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回回蒜

回回蒜,又蝎虎草、水虎掌草巴掌、水杨梅。始载于《救荒本草》。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为毛茛植物茴茴蒜的全草。一年生草本。须根多数簇生。直立粗壮,高20-70厘米,直径在5毫米以上, 中空,有纵条纹,分枝多,与叶柄均密生展的淡黄色糙毛。基生与下部有长达12厘米的叶柄,为3出复叶叶片卵形至三角,长3-8(-12)厘米,小2-3深裂,裂倒披针状楔形,宽5-10毫米,上部有不等的粗......
目录

形态特征

茴茴蒜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与叶柄均有伸展的淡黄色糙毛。3出复叶,基生与下部具长柄;叶片卵形,长2.6~7.5厘米,中央小具长柄,3深裂,裂狭长,上部生少数不规则锯齿,侧生小具短柄,不等地2或3裂;上部渐变小。花序具疏萼片5,淡绿色,船,长约4毫米,外面疏被柔毛;花瓣5,黄色,宽倒卵形,长约3.2毫米,基部具蜜槽;雄蕊心皮均多数。果近,长约1厘米;瘦果扁,无毛。生于溪边或湿草地。幼苗子叶卵形,先端钝,且微凹,全缘,有长柄。上、下胚轴均发达。初生1叶片3浅裂, 掌状,有长柄且在基部两侧有半透明膜质边缘。后生为掌状3深裂,叶柄生长柔毛。成株高15~50厘米,直立,有伸展的淡黄色粗糙毛。互生,叶片为3出复叶,基生下部 有长柄,柄的基部扩大成鞘状,有毛; 叶片卵形生小有长柄,3深裂,裂狭长,上部疏生不规则锯 齿,两面有毛,侧生小2或3裂,柄短或无柄; 上部叶片渐变小,近无柄。花序具疏; 萼片5,常向 下反卷; 花瓣5,与萼片近等长; 雄蕊心皮多数。子实果近长,长约1厘米,直径6~10毫米。瘦果,有短,扁平,中央微凹陷,褐 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西藏云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广西、贵州均有。生于海拔700-2500米、平原与丘陵、溪边、田旁的水湿草地。印度、朝鲜、日本及苏联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也有。

主要价值

炎,硬化腹水疟疾,疮癞,牛皮癣,哮喘,牙痛痛,湿痛。①《中国药植图鉴》:全草为赤刺激,并用治气管疾病。民间用以外包寸口,治疟疾,塞去眼,包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癣。②《陕西草药》:降压,消炎退肿,退云翳。治压症,哮喘,食道癌,恶疮肿,角膜云翳

生物学特性

茴茴蒜为多年生草本。种子繁殖。在甘肃兰州于春季3~4月由种子萌发出苗,实生苗出土 较迟,5~6分枝生长,6~8月、结果,8~9月种子陆续成熟。华北地区果期5~9月。该草喜湿润 环境,生于水田边、湖旁、溪边或渠沟边。

采集季节

夏季采收,常鲜用或晒干用。

相关性味

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性微温,味苦辣,有小毒。②《陕西草药》:淡,温,有毒。

化学成分

全草含乌头碱,燕草碱(delphinine),原白头翁素等;还含无机元素、铜、锰、镍等。种子含黄酮类: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槲皮苷,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有机酸:原儿茶酸,没食子酸,柔酸(ellag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熊果酸;蒽醌类:蒽醌,大黄素,1,7-二羟基-6-甲氧基-2-甲基蒽醌;还含tachioside,蛇床子素(osthole),7-酮香木鳖苷(ketologanin),豆甾醇等。

主要危害

要危害水稻、小麦、蔬菜等作物。稻田、麦田、菜地常见,有时部分农田发生数量较多,危害较重。

古籍考证

①《中国药植图鉴》:全草为赤刺激,并用治气管疾病。民间用以外包寸口,治疟疾,塞去眼,包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癣。 ②《陕西草药》:降压,消炎退肿,退云翳。治压症,哮喘,食道癌,恶疮肿,角膜云翳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毛发上皮瘤

下一篇 喉痧药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