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黑色素瘤
病因
临床表现
脉络膜黑色素瘤如位于眼底周边部,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如位于后极部,患者早期常主诉视力减退,视野缺损,视物变形,眼前黑影,色觉改变,持续性远视屈光度数增加等。肿瘤增大并继发视网膜脱离时可出现严重视力下降。
检查
1.肿瘤早期
部分病例可有视物变形、变色,个别病例表现远视度数持续增加,提示后极部脉络膜有占位性病变,将视网膜向前推移。
2.视野检查
恶性黑色素瘤的视野缺损大于肿瘤的实际面积。蓝色视野缺损大于红色视野缺损。
3.眼前段检查
脉络膜黑色素瘤邻近处的角膜知觉可以减退。邻近处巩膜、虹膜血管可以扩张。虹膜可合并有虹膜痣,虹膜新生血管,瞳孔缘色素外翻。肿瘤坏死时,可合并有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前房色素沉积、前房积血等。
4.巩膜透照
巩膜透照的诊断价值,并不可靠。例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积血亦可将光线遮盖,体积很小或囊肿性色素甚少的肿瘤,光线也可透出。
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
综合分析造影早期、动静脉期和晚期整个过程,注意和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转移癌相鉴别。
6.超声探查
可检出肿瘤实体性声像图。当屈光间质混浊检眼镜无法检查时,或伴有严重的视网膜脱离、肿瘤被其掩盖时,则更有价值。
7.CT扫描及磁共振成像(MRI)
CT扫描可见眼环的局限性增厚,向球内或球外突出。增强检查时由于瘤血管丰富,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涡静脉受累而出现强化。但与超声探查相同,无论CT扫描或磁共振,一是无法定性,二是对于体积过小的肿瘤,应用受到限制。
8.眼压
与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各种并发症的不同,眼压可以正常、减低或升高。前部脉络膜黑色素瘤瘤体挤压晶状体和虹膜,可关闭房角产生继发青光眼。肿瘤坏死,巨噬细胞吞噬瘤细胞、色素颗粒或坏死残渣等游离到前房导致眼压升高。也可因虹膜新生血管而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或前房积血致眼压升高。
9.全身体检
因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最易经血循环向肝脏转移,肝脏超声探查和肝脏闪烁扫描可以检查有无肿瘤转移。同样,胸部X线摄片或CT扫描等,也是必要的。
诊断
病理检查: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是由不同形态的细胞及细胞质和核组成,其所含黑色素不一,有者无色素,有者全黑,有者呈灰色或棕色,多数血管丰富,有些血管较粗,但管壁很薄。因此,在大的肿瘤内,常可见出血及坏死。
鉴别诊断
一般来说,良性黑色素瘤是静止性的,不隆起或微微隆起,表面视网膜及其血管无异常,裂隙灯显微镜光切面检查易于证明;视野如有缺损,应与肿瘤实际面积相符;超声波探察和CT扫描均属阴性,与恶性者不同。
眼底像与本病十分相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在鉴别诊断上极为重要。出血灶处脉络膜荧光被遮蔽而呈境界清楚的无荧光区,动脉及静脉期也只能见到视网膜动静脉爬行于无荧光区表面,与本病多湖状荧光斑及肿瘤面有新生血管渗漏不同。
也可与本病相似的色素,其表面也有新生血管,血管瘤周围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有时与本病很难区别。但血管瘤大多与面部皮肤或口唇、硬腭处血管瘤同时存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比较少见,除FFA后期有血窦状荧光外,病程晚期X光摄片往往可见钙化点,与本病有异。
4.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当发生视网膜下大片出血形成血肿时,极易与本病混淆。在两者荧光造影不能充分确定时,CT扫描及超声波检查则便于鉴别。
如伴有视网膜脱离时,仅凭检眼镜检查与本病鉴别。但转移癌一般沿脉络膜水平方向蔓延,很少呈局限隆起,和本病相反;转移癌起病急,且发展迅速。本病则在突破Bruch膜前生长缓慢。另外,如能发现原发病灶(如乳腺癌,肺癌等)是鉴别诊断上最有力的根据。
治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