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外阴卵黄囊瘤

外阴卵黄囊是发生于卵巢的生殖细胞恶性度高的肿,为外阴部发生质地硬、活动的无痛性肿块,肿块大小不一;有的仅仅是阴肿胀;表面出现溃疡蜂窝组织炎时有触痛。一、发病原因:1.外阴的卵黄囊是由于在生殖细胞迁移的决定期缺乏胚胎组织导体,结果导致生殖细胞错位,部分停留在阴阜或阴的皮下后异常分化而成。二、发病机制:2.胚胎发生体褶后,原肠则明显地分成的原肠和外的卵黄囊,包有大量的卵黄,......
目录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外阴的卵黄囊是由于在生殖细胞迁移的决定期缺乏胚胎组织导体,结果导致生殖细胞错位,部分停留在阴阜或阴的皮下后异常分化而成。

二、发病机制:

2.胚胎发生体褶后,原肠则明显地分成的原肠和外的卵黄囊,包有大量的卵黄,卵黄囊的壁由层和外中成。由于原始生殖细胞最早也出现于卵黄囊壁,因而卵黄囊又是生殖细胞的最初发源地。

3.卵黄囊(yolk sac tumor,YST),(又,endodermal sinus tumors)是一种起源于生殖细胞的高度恶性肿。大约占原始生殖细胞肿的20%。常发生于性腺部位,也可发生在生殖细胞从卵黄囊迁移生殖嵴的中线路径上。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大阴,也可见于阴蒂。无痛性硬块,有活动度,大小不一。表面皮肤可红肿,溃烂。有的仅表现为阴肿胀。病程短,发展快。

一、症状

1.病程短,发展快,肿块大小为(1.2×1.5)cm~(10×6)cm。一般1~9m。大多发生于大阴,也可见于阴蒂

2.表现为无痛性、质硬、活动的肿块,也可仅表现为阴肿胀。有触痛,表面皮肤可有溃疡蜂窝织炎样改变。

二、诊断:

1.可据临床表现、相检查结果和病史等进诊断,其中病理检查具有明确诊断的作用。

并发病症

外阴卵黄囊易因为局部摩擦而溃烂出,加上患者抵抗力下降,致病菌容易进入体并感染。

检查

1.常规。

2.尿常规。

3.便常规。

4.阴道分泌物检查。

5.清甲胎蛋白。

6.免疫病理检查。

7.癌抗原(CEA)。

8.胎甲球蛋白(AFP),癌抗原(CEA),分泌物检查。

9.组织病理检查。

鉴别

1.因为外阴卵黄囊极少见,所以首先需排除卵巢卵黄囊转移至外阴可能,甲胎蛋白(AFP)是卵巢卵黄囊较特异的标志物,但不是所有外阴卵黄囊患者均有清AFP升高,对于清AFP不高患者尤其应该注意与其他疾病鉴病理检查具有明确诊断作用。

2.通过病理检查与外阴其他恶性肿

诊断

据肿外观,AFP测定升高可初步诊断,病理组织检查为确诊的依据,需注意的是判断外阴部肿是为原发还是转移而来。

治疗

1、治疗:

1.由于卵黄囊恶性程度高,发生后很快出现淋巴结道转移,因此必须积极采用手术,而后以化疗。Flanagan等(1997)建议采用保留生育功能的治性外阴手术,因为7例外阴卵黄囊中2例有淋巴结转移,而且这2例患者均在1年死亡,所以提出常规切除淋巴结

2.上世纪80年代以来,VAC(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和环磷酰胺)案化疗在卵巢的卵黄囊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外阴卵黄囊对VAC案不够敏感,3例患者虽然在治性外阴手术后以VAC案化疗,但均在1年死亡。Graighead等(1993)在手术切除后采用BEP案(博莱霉素、依托泊苷顺铂)化疗治疗1例外阴卵黄囊,但患者对铂类药物耐药,在术后5个月出现淋巴结转移,予沟外照射后病情控制。

2、预后:

1.一般预后不良。有2例外阴卵黄囊预后较好,1例发生于阴蒂的患者在治性阴蒂切除术后42个月无生存。另1例为Flanagan等报道的患者,在治性外阴切除加一侧浅表淋巴结切除术后给以BEP案化疗,在化疗第5周时出现纤维症状而停博莱霉素,共给依托泊苷(鬼臼乙叉甙)和顺铂3个疗程。化疗后随访18个月未见复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甘桔冰梅片

下一篇 金喉健喷雾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