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神经纤维瘤病

小儿神经纤维病为神经皮肤综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综征。现病因不明,可能与胚胎发育早期出现某些变异有。常表现为神经、皮肤和眼睛的异常。由于受累的器官、系统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已知此类疾病多达40余种,但常见的只有3种,即神经纤维病、硬化症及面部病(Sturge-Weber综征)。半数患儿有家族性病史。发病原因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变异性较大。可能与胚胎发育早期出现的......
目录

病因

发病原因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变异性较大。可能与胚胎发育早期出现的变异有,不易预防。前已知本病在染色体上的基因定位,Ⅰ型在17染色体上(17q11);Ⅱ型在22染色体(22q11→13)。多发性神经纤维病为胚胎成早期阶段神经分化和迁徙异常导致的多系统损害的、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病机

本病变化多端,各个系统及器官均可受累。出生即有,呈慢性进展特征,随着年龄增长症状逐渐增多。并发症多出现于10年后。据临床表现、细胞生物和分子生物特点将其分为Ⅰ型神经纤维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Ⅰ,NFⅠ)亦称von Recklinghausen病和Ⅱ型神经纤维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Ⅱ,NFⅡ),即双侧神经。Ⅱ型较Ⅰ型少见,估计发病率为1:33000~40000,基因定位于22号染色体(22q11)。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但在一个家族中病情严重程度不等。轻型在25岁以后发病,重型往往在25岁以前起病。母系遗传的病例往往起病早。

1.Ⅰ型神经纤维病:此型神经纤维多为良性,但也可恶性变,大约有5%转变为神经纤维肉瘤病理特征为沿着粗大的末梢神经生长的肿(即分布于神经神经、皮肤或皮下神经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神经。肿大小不一,与神经鞘膜紧密联结,附有中层的神经束膜和外膜的细胞。皮肤或皮下神经纤维大多数位于真皮和侵入皮下组织。病变界线不清,肿无包膜,有成熟的新生纤维,无鞘及有鞘的纤维轴索掺杂,并可见到成团的施万细胞(分布于椎动物外周神经系统中包绕轴突鞘的质细胞。起绝缘、支持、养等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亦可见肿发生,最常见的是神经,在基底和丘部位也可出现。 

2.Ⅱ型神经纤维病:为神经病理改变属前神经,常并有细胞以及旁后神经,Wilms、成神经细胞嗜铬细胞等。皮肤肿神经。偶有皮肤神经纤维,极少出现丛状神经纤维

症状体征

神经纤维神经鞘增生的一种良性肿,遗传性全身性神经异常性疾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外显率不一。分单发性与多发性,后者亦称为神经纤维病。肿成丛分布,除皮下外,尚可侵犯胳、中枢神经系统、管、脏,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10~20%可产生恶变。

本病特征如下:

1.皮肤改变:咖啡牛奶斑是本病的重要体征,约40%~50%的病人于出生时即存在,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大,色变深且数增多,以非暴部位多见。色斑出生时即可发现,为一些浅棕色(咖啡里加牛奶色)斑,大小不等,状不一,不隆起于皮肤,不屑,感觉无异常,除手掌、足底和头皮外,躯体其他部位均可波及。正常小儿有时也可见到1~2块咖啡牛奶斑,无诊断意义,6块以上直径大于5mm的咖啡牛奶斑则有诊断价值。有时在腋窝蹊部或躯干其他部位见到一些1~3mm直径似雀斑状的浅棕色斑,称为腋窝雀斑,成簇出现,数往往较多,也具有诊断意义。

2.神经纤维:在婴幼儿时期往往不明显,青春期后增多,表现为结状隆起,有时有蒂,与皮肤色泽一致或呈暗红色,大小由数毫米至数厘米,数多少不等,多见于躯干,四肢及头部较少,如肿压迫神经起疼痛或功能障碍。 丛状神经纤维常波及面部,儿童期也可见到,常破坏面容,颈部或纵隔的丛状神经纤维可压迫呼吸道,影响呼吸。

3.眼部异常:虹膜部位常可见到色素性虹膜错构(Lisch小体),一般体格检查不能发现,需在裂隙灯下观察,表现为突起的褐色斑块,边缘清晰,无特殊症状,6岁以后常见,有诊断意义。

4.神经系统: 神经纤维组织病理上属错构结构,为良性肿,身体各部位的神经纤维均可受累,由于肿的性质、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神经可见于15%的病人中,表现为进性视力丧失、神经萎缩、局部疼痛或眼球突出,单侧或双侧。神经往往在10岁以后发生,表现为听力丧失、耳鸣、眩晕及无力部还可见到细胞室管膜脊髓神经也可波及。本病可伴有习困难及为障碍,但明显智力低下及癫痫发作不太多见。

5.病变:骼常表现为先天性发育不良,皮质变薄、钙化不全等。常可见蝶发育不良、病理骨折关节成等。

疾病诊断

临床诊断

神经纤维病可分为两种类型:

1.Ⅰ型神经纤维病 具有下列2项或2项以上:

A)6个或6个以上咖啡牛奶斑,青春期前直径大于5mm,青春期后15mm。

B)腋窝雀斑

C)神经

D)2个以上神经纤维或1个丛状神经纤维

E)一级亲属中有Ⅰ型神经纤维

F)2个或更多的Lisch小体。

G)病变。

2.Ⅱ型神经纤维

A)双侧神经(需MRI、CT或组织实)。

B)一侧神经,同时一级亲属中有Ⅱ型神经纤维病。

C)一级亲属中有Ⅱ型神经纤维病,且患者本人有下列任何两种疾病:神经纤维()膜神经神经

实验室诊断

神经纤维来自周围神经及其间质,包括神经膜细胞。电镜可见在原间质组织中Schwann细胞分支。在咖啡色斑及临床正常的皮肤区,表皮细胞可见巨大的色素颗粒,

并发病症

1.损伤:神经纤维可能阻塞管致使偏瘫智力障碍

2.理障碍:由于本病的严重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存在理障碍是不足为怪的。

3.恶性肿:患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神经纤维偶尔分化神经纤维肉瘤或恶性神经嗜铬细胞横纹肉瘤病和Wilms病的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NFⅠ患者中中枢神经系统肿(包括神经脊髓神经纤维细胞神经)发生率很高。

4.神经系统症状:肿压迫神经起功能障碍、压迫呼吸道影响呼吸,发生进性视力丧失或眼球突出,听力丧失、耳鸣、眩晕,伴有习困难及为障碍,常可见病理骨折关节成等。少数可伴发惊厥、语言和运动发育迟缓。

检查

1.基因突变检测:NFⅠ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q11.2。随着突变检测技术的完善,即基因扩增和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法、限制性长度段多态性连锁分析、蛋白断分析法、错配化断裂法及变性梯度凝电泳法的综应用可提高NFⅠ产前诊断和症状前诊断的准确率和可靠性。前已应用一种直接基因诊断技术-蛋白断分析(protein truncation assay),结基因连锁和突变分析可定出很多NF Ⅰ基因的突变株,使对NF Ⅰ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成为可能。NFⅡ的多数患者是突变的结果。

2.基础检查:如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电图、理测验(包括预测习能力)等。可发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各种异常。

3.X射线照:头颅听道X射线示双侧听道破坏;骼X射线检查有助于发现骼畸。该病骼X射线上可见大的、多发的囊状结构,可见透明区,皮层变薄。

4.椎管造影:有助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肿

5.MRI成像:头颅MRI成像示双侧神经。在苍白球、丘囊部位显示不正常的信号,这可能意味着存在低恶性度的神经或错构,而CT扫描则检测不到。这些可以是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和语言障碍的原因。MRI示大脑白质斑块状异常信号,TW1低信号,TW2高信号,性质不明,暂称之为不明原因发光物质。

6.或视神经CT扫描:CT可发现中枢神经系统肿,但约85%患者颅CT无异常。脑室大小正常的巨头很常见,继发于导水管狭窄的水肿则少见。

7.病理活检:必要时可做皮肤和皮下结神经干包块的病理活检。

8.无症状病人应每年反复查体,进神经评价,包括压、听觉和视觉的筛查,探查神经纤维病的并发症。

鉴别

本症应与Watson综征、纤维结构不良综征、局部软组织蔓状等相鉴

1.纤维结构不良综征: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以纤维组织类肿样增生为特点的非遗传性疾患。发病原因不明,有可能是分沁紊乱或发育异常所致。临床上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有皮肤色素斑,以部多见,也常见肿块(隆起)、畸,并有85%的病例有骨折发生。

2.局部软组织蔓状:蔓状管的发育,临床上患者局部皮肤常呈暗红色,压则退色或可压缩,部分病人常诉肿块时大时小。要由皮细胞构成,是一类介于错构性畸与真性肿之间的无包膜的良性病变。

治疗

1.Ⅰ型神经纤维病无特殊治疗,当肿生长迅速且有剧痛时应切除以防恶变。对丛状神经纤维和中枢型神经纤维,应尽早施手术。蔓状神经纤维病变部位多为小蔓状管窦样改变,因此手术时应注意在病变外正常组织处切,彻底切除肿及其周围组织,术后还可利用激光技术“清扫”。单侧眶缺如者可予修补,癫痫发作者应予抗痫治疗。

2.Ⅱ型神经纤维病本病要是对症治疗,手术治疗效果差,容易复发,因此原则上这类病人不适于做手术治疗。较小的肿可采用聚集放射疗法,深部X射线及镭放射治疗无效。而肿大到威胁病人生命时应考虑手术。

预后

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能阻止或逆转NFⅠ的病程;Ⅱ型神经纤维病症手术治疗效果差,容易复发。

疾病预防

前可用通过对某一改变的DNA序列进特征性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作产前检查,确度高,尤其是在家族病例中(有受累及未受累的家族成员)利用连锁分析加之产前诊断,必要时可终止妊娠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血管内皮瘤

下一篇 小肠纤维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