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胃肠道间质瘤

肠道间质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肿,占肠道肿的1%~4%。一般的发病年龄在55~60岁。临床上,六成至七成的肠道间质发生于肠道间质早期诊断不易,由于症状不明显又缺乏特异性,往往难以早期发现,但多数患者一般都会持续出现肠道不适症状,稍一进食就有饱胀感。肠道间源性肿肠道肿中,只占少数但却种类繁多态复杂,过去由于病理技术的限制肠道许多混有平滑纤维神经束的梭细胞肿......
目录

病因

肠道间源性肿肠道肿中,只占少数但却种类繁多态复杂,过去由于病理技术的限制肠道许多混有平滑纤维神经束的梭细胞肿,常被诊断为平滑源性肿神经源性肿。现在的研究认为其中大多数为c-kit阳性或CD34阳性类似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间性肿,即前的定义的肠道间质,而平滑源性或神经源性肿只占极少数。

1960年Matin等首先报道了6例壁的胞浆丰富的或多角细胞肿上皮样平滑;1962年Stout报道了69例的间性肿称之为“奇异型平滑”或“平滑母细胞”;1969年在WHO的肿分类中称之为上皮样平滑母细胞。虽因电镜下也未找到平滑据有所怀疑,但未予足够重视1983年MazurClark发现大多数肠道间质缺乏平滑细胞的特征提出肠道间质概念,将GIST定义为包括生物为与起源不明的全部肠道梭细胞肿自此肠道间质(GIST)概念渐为多数人认识和接受1998年Kindblon等研究表明GIST与肠道神经丛周围的Cajal细胞相似均有c-kit基因CD117CD34表达阳性ICC为肠起搏细胞因此有人又将其称之为肠道起搏细胞肿(Gastrointestinal Pacemaker Cell TumorGIPACT)但GIST可发生于肠道外如网膜肠系膜等且GIST细胞无ICC功能。因此前认为GIST可能不是起源于ICC而是起源于与ICC同源的前体细胞(间干细胞)这也可解释部分细胞中有灶性源性标记表达因此前大多数作者不赞同用GIPACT命来取代GIST命现阶段用GIST命比较恰当。

症状

一、肠道间质的无特异性特征

肠道间质症状依赖于肿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肠道出是最常见症状。而在食管困难症状往往也常见。部分病人因肠穿孔就诊,可增加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险。

二、转移是肠道间质的重要特征之一

肠道间质病人第一次就诊时约有11~47%已有转移。转移要在腔,淋巴结外转移即使在较为晚期的病人也较为罕见。转移甚至可发生在原发切除后30年。小肠肠道间质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而食道肠道间质恶性程度低。因此,严格来说,肠道间质无良性可言,或至少为一类包括潜在恶性在的恶性肿

诊断

CT、超声镜、消化道造影可协助肠道间质大小、局部浸润、转移、位置等的判断。

据病人消化道出或不时的临床表现,结镜检查如镜、肠镜检查的非粘膜发生肿结果,CT或镜超声显示的发生于肠道壁的肿,可作出初步的诊断。消化道造影可帮助诊断肿肠道的确切位置及大致范围。但临床诊断不足以确诊肠道间质肠道间质的确诊最终需病理及免疫组化的结果。典型的肠道间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近30%病例中SMA阳性,少部分病例S-100和Desmin间蛋白阳性。但少数病例(<5%)CD117阴性,且存在一些CD117阳性的非肠道间质。因此,肠道间质的免疫组化诊断也并非绝对的,尚需结临床和一般病理结果,有时需通过免疫组化排除其它

诊断与鉴

据病人消化道出或者不适的临床表现,结镜检查如镜、肠镜检查的非黏膜发生肿,ct或者是镜超声显示的发生于肠道壁的肿

治疗

1、首次治疗及完整切除肿发现间质的首次治疗极为重要。恶性间质治疗法如果采用理的首次治疗,疗效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达到54%。而其他复发病例的5年生存率仅10%。因此追求首次治疗的成功最为键,而不是日后复发的无休止被动治疗,疗效甚差。[1]

2、无操作及术中防止肿破溃间质的包膜极易破溃,这与一般肠道癌明显不同。由于肿仅有一薄层包膜,且存在一定张力,稍一触碰即破溃,尤其是小肠间质,常悬挂于肠壁及系膜上,稍有破溃,无法钳夹及处理,恶性间质治疗法往往只能任其破溃加重,腔播

预后

GISTs总的5年生产率为35%,肿完全切除5年的生存率50-65%,不能切除者的生存期小于12个月。肿位置、大小、核分裂数和年龄均与预后有食管GISTs预后最佳,而小肠最差。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痛血康胶囊

下一篇 外阴肿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