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食管类癌

食管类癌(carcinoid of esophagus)起源于神经层,要发生于消化道,占消化道恶性肿的0.87%,为阿普多(Apudoma产肽激素)系肿,又称嗜银细胞嗜铬细胞食管类癌(carcinoidofesophagus)起源于神经层,要发生于消化道,占消化道恶性肿的0.87%,为阿普多(Apudoma产肽激素)系肿又称嗜银细胞嗜铬细胞1907年Obemo......
目录

概述

食管类癌(carcinoidofesophagus)起源于神经层,要发生于消化道,占消化道恶性肿的0.87%,为阿普多(Apudoma产肽激素)系肿又称嗜银细胞嗜铬细胞1907年Obemorier首先描述了这类生长缓慢,与腺癌相比临床表现更倾向于良性的肿,并将其命类癌食管类癌十分罕见。

病因

正常的食管黏膜基底部有在的嗜银细胞(Kulchitsky细胞),食管类癌即由食管黏膜底部在嗜银细胞恶变发生,是一种低度恶性神经分泌肿,属于弥漫性神经分泌系统(diffuse neuroendocrine system,DNS),其大体病理表现为息肉状或结溃疡型,大小为0.7~12cm,体边缘清晰,质韧,灰白色,结溃疡状常提示类癌已处于中晚期,显微镜下肿细胞态较一致,细胞界限大多清晰,肿细胞排列成条索状,实性状,部分呈腺管或腺状,但无明显管腔,核染色质密集,核仁少见,核分裂少,胞浆少,略嗜酸性,胞浆较丰富者可见银染颗粒,免疫组织检查肿细胞质可显示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颗粒蛋白(chromogranin)及5-羟色胺阳性,细胞聚集,周围有不等量结缔组织围绕,间质中有丰富的窦,由于嗜银细胞多见于食管中段及下段黏膜,所以食管类癌好发于食管中下段。

症状

食管类癌多见男性,发病年龄26~77岁,平均54岁。

症状为吞胸骨后不适或噎痛感,严重吞梗阻少见。食管类癌于其他食管恶性肿的临床特点是可类癌征,尤其转移时。因为类癌是一种产生小分子多肽或胺类激素的肿,分泌5-羟色胺、组织胺、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病人在临床上可有面潮红、腹泻气喘水肿类癌征表现;发生转移时,它分泌的5-羟色胺(5-HT3)可直接进入,而不之单胺氧化酶作用而灭活,使5-HT3浓度增高而症状

临床上病人有面潮红、腹泻气喘水肿类癌征表现伴吞时噎痛或感胸骨后不适等,应想到本病的可能。食管镜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检查

食管类癌活检阳性率低,病理活检多报道为分化差的腺癌或小细胞癌。

1.食管钡餐造影

可表现为食管黏膜破坏,不规则充盈缺损,食管外可见软组织影,可有食管狭窄,管壁僵硬,亦可见平滑样改变。

2.镜检查

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法,可确定肿的部位,大小和侵犯深度,镜下肿边界清晰,边缘多隆起,可位于食管的上,中或下段。

3.生长抑素受体闪烁扫描

近年来有报道采用生长抑素受体闪烁扫描来诊断类癌,因为类癌组织中有生长抑素高亲和位点,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生长抑素类同物肽可对80%~90%类癌病灶作出定位诊断,还可显示肝脏腔外转移灶。

诊断

临床上病人有面潮红腹泻气喘水肿类癌征表现伴吞时噎痛或感胸骨后不适等应想到本病的可能。食管镜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并发症

食管类癌预后不如鳞癌,多发生肝脏转移。

治疗

(一)治疗

食管类癌的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手术治疗的正确与否系到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切除原发与转移肿,病人可获长期生存。放疗与化疗对类癌皆无效。类癌征可选用5-HT3抑制(α-甲基多巴)和5-HT3阻断(二甲基麦角新碱)等药物进有效控制。

(二)预后

食管类癌预后不如鳞癌,多发生肝脏转移。有远处转移的食管类癌积极治疗后其预后较腺癌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鸡血李

下一篇 鸡血七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