及根、羊脑。
2.宜多吃具有明目消炎作用的食物,如菊花、荠菜、藕、螺蛳、鲍鱼、海鳗、海龟。
3.宜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田螺、牡蛎、油菜、菠菜、韭菜、茼蒿菜、芹菜、芒果。
4.宜多吃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动物肝脏、鸡蛋、鳝鱼、螃蟹、黄豆、乳类、豆瓣酱、黑木耳。
5.宜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鲜枣、柚、柑橘、猕猴桃、苋菜、油菜、苦瓜、山楂、柠檬、豆类、马铃薯等。
6.宜吃具有减轻放疗、化疗副作用的食物,如荠菜、芦笋、甘蔗、猕猴桃、绿豆芽、橄榄、丝瓜、薏米、鳗鱼、鲤鱼、青鱼、鲫鱼、田螺。
饮食忌食
3.忌发霉、烧焦食物。
4.忌油腻、煎炒、烧烤、烟熏等热性食物,如羊肉、火腿、熏肉、肥肉等。
眼科专家提醒患有眼部肿瘤的朋友,在及时治疗眼部肿瘤同时,在生活上注意一些饮食的调理,对眼部功能恢复及保健和预防眼部肿瘤有着辅助性的作用。
食用马兰头、胡萝卜、石耳、桑树蕈、蒲公英、大叶菜 、牛蒡菜及根、羊脑等等食物都可以防治疗眼部肿瘤,食用菊花、荠菜、藕、马兰头、螺蛳、鲍鱼、海鳗、海龟等等食物对眼部肿瘤起着明目消炎作用。
眼部肿瘤患者准备放、化疗或是已经放、化疗治疗眼部或是放、化疗过了可以食用一些如荠菜、芦笋、芦根、茅根、甘蔗、猕猴桃、梅、绿豆芽、橄榄、丝瓜、薏米、鳗鱼、鲤鱼、青鱼、鲫鱼食物,减轻放疗、化疗副作用。
此外还应多吃“三种富含维生素”食物: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
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牡蛎、油菜、菠菜、韭菜、茼蒿菜、芹菜、甜薯、芒果、枸杞。
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动物肝脏、鸡蛋、鳝鱼、螃蟹、叶菜类蔬菜。
中药治疗
许多中药有直接抗肿瘤作用,可单用于治疗各期肿瘤,亦用于手术前控制肿瘤生长,或手术后防止肿瘤复发。亦可于放、化疗中用于纠正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胃肠道反应等。
内服煎剂:夏枯草 龙胆草 神曲 山豆根 山慈菇 山茱萸 栝楼 玄参 丹参 桃仁 薏苡仁 紫草 山甲珠 鹿角霜 甘草。局部疼痛加元胡 郁金 乳香 没药 九香虫;或元胡 川楝子 木香;或元胡 白芍 香附;或金银花 白芷;或川乌 草乌;或三棱 莪术;或丹皮 丹参;或加重细辛;或全蝎 蜈蚣;头痛加羌活 白芷 川芎;或白芷 菊花 薄荷;或元胡 蔓荆子 川芎;头痛久剧加全蝎 水蛭 蜈蚣;头痛头晕加夏枯草 石决明 槐花 菊花 钩藤;或川芎 菊花 石菖蒲;或菊花 夏枯草 代赭石;头痛有热加芦根 白茅根 石膏 犀角;以上方剂每日1剂水煎服,30剂为一疗程。
内服散剂:九节菖蒲 芦荟 西洋参 珍珠 海马 蜈蚣 冬虫夏草。传统中药炮制后研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1~2克。如吞服粉剂有困难者,可将药粉装入胶囊,每胶囊装0.5克,每次服2~4粒。
外用敷剂:生地黄 蓬莪术 天葵子 当归 川芎 赤芍 山慈菇 山萸肉 栝楼 丹参 薏苡仁 半夏 南星 天麻 白芷 紫草 桃仁 红花。水煎,局部湿敷,每次20~30分钟,每日1至3次。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