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外阴汗腺腺癌

阴汗腺腺癌是皮肤附件恶性肿。汗腺肿大多为良性肿汗腺癌仅占12%。阴汗腺腺癌十分罕见,仅占外阴恶性肿的0.5%。发病年龄30~67岁,女性较男性为多见。病因不明。阴汗腺腺癌多来自大汗腺,也可来自小汗腺,其组织态极像正常汗腺,癌灶侵入表皮并与旁边的大汗腺有上的过渡,也可向深部浸润,有时会侵入神经鞘,癌细胞浆丰富,嗜酸性,可产生黏液,癌细胞分化程度93%,为Ⅰ级。1.病程发展多......
目录

病因

病因不明。阴汗腺腺癌多来自大汗腺,也可来自小汗腺,其组织态极像正常汗腺,癌灶侵入表皮并与旁边的大汗腺有上的过渡,也可向深部浸润,有时会侵入神经鞘,癌细胞浆丰富,嗜酸性,可产生黏液,癌细胞分化程度93%,为Ⅰ级。

临床表现

1.病程

发展多缓慢,但少数患者发病较急骤,病程在1年以者占30%,亦有长期表现为生长缓慢的皮下结,有时外伤可促使肿迅速增大。

2.外阴局部瘙痒

阴汗腺腺癌常见症状,也可无症状

3.外阴肿

多为单发性皮下结或肿块,质地坚实。直径通常<1厘米,偶可达5厘米,表面出现溃疡并感染,则可产生渗液及脓性分泌物

4.转移途径

(1)局部浸润要呈局部浸润性生长,向深部浸润后其基部固定而不易推动。

(2)淋巴结转移淋巴道转移淋巴结

检查

1.常规检查

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增多。

2.分泌物检查

检查可发现分泌物中白细胞计数超出正常范围。

3.肿标志物检查

无特异性肿标志物。

4.组织病理检查

为诊断的要手段。汗腺癌多为实质性肿块,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切面呈黄白色或灰红色,可伴有出及点状坏死,少数伴有透明样变和小囊肿成。

5.其他

X线摄、B超、核素扫描或CT等影像检查明确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情况。

诊断

由于汗腺位于真皮层,故早期汗腺癌多表现为表面皮肤完好的皮下结,这与早期外阴癌所表现的红斑或丘疹不难作鉴。本病确诊依靠组织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1.纤维

纤维是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良性肿,因纤维含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种类,因纤维结缔组织在人体分布极广,构成各器官的间隙,所以纤维可以发生于体任何部位。其中以皮肤和皮下组织最为常见,膜、膜、鼻咽腔及他处黏膜组织以及其他器官如乳腺、卵巢脏等均可发生。大小不等,生长缓慢。

2.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系外层和中组织发生障碍所致。其特点是多系统、多器官受累而以中枢神经系统最为明显,可起多种肿如错构神经纤维等;多灶性是其最常见的病理特点。

3.组织肉瘤

组织肉瘤来源于脂肪、筋膜肉、纤维、淋巴及管。每种都有不同的组织、生物特性和不一样的局部浸润、和淋巴转移倾向。转移是较常见为,身体不同部位发病的几率排列:躯干、下肢、头颈、上肢,后腹膜也常出现脂肪和纤维肉瘤

生长迅速的巨汗腺癌有时与组织肉瘤难以鉴,惟一不同的是汗腺癌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者比组织肉瘤更为多见。

治疗

1.手术

手术是要治疗法,切除范围据肿的大小、分期早晚而异。

(1)对病灶较小、边界清楚的阴汗腺腺癌切缘边缘3厘米广泛切除即可。

(2)巨大肿、特是边界不清者边缘5厘米切皮肤后再潜分离皮2~3厘米后作广泛切除。基底的切除范围需据肿浸润深度而定,累及邻近脏器时,常需将受累器官一并切除。

(3)早期病灶可病灶部的广泛切除术,只要完整地切除了肿则可治愈。

(4)中晚期病灶应外阴治性切除,淋巴结肿大者,需淋巴结清扫。

由于阴汗腺腺癌要呈局部浸润性生长,向深部浸润后使其基部固定而不易推动,常被误认为无法手术切除,对此不应轻率剥夺患者的治疗机会。位于沟部位的汗腺癌,累及管、神经时,作半盆切除术仍有获得治愈的希望。

2.化疗

本病对化疗药物多不敏感,但中晚期阴汗腺腺癌手术加化疗可能会改善预后,采用联化疗有时可暂时缓解症状。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CTX)、氟尿嘧啶(5-Fu)、长春新碱(VCR)、博来霉素(BLM)、甲氨蝶呤(MTX)、放线菌素D(ACTD)等。

3.放疗

对放疗不敏感,但对病灶较晚无法手术切除者,可试用姑息性放疗,有时亦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预防

1.定期体检

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做好随访

防止病情恶化。

3.注意个人卫生

期和产褥期阴部的卫生。

4.增强体质

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劳逸结,多参加体育锻炼。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