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心脏黏液瘤

心脏黏液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良性心脏,其临床类型要为房黏液(atrial myxoma),特房黏液。黏液病人的年龄自2.5~83 岁,也有出生3 个月发病的报道,平均年龄51 岁。由于黏液自身的出、变性、坏死,可发热贫血、乏力、关节痛、荨麻疹、食欲差、体重下降,甚至呈恶病质。尤其是左房黏液,可起左房扩大压迫食管,使进食受梗等症状心脏黏液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
目录

基本概述

心脏黏液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良性心脏,其临床类型要为房黏液(atrial myxoma),特房黏液。黏液病人的年龄自2.5~83 岁,也有出生3 个月发病的报道,平均年龄51 岁。由于黏液自身的出、变性、坏死,可发热贫血、乏力、关节痛、荨麻疹、食欲差、体重下降,甚至呈恶病质。尤其是左房黏液,可起左房扩大压迫食管,使进食受梗等症状

病理病因

发病原因

心脏黏液心脏的良性肿,起源于膜,呈息肉生长,底部有蒂与膜相连,使肿突出至并随体位变化和流冲击具有一定的活动度。体易破裂,落后周围动脉栓塞及脏器梗死。房黏液虽属良性,但切除不彻底,局部可以复发,可破坏管壁。少数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类患者常并有分泌系统肿,此时称黏液征。极少数患者可发生恶性病变,成为黏液肉瘤北京阜外医院专家据临床验及文献资料提出,不能简单认为心脏黏液只是一种良性肿,作为病因的探索性研究,已发现家族性心脏黏液所有患者的细胞中均有染色体异常,表明细胞的DNA含量不正常,而非家族性发的心脏黏液患者中有此改变的只有20%。

病机

1.发病机心脏黏液病因和确切的组织发生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属于肿性新生物,起源于原始的间质细胞(primitivemesenchymal cell)。1993年Burke等对心脏黏液免疫组织研究明,黏液起源于原始基质细胞,这种细胞具有沿着皮质分化的能力。Seidman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家族性黏液的DNA进分析,实有非整倍体存在,20%非家族性黏液有DNA倍体异常。Ferrans对11例年龄<4个月的病儿进尸检,在房间隔组织检查中显示近卵窝的膜有黏液样或黏液纤维组织,这一研究也支持黏液胚胎的未分化的间组织发展而来。

2.病理解剖 黏液生长心脏的任何一个腔室,但最常见的部位为左房,约占黏液的70%~90%,也称左房黏液,其次为右房,而室黏液罕见,偶有个生长动脉动脉。多数左房黏液通过一个粗而短的蒂附着于房间隔左房面的卵窝缘,少数则附着于左房后壁、左房部、房间隔下部、二尖瓣后瓣环或瓣上,附着于房间隔以外区域的黏液,其基底较宽,常无蒂存在。右房黏液一般较左房黏液小,基底较宽,多附着于房间隔、房壁,也有极个附着于三尖瓣处的膜上。75%双房黏液为两个蒂附着于房间隔同一区域的相应两侧。室黏液则多附着于游离壁或室间隔上,有时浸润心脏黏液大小差异较大,大的左房黏液直径可超过10cm,小的不足2cm。一般直径为4~6cm。大体观察呈黏液冻样,棕黄色,往往为分状,常并有出区域,体本身质软而脆,易于起栓塞。

组织表现为在酸性黏多糖基质中存在特征性的星细胞和梭细胞,其细胞核为卵,周围有薄壁的毛细管。基质中尚有原、网状纤维、平滑、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细胞,据报道20%病例尚有显微钙化灶,极少数病例有较大的钙化灶。由于黏液要向腔生长,故很少有肿组织深达膜下,蒂部分则为纤维组织

近来有报道指出,黏液有恶性潜在性,并有复发黏液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为恶性的报道。心脏黏液也有并感染的报道。

3.病理生理 心脏黏液虽然为良性肿,但由于其为腔生长,可流的梗阻,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肿落可成栓塞,上述情况的发生将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致命。此外,肿生长过程中常发除心脏以外的其他全身表现。

(1)流动力紊乱:随着肿增大,肿上游的流受阻,左房黏液,右房者起体静,同时肿还可干扰正常的房室瓣功能或直接累及心脏瓣膜,起瓣膜狭窄样的改变或瓣膜不全。因而表现出流动力异常。体对流的梗阻为间歇性发生,但呈进性加重。梗阻的严重程度往往与体位改变及体大小有。约20%左房黏液,30%右房或右室黏液,50%左室黏液病人出现间歇性严重梗阻并晕厥或导致突然死亡。

(2)栓塞:落的肿体壁附着的栓或伴发感染均可起栓塞,约40%左房黏液病人发生体环栓塞,半数以上的栓塞累及中枢神经动脉系统,其他常见的为周围动脉栓塞或动脉栓塞等。左室黏液栓塞发生率更高。右心系统黏液发生率约为10%,多栓塞发生动脉高压。栓塞发生后即起相应的缺表现,这也是黏液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3)全身表现:多数病人由于黏液、坏死和炎性浸润,可表现为长期低热、中度贫血食欲下降、白细胞增高、沉增快。由于机体对新生物产生免疫反应,因而可液中的免疫指标变化,如清蛋白异常,α1和α2球蛋白增加。此外,某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可能与多发性小栓子栓塞肉、关节

临床表现

心脏黏液的临床表现多而杂,且无特征性,其表现要取决于体的所在位置、大小、状、生长速度、蒂的长短、活动度、有无碎落、有无出、变性或坏死、病人反应性等。临床表现一般可归为三大类:

1、全身症状 由于黏液自身的出、变性、坏死,可发热贫血、乏力、关节痛、荨麻疹、食欲差、体重下降,甚至呈恶病质。尤其是左房黏液,可起左房扩大压迫食管,使进食受梗。体堵塞,可起反复咯血。尚有沉增快、清蛋白电泳异常(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国沉记录的243例中增快者192例(79.0%),一般第1h在30~70mm,平均32.2mm。活动性头晕、疲乏、促是最通常症状。免疫检查研究发现,黏液病人出现症状时,抗抗体效价增高,肿切除后效价降低。常见的这些全身症状可能诊断为原性管疾病。但也有少数黏液病例由于并细菌性或真菌性感染所致。

白介素-6(IL-6)的作用:心脏黏液体和自身的症状系可能取决于肿本身成和分泌的IL-6。IL-6是一种免疫性细胞因子,它被认为是起急性期反应的要物质,可致发热、白细胞增多、激活补体和凝反应。离体研究明IL-6诱导成C-反应蛋白、清淀粉样蛋白A、α2巨球蛋白、人细胞纤维蛋白原。黏液细胞产生高水平的 IL-6,其清浓度的提高可与黏液病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特征有。某者对6例家族性黏液病人的研究结果浆中白介素-6水平与肿大小有明显系;IL-6和肿的大小也直接影响疾病症状的产生。

2、栓塞现象 黏液组织疏松、脆弱,其碎或肿表面的落是造成栓塞最常见原因。随着动可起体动脉动脉栓塞而出现栓塞的晕厥昏迷偏瘫,以及肠系膜动脉栓塞的症,肢体动脉栓塞的缺性剧痛和青紫,环阻塞的呼吸困难发绀起栓塞的解剖部位取决于肿的位置和(或)分流是否存在。左栓子进入体环,致肢体栓塞脏梗死。在栓子取除后对之作组织检查,常可对作出诊断。因此注意对栓子材料的发现并进检查非常重要,尤其在某些病例出现淤斑时,对皮肤和肉的活检,可栓子的存在。

多个系统的栓塞产生的症状可酷似全身性管炎或感染性膜炎。特是出现发热关节痛、体重下降、沉增快等更易混淆。在年轻病人中,在栓塞发生以前并无管疾病且电图为窦性律者,应高度怀疑的存在,并注意与感染性膜炎或二尖瓣垂相鉴

位于右的肿落的碎或栓子,以及通过左→右的分流来自左的栓子都可梗死或动脉栓塞和动脉高压。事实上,这种严重的动脉高压和继发性要是由于右房黏液的慢性复发性栓子所致。

由于肿栓子大小不同,故栓塞范围差异极大,症状轻重也差异悬殊。轻者仅出现一过性晕厥,重者可发生昏迷瘫痪、肢体坏死,甚至终身残疾或死亡。

据报道,我国心脏黏液动脉栓塞发生率为15%,低于国外报道的40%。

3、心脏表现心脏心脏出现的特殊表现为律失常和传导障碍、流阻塞。它的出现与肿的解剖部位、组织类型、体大小、活动度等有密切系。小的体可无症状,大的体则流机械阻塞。蒂长而活动度大者易影响房室瓣功能。

最常起传导和面的异常。如果肿位于房结区域,可起房-室传导异常。各种律失常均可发生,包括房颤、房扑(伴有或不伴传导阻滞)、房性动过速、交界性律、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动过速、室性颤动等。阜外医院148例黏液中,电图不正常者105例(70.9%)。由此可见,黏液尽管多位于,但当腔压力改变,心脏负荷增高时,则可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或组织浸润心壁,压迫心壁律失常或传导阻滞

从前述心脏黏液在各腔的分布可见,绝大多数黏液位于房。左房黏液由于体大小、活动度不同,可起不同程度的流机械性阻碍和影响房室瓣功能。在舒张期体阻塞二尖瓣,而出现隆隆样杂音,酷似二尖瓣狭窄。当起二尖瓣垂为时,则只能在收缩期听到吹样杂音,但这为数不多,而多数呈双期杂音。少数病例可听到肿扑落音。由于体的阻塞致左房压增高,随之出现,病人常有活动性心慌气短头晕咯血症状。因此临床上易被误诊为湿性二尖瓣疾患。

虽然左房黏液症状是非特异性的,但症状的出现与体位改变有,这常提示左房黏液的可能。杂音随体位的改变而改变,被认为是心脏黏液的特征性体征,我国资料仅约1/3病例出现。凡此种种,提示肿活动度较大,随时有起栓塞死亡的危险,应予以高度重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术前预先了解病人哪种体位最舒服,哪个体位最难受。在手术台上,当出现律失常、压异常时,立即操纵手术台改变体位,可收到确实效果。

房肿常因体的阻塞而出现衰竭的表现,包括发绀、外周水肿腹水肿大和颈静怒张等。衰竭常呈进性加重,常因肿阻塞三尖瓣流或起三尖瓣反流被误诊为Ebstein’s畸缩窄性心包炎、三尖瓣狭窄类癌征、上腔静阻塞综征和肌病。右房高压可通过卵孔出现右→左分流,病人呈气喘发绀杵状指()等。

右房黏液在4个腔的黏液中居第2位,国资料仅占5.1%(31/607),可说属少见。体检常可发现有外周水肿、上腔静回流阻塞征、硬化腹水征。当体部分性阻塞三尖瓣流或起三尖瓣反流时,可闻及舒张早期隆隆样杂音,也可并收缩期吹样杂音。若杂音随呼吸或体位而改变,应高度怀疑右房黏液的存在。

室的黏液更属少见,国资料仅占1.48%(9/607)。

右室黏液起右室充盈或液输出障碍,常表现为功能不全或衰竭。临床上可呈现颈静怒张、肝大、下肢水肿腹水等征象。甚至可晕厥猝死。体征常可在胸骨左缘闻及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期杂音。当体波及动脉,可出现酷似动脉狭窄或不全表现。X线的影改变常被误诊为动脉狭窄、限制型肌病、三尖瓣疾患。然而,右室肿病情进展较动脉瓣、三尖瓣疾患迅速,以此可初作鉴

左室黏液系4个腔中最少见的。早期常无症状或只表现为律失常。当体占有一定的室腔位置影响左功能时,则可出现乏力、促、胸痛,甚至晕厥或左衰。文献报道有肿栓子栓塞冠状动脉梗死的病例。体检可发现收缩期杂音和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的杂音和压的变化。左室肿的表现可酷似动脉瓣和瓣下狭窄、膜弹性纤维组织增生症、冠状动脉疾病。应慎之加以鉴

4、家族性黏液 又称黏液征或复黏液病,其特点为发病年龄多<40岁,男性较多,有家族史。占心脏黏液的5%,黏液呈非典型或多中生长,具有高度复发的趋向,复发率高达17%~50%。往往并皮肤色素沉着和分泌亢进。具体表现为:面部色斑,Peutz Jeghers综征、SjÖgren综征、皮肤黏膜炎、Raynaud综征、垂体睾丸。多发于右房,并可伴有上腺皮质增生、乳腺黏液(多发性黏液样乳房纤维腺瘤)、原发性色素性结上腺皮质库欣综征。

下列情况应考虑到房黏液的可能,及时行超声动图检查加以确定诊断。

1、尖部舒张期杂音或伴收缩期杂音,随时间和体位改变而明显变化,坐、立时杂音明显,卧位时杂音减轻,既往无湿热病史。

2、窦性律时,出现反复的动脉栓塞征。

3、与体位变化相晕厥猝死

4、长期低热,沉增快,贫血,无湿热感染性膜炎据。

5、科治疗难以奏效的顽固性力衰竭。

前,心脏黏液几乎都由超声动图检查获得初步诊断和术前诊断。

并发病症

本病常短暂性发作、力衰竭、动脉栓塞、律失常、黏液复发等并发症。

1、短暂性发作心脏黏液体疏松、脆弱,一旦组织成的栓子落后随流进入管可导致短暂性发作。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大多数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在24h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心脏组织可阻塞流,起不同程度的血症状如头晕晕厥甚至癫痫发作。

2、力衰竭 心脏黏液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力衰竭,20%的左房黏液、30%的右房黏液或右室黏液、50%的左室黏液可出现力衰竭,并晕厥或导致突然死亡。

3、动脉栓塞 心脏黏液患者栓塞的发生率为9%~50%不等,但在多数病例组均为1/3。栓塞的共同原因是黏液易碎,易落而且又位于腔。栓塞是许多患者出现的第一个并发症,其后果是梗死、出成。

4、律失常 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脏黏液腔的结构重构有心脏黏液局部浸润,侵蚀房、导致房、室性律失常,侵蚀传导系统或相应的供冠状动脉侧支而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阻滞等传导障碍。而且黏液所致的流梗阻、大管阻塞及功能不全等原因所致、缺氧、细胞的低钾、低镁等环境紊乱等均可致律失常的发生。

5、黏液复发 手术后复发率约为4%~6%。左房黏液复发率较低,即使复发也多在手术4年后复发。但对家族性黏液及黏液征的患者,因其复发的几率高需注意定期随访,以便早期发现。

检查鉴别

检查

1、沉增快(一般在30~70mm/h)。

2、血红蛋白降低,清蛋白电泳异常(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

3、抗抗体效价增高。

1、电图检查 心脏黏液反映在电图上是缺乏诊断意义的,且多为正常。可有非特异性的T波或ST段异常。左房黏液偶见左房增大。右房黏液右房大和低电压较常见。大多数病人为窦性律(80%~100%),少数为房纤颤,始为阵发性以后转为持续性。房颤发生率低的原因可能和左房无明显扩大有。房颤和栓塞无明显系,大多数有栓塞史的病人是窦性律者。栓塞的倾向和肿的脆性有

2、CT扫描 CT扫描是和纵隔疾病检查的重要手段,但对心脏的诊断价值有限。心脏运动所致的伪像,严重影响其分辨率。但CT扫描在诊断心脏旁肿块和心包,如心包囊肿、间皮淋巴脂肪等仍有较高价值,在确定肿心包和纵隔伸展时价值优于超声动图。

3、磁共振显像 磁共振显像(MRI)具有高度的空间分辨率,能清楚地显示肿的位置、大小、范围及其与邻近器官系,对心包的诊断价值优于二维超声动图,对的诊断价值与之相仿。MRI突出的应用价值还在于可辨心脏、大管抑或纵隔肿块,特心脏旁肿块,如外膜脂肪垫、胸膜心包囊肿等;判断纵隔或有否波及心脏或大管。这些判断对于如何选择手术治疗及估计预后甚为重要。MRI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亦使其能够对心脏性质做较准确的判断。

须指出,除了费用因素外,MRI亦有其局限性。如存在房颤、频发期前收缩等律失常时,因干扰电图门控,影响MRI的分辨力。如何选择手术治疗及估计预后甚为重要。MRI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亦使其能够对心脏性质做较准确的判断。

4、X线检查 所见多为正常或仅见非特异性征象,且取决于肿有否起瓣膜梗阻或反流。左房黏液可见左房增大,一般为轻度,高压,但明显的水肿少见。瓣膜不全可起左房大,有时可见典型的二尖瓣狭窄征象。右房黏液可见右房大,一般为轻度,X线透视有时可见右房壁反常运动。X线中如见钙化团块,虽极少见但有诊断意义,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因青少年的二尖瓣狭窄钙化很少见。

5、超声动图检查 因为心脏黏液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并且与心脏瓣膜病相似,因此诊断常很困难。自从应用无创伤性检查,特是超声动图以来,心脏黏液的诊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超声动图是前确诊心脏黏液的最有价值的手段。M型超声可发现黏液的存在,征象为透声差,存在云雾状的异常回声区。二维超声除发现黏液存在外,尚可确定黏液大小,有蒂或广基,附着部位,有质地和有无液化区存在等征象。多普勒超声动图要是发现黏液梗阻流所起的流变化,造成心脏瓣膜不全或狭窄等征象,并可对梗阻的程度进定量分析。

采用食管二维超声动图检查(TEE),准确性进一步提高,特是对腔静动脉、降动脉房肿物的检出,价值高于胸二维超声动图,而且更有助于与栓的鉴

超声动图诊断房黏液时,要注意与栓、赘生物及肿相鉴,。

6、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这项检查在历史上曾起过于术前确诊房黏液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已几乎被超声动图所取代。心血管造影的作用已很小,只有在超声动图检查正常而临床上仍高度怀疑或对超声动图的发现有疑问时才进

心血管造影诊断左房黏液法包括:①在动脉注射造影,使左房显影;②穿刺房间隔作左房造影电影摄记录;③左室造影,适用于二尖瓣有轻到中度反流可使左房显影的病例。诊断右房黏液是把造影注入腔静或直接注入右房。造影中所见黏液的征象为在左房或右房有充盈缺损。

导管检查提示心脏黏液存在的流动力改变为:①左室或右室压力线的上升支有切迹,尤其是表现为大小和程度有变化,反映肿位置在改变;②舒张期有压力阶差,阶差随着从斜卧到仰卧体位的改变而变化,这与二尖瓣或三尖瓣狭窄的固定的压力阶差不同。

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是有创检查,导管有使肿破裂起栓塞的危险,有一定的病死率和病残率,而且有一定数的假阴性或假阳性,导管穿过房隔还可能管、冠状动脉栓塞或猝死等并发症,这项检查已较少应用。

7、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处做病理检查,可以找到栓子,结UCG检查发现可确诊。

湿性二尖瓣病变、亚急性细菌性膜炎、梗死等疾病鉴

1、湿性二尖瓣病变 超声检查未普遍展前,黏液常被误诊。上海市胸科医院20世纪70年代前,11例房黏液外科手术者,术前确诊仅4例,其余均误诊为二尖瓣病变。随着UCG的展和普及,误诊率大大下降。临床上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患者的呼吸困难压、头晕晕厥,甚至阿-斯综征发作等均可因体位改变而诱发、加剧或缓解。②可听到肿扑落音,取前倾位或俯卧头低足高位时,尖部舒张期杂音减轻或消失。③有二尖瓣狭窄杂音,影增大不明显。④无恶性律失常者,发生晕厥而排除神经源性晕厥的情况下,应警惕左房黏液

2、三尖瓣狭窄有体位性压、静压升高的病史和类似三尖瓣狭窄杂音的“孤立性三尖瓣狭窄”者,应首先考虑右房黏液。因为临床上单纯的湿性或先天性三尖瓣狭窄非常罕见。

3、动脉瓣狭窄、动脉狭窄、肥厚性梗阻型肌病,上、下腔静征等均可用UCG来鉴

4、亚急性细菌性膜炎(SBE) 黏液可长期低热、贫血关节痛、栓塞、沉快,酷似SBE,且有时黏液并SBE,可做培养,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处做病理检查,以作鉴

5、梗死 右黏液落可起典型的梗死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发绀、低氧血症,X线胸显示动脉直径增大,右室急性增大,部楔型阴影,不张及胸腔积液等。发生在老年人中常被误诊为体静系统起的梗死,如果能及时做UCG检查,不难发现黏液的存在。

用药治疗

治疗

1.一旦确诊心脏黏液,除了一般的对症处理外,抗律失常、抗衰等药物治疗往往效果甚微。

2.手术治疗 心脏黏液位于,可流机械性阻塞,影响房室瓣的功能。病人多有病势急剧变化,可迅速导致衰,药物治疗也难以奏效,而且随时有碎栓子落或体阻塞房室瓣,导致猝死动脉栓塞。因此,在确立诊断后应争取尽快手术治疗。如并感染、衰,一时难以承受手术,也应积极治疗,为手术创造条件。

(1)手术式:黏液的切除,宜在阻断环条件下施。因此,腔黏液均采用低温体外环下阻断心脏环的法,在直视下切除体,可获得满意效果。手术中要问题为肿落而动脉栓塞。因此,阻断环前,不要搬动、挤压心脏,更不宜探查。要插管建立体外环时,操作宜轻巧。体力争完整取出,如发现破损应彻底冲洗腔,并吸除所有残存的碎。为防止复发,必须切除蒂附着处(通常位于房间隔卵窝区或房壁)部分房间隔或房壁组织,然后重建术。有人建议,对右房黏液应从动脉和奇静插管建立体外环,避免插管捅破体。

(2)手术途径:心脏选择适与否,对显体、找出蒂、并连同蒂附着的一部分心壁或间隔组织一起完整取出肿极其重要。随着心血管病治疗的进展,对心脏黏液的手术径路已取得较为统一的认识:沿胸骨正中切进入,对左房选用切右房,房间隔进入左房优于房间沟直接进左房。理由:①切房间隔,通常体就在视野下,容易找到蒂,用齿抓住蒂部可完整而彻底地切除肿。②若为罕见的多发性黏液此路径可探查房、室,以排除黏液穿越间隔侵入右侧腔。③便于摘除右房,也可通过三尖瓣切除右室。④如果需处理房室瓣也极便。其不足之处为:①上、下腔静需分置束带,放置流管。②房间隔需切,切除体后又需缝,这样既延长了操作时间,又增加了心脏创伤。权衡得失,此切仍可作为通用切。但对室腔肿,为显良好,避免损伤索和乳头,应据实际情况,考虑另作切

(3)手术步骤:

①切与探查:采用胸部正中切,纵心包,观察心脏的跳动与左房的扩大程度,并进心脏表面探查,一般在左房可以触及实质性的肿块,但应避免搬动或挤压心脏,避免起黏液破碎发生栓塞。

②建立体外环:常规做动脉插管,一般仍做上、下腔静插管。巨大左房黏液推压房间隔右移时,腔静的插管应尽量靠近腔静。如为右房黏液应做上、下腔静直接插管。一面可避免提拉或碰撞房间隔,另一面便于做右房切。左房黏液做左房插管减压,避免损伤起碎落,发生栓塞。此外,在体外环的静端应加滤网,防止落的肿阻塞管道,发生静回流受阻。

房切:早期多采用左房切,即房沟做纵切,如体较大,分离上、下腔静后面的心包,切向两端延长,充分显体与蒂。近年来,都张采用双房切,或做房与房间隔切。即沿右房侧壁的腔静之间做纵切,便于显窝,切除蒂附着的房间隔。房间隔的切位于卵窝中部,并向上、下延长。同时双房切便于探查心脏的4个腔室与动、静

④肿切除:从右房房面在卵窝中点先做1~2cm纵切,检查蒂附着部位,然后沿蒂周围做直径1.0~1.5cm的切除,慢慢取出黏液。如体过大,则向上、下两端延长房间隔切,用管钳夹住蒂;另外,左房切轻托体,逐步提拉蒂逐渐取出。在操作过程中,决不能操之过急,用力过大,过度挤压,体破碎。取出后应详细检查体是否完整,有无碎裂面。然后仔细探查左、房与室有无多发性肿或破碎的组织遗留,并检查房室瓣是否有损害,测试瓣膜的功能。最后用生理盐

水彻底冲洗腔。

⑤修补房间隔缺损与缝:左房黏液必须切除蒂周围的房间隔,遗留的心脏自动或电击复跳后,停止体外环。

磁共振成像电视助装置技术的应用:近几年来,人们已应用微创外科技术治疗疾患获得成功。据某者报道,他从1995年1月~1997年3月采用电视助装置施3例左房黏液切除术。其法是通过右前乳房上小切胸或右胸骨旁线切,借助镜,在-体外环下施的。保护采取室诱颤持续冠状动脉灌注或动脉阻断灌注心脏停搏液。结果3例肿皆通过右房径路完全切除,痊愈出院。他的结论是,微创径路外科技术治疗左房黏液是安全、可而有效的。因此,该法为切除提供新途径,尤其是右房黏液切除可避免上、下腔静插管的忧虑。

(4)治疗效果:心脏黏液随着新的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绝大多数病例已可在术前确立诊断,因此手术安全性大,切除率高,治愈率亦高。但术后并发症常为死亡原因。阜外医院报道148例,死亡10例,其中4例死因是低排,2例死于律失常。同济医科大心血管病研究所31例(均未涉及到需瓣膜置换等附加手术),除1例术后昏迷,1周后恢复外,皆痊愈出院。据国外文献报道,大多数左和右房的黏液手术治疗后随访10~15年仍良好,约有1%~5%病例有复发。国亦有在的复发病例报道,约占2%。

预后

房黏液的预后与黏液本身及黏液手术有。黏液位于,轻则起机械性流障碍,影响房室瓣功能,多数病情急剧进展,可迅速出现功能不全,药物治疗无效。重则随时可有栓子落或阻塞房室瓣,临床出现动脉栓塞征甚至猝死。黏液手术安全性大,完整切除治愈率较高,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也有并严重术后并发症的可能,如术后并发低量综征,或并严重律失常等威胁患者生命。即使在手术中由于操作手法过重,也可体破碎落造成栓。少见黏液切除术后的复发,以及良性黏液发生恶性病变。

疾病预防

1、对心脏黏液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家族性黏液的患者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遗传性疾病,前尚无特效的预防法。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变本病预后的键。

2、心脏黏液一旦确诊应尽早安排手术治疗,因为手术是本病惟一有效的治疗法。在确诊到手术之前这段时间,患者应尽量减少活动,以防体嵌顿而致猝死

3、为进一步改善预后,对心脏黏液患者出院指导就特重要。要提高自我判断病情的能力,确保时定期随诊,力争早发现术后复发的病例。应让每位患者树立这一观念:这种定期术后随诊对改善预后大有益处,应长期坚持。

饮食保健

心脏粘液食疗: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理,食物尽量做到移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四,少吃薰、烤、腌、油炸、过咸的食品,食粗细粮搭配,以保养平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鸡头

下一篇 小儿霍奇金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