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颅内转移瘤

转移(intracranial metastases)是指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转移到颅者。虽然在发生率上,肿的颅转移不如肝脏脏转移多见,但是转移的临床表现却明显和严重,不治者多迅速致死。据统计,死于全身癌肿者中,1/4有颅转移,这一数比死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者高9倍以上。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对恶性肿采用综治疗,使颅腔外其他脏器原发性肿的治愈率和缓解......
目录

疾病介绍

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对恶性肿采用综治疗,使颅腔外其他脏器原发性肿的治愈率和缓解率显著提高,可是转移发生率和致死率仍较高。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而有效地诊治病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转移的发生率,因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不同检查法等而差颇大。临床报道的发生率在50年代以前为3.5%~4.2%,随着诊断法改进和人类寿命的延长,癌症病人的生存率得到增加,转移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现在一般估计转移的发生率为20%~40%。在各种肿中,肺癌肠道癌、乳腺癌致死数和发生颅转移数最多,但是以每种肿发生颅转移的频率看,则依次为黑色乳腺癌肺癌最常见。

与全身癌肿一样,转移好发于40岁~60岁,约占2/3。儿童的转移异于成人,其实体性肿的颅转移率仅为成人的1/4~1/2,好发颅转移的原发肿依次为病、淋巴源性肿、横纹平滑肉瘤类癌肉瘤卵巢癌等。男性多见于女性,性之比为2.1:1。

转移途径

和直接浸润是两条要的颅转移途径,淋巴转移和液转移较少见。

直接浸润

头颅外围和临近器官组织,如眼、鼻咽、副鼻窦、头面、颈部软组织等均为原发和继发肿的好发部位,常见有鼻咽癌、网膜母细胞颈静,他们可直接浸润破坏颅骨、硬膜,或颅底的孔隙达外表面的实质。颅底孔隙中的神经管周围,结构疏松,易于肿细胞侵入,有的孔隙不仅其膜与硬膜相续,而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如眼和眼眶。肿细胞侵入颅后,或在蛛网膜下腔随液广泛播,或深入的大管周围间隙侵入实质。

液转移

大多数肿细胞向转移是通过液途径,其中最多是通过动脉系统,少数肿可通过椎静系统(Batson’s plexus)向颅转移。原发肿生长到一定体积后,新生管长入,肿细胞侵润小管,多为静,随液回流至心脏,再动脉和椎动脉系统向颅。常见液转移的原发肿肺癌(12.66%)、乳腺癌(16.96%)、绒毛膜上皮癌(8%)、黑色(7.98%)、消化道癌(7.68%)、肾癌(7.66%)、其他(12%)和不明者(12.06%)。肉瘤转移少见,只占7%,这与肉瘤和癌的发生率之比为1:10有。在淋巴造系统肿中,以病较多见,其颅转移率与肺癌相近。

液转移和淋巴转移

一些脊髓尤其是室管膜分化较差的,可沿蛛网膜下腔播而种植,常发生在肿切除术后或活检术后。头颅外围和临近部位的恶性肿可借颅腔周围的淋巴间隙进入液或椎静丛,进一步发生颅转移。

病理生理

分布及部位

转移灶在的分布与管的解剖特征有。由于管在灰白质交界处突然变细,阻止癌细胞栓子进一步向前移动,因此转移灶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处,并且常位于管分布的交界区,即所谓的分水岭区(Watershed area)。另外,转移灶的分布部位与中枢神经系统各分区的体积和液供应有,许多研究发现约80%~85%的转移灶分布在大脑半球,10%~15%分布在小脑半球,约5%位于脑干。除以上最常见的转移外,转移灶还可以分布在颅神经管、硬膜、静窦及颅骨等处。

通常,转移部位可分为下列三类:

1.颅骨和硬膜:原发肿多为前列腺癌、乳腺癌淋巴黑色神经母细胞肉瘤等。从外科角度,这些转移不如实质转移重要,可是若上矢状窦、横窦受压或颅神经受累,将起明显症状

2.软膜和蛛网膜:又称膜转移或癌性膜炎,虽然所有恶性肿均可发生此种转移,但是它较转移少见,尸检发现率为8%。多见于急性病、非何杰金淋巴乳腺癌肺癌黑色源是要播途径,也可由转移(常见乳腺癌膜播。因此基底池、侧裂池前部为好发部位。表现为网膜增厚、呈灰白色不透明,播点状出,软纤维变性、癌细胞和炎症细胞浸润。膜丛和脑室壁上可有肿沉着。

3.实质:为常见的颅转移途径,发生率为16%~18%。常见原发肿来自、绒毛膜上皮、乳腺、肠道、黑色。可单发或多发。转移灶可分布于的任何部位,由于要通过动脉,癌栓易在动脉(特大脑动脉)末梢滞留,因此幕上(5/6)的转移较幕下(1/6)的多见。幕上以和颞多见,占70%以上,幕下以小脑半球多见。其他少见部位有基底、下丘、垂体、脑干膜丛、松果体、第四脑室、半月神经、视或嗅神经等。更少见是转移种植于颅原发肿上,如神经、垂体和星质细胞等。当转移增大后,有时可与颅骨和硬膜粘连,甚至侵入这些组织。转移也可靠近脑室或突入脑室膜丛受累而增厚,变粗而硬,呈块状,并可阻塞脑室

转移灶数

转移的数和分布可分单发性、多发性和弥漫性三种,大部分转移是多发的,单个转移灶较少见,弥漫性更少见。过去的研究发现约50%转移是多发的,近期研究发现,由于使用了高分辨率CT、MR等先进检查手段,约70%~80%转移病例被发现为多发的。成转移灶数不一的原因可能与原发肿性质有,但前详细机制不清,单个转移灶常见于结肠癌、乳腺癌肾癌,多发转移灶最常见于肺癌恶性黑色。近年来有人从治疗的角度对单个转移又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单纯性转移(single brain metastasis)和孤立性转移(solitary brain metastasis),前者指已发现明显的单个部转移灶,部以外其他部位未发现转移,后者是一种少见的情况,指部病灶是前身体发现的唯一病灶。弥漫性转移又分膜转移和弥漫浸润两型。

大体表现

可分皮质结膜皮质、粟粒和颅神经四型,前两型适手术治疗。

1.皮质结型:最常见。呈、结状,有时呈楔形,尖端指向脑室,底与平面平,大小不一,但边界多清楚。小者则需借助显微镜才看清,大者直径达数厘米,重达60克以上。质地可坚实或坏死、出、囊变,切面呈灰白色或灰红色。绒毛膜上皮癌则为特有的紫红色,中央常软化或坏死。囊液可似脓液或呈半透明草黄色液体或粘液状,量达70ml,遇空易凝固。肿附近水肿肿胀严重,水肿程度与肿大小不成比例为其特点。

2.膜皮质型:又称假型,肿位于表面,与膜粘连,可是肿皮质和膜易分离,颅骨多不受累,这有于颅转移伴硬膜粘连。肿表面凹凸不平,切面呈猪油状或坏死。少数呈扁平状,位两大脑突面。

3. 粟粒癌病型:常伴膜转移,特见于黑色转移,膜黑染,颇具特征。

4. 颅神经转移型:单独出现很少,多伴膜转移。

镜下表现

转移组织态同原发癌,即最多见为腺癌,其次是绒毛膜上皮癌、鳞状上皮癌,再其次为乳头状癌、黑色、淋巴上皮癌、上腺癌、淋巴细胞肉瘤纤维肉瘤等。可是,有时转移较原发分化更好或更差,因此单纯依靠组织检查来统计原发灶不是十分可靠,而且约有1/3病例肿组织态不能归类。

镜下观察转移的边界不象肉眼所见那样清晰,相反可见细胞呈条索状或团块状侵入周围组织,或沿管周围间隙伸到远。转移四周组织反应明显,管扩张、充,星细胞和小质细胞增生。肿时,管周围可有淋巴细胞集聚。

临床表现

对于每一个转移患者,其临床表现应包括原发癌肿、外转移灶的表现,此处仅阐述转移的临床表现。

起病方式

1.急性起病:占40%~60%。首发症状癫痫(12%~20%)、卒中(10%)、网膜下腔出(1%)、感觉异常(10%)、语言障碍(1%)、动眼神经麻痹(2%)、以及舞蹈样手足徐动尿崩、眩晕等。

2.慢性进性起病:占50%~60%。首发症状头痛(23%~60%),精神障碍(9%~50%)。

疾病病程

1.急性进展:约占46.6%。常卒中样起病,在1~2天迅速昏迷偏瘫,病情进展恶化,病程一般不超过2周,多见于绒毛膜上皮癌、黑色转移伴出、多发性转移、癌栓塞或管急性受压以及转移灶位于重要功能区。

2.中间缓解期:约占21.4%。即急性起病后过一段时间的缓解期,颅占位症状复出并进性加重。其原因可能是癌栓塞起急性起病后由于管运动障碍逐步减轻或出吸收,临床表现逐步得到缓解,以后由于肿体积增大和伴随的水肿使症状再次加重。中间缓解期一般为一周至数周,个可长达4年或8年。少数病人可表现为TIA样发作,历时数周或数月。

3.进性加重:约占32%。或急性或慢性起病,并呈进性加重,历时3~4月。

疾病症状

转移的临床表现类似于其他占位性病变,可归结为⒈颅压升高症状;⒉局灶性症状和体征;⒊精神症状;⒋膜刺激症。临床表现因转移灶出现的时间、病变部位、数等因素而不同。有的病人在发现原发肿的同时即可出现转移症状,但常见的是转移症状迟于原发肿

1. 颅压升高症状头痛为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多数病人的早期症状,常出现于晨间,始为局限性头痛,多位于病变侧(与转移累及硬膜有),以后发展为弥漫性头痛(与水肿和癌肿毒性反应有),此时头痛剧烈并呈持续性,伴恶心呕吐。在病变晚期,病人呈恶液质时,头痛反而减轻。由于转移起的压增高发展迅速,因此头痛和伴随的智力改变、膜刺激征明显,而视神经乳头水肿颅骨的颅高压变化不明显。

2. 常见体征:转移所在的部位和病灶的多少,可出现不同的体征。常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神经麻痹小脑体征、膜刺激征、视神经乳头水肿等。体征与症状的出现并不同步,往往前者晚于后者,定位体征多数在头痛等颅高压症状出现后的数天至数周始出现。对侧肢体无力的发生率仅次于头痛,居第二位。

3. 神经精神症状:见于1/5~2/3病人,特见于膜弥漫转移者,可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可萨可夫综征、痴呆、攻击为等。65%患者会出现智能和认知障碍。

4. 膜刺激征:多见于弥漫性转移的病人,尤其是膜转移和室管膜转移者。有

时因转移灶出并炎症反应也可出现膜刺激征。

5. 癫痫:各种发作式均可出现,见于约40%的病人,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和局灶性癫痫多见。早期出现的局灶性癫痫具有定位意义,如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往往提示病灶位于运动区,局灶性感觉发作提示病变累及感觉区。局灶性癫痫可连续发作,随病情发展,部分病人表现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肢体无力。多发性转移易于发生癫痫发作,但能否据发作的多式推测病灶的多发性,尚有不同意见。

6. 其它:全身虚弱,癌性发热为疾病的晚期表现,见于1/4病人,并很快伴随意识障碍

单发或多发转移

单发转移的表现同一般原发性脑瘤,以颅高压征和局灶征为要表现。多发转移则一般发展迅速,颅高压征显著,病人一般情况差,早期出现恶液质。转移灶所在部位可分下列三型:

1.全部转移灶在幕上:局灶症状可表现⑴某一转移灶的局灶症状很明显地发展(如偏瘫、失语),其他转移灶的症状始终被掩盖;⑵不同转移灶的局灶症状先后相继出现;⑶所有转移灶都位于同一侧大脑半球且相很近,犹如一个单发病灶,起相同症状

2.转移灶分布在幕上和幕下:有大脑小脑症状和体征,伴阻塞性积水。

3.膜弥漫转移:精神症状明显,且有膜刺激征、积水征、四肢反射迟钝,有时有剧烈神经痛和多神经麻痹症状

诊断鉴

随着新的检查手段不断出现,转移的正确诊断率在不断提高,尽管前CT和MR已成为诊断转移要手段,但是详细的询问病史和必要的鉴诊断对作出正确诊断仍不乏重要意义。

诊断依据

转移的临床表现很像原发肿,但如有以下情况应怀疑转移:⒈年龄大于40岁,有嗜烟史;⒉病程中有缓解期;⒊有系统肿史;⒋症状癫痫消瘦或出现发展迅速的肢体无力

单发还是多发性转移的判断,这对治疗法的选择很重要。出现以下情况多提示多发转移:⒈起病快,病程短;⒉全身情况差,有恶液质;⒊临床表现广泛而复杂,不能用单一病灶解释;⒋头痛与颅高压的其他表现不一致;⒌精神症状明显,且出现早。一般讲,多发性转移的诊断并不困难,若系统癌肿患者发现多发病灶,则转移诊断多能成立,而对单发性转移的诊断必须仔细,尚要进必要的鉴诊断和助检查。

另外,在诊断转移的同时还应注意转移灶的分布部位、神经功能状况、外其他部位的转移情况等,这有帮助于选择治疗和判断预后。

辅助检查

1.头部磁共振(MRI)检查:前高分辨率MRI和第3代CT能发现直径≤5mm的肿,由于MRI的3D成像优点可显示CT难以发现的小转移膜转移小脑脑干的转移,MRI已作为首选检查。转移的MRI信号无特异性,多为T1加权成像为低信号,T2加权成像为高信号,由于转移周围水肿明显,因此小转移灶在T1加权成像难以显示,但在T2加权成像则显示清晰。静注射顺磁性造影(Gd-DTPA)后可提高本病发现率。若基底池、侧裂池、皮质沟回和小脑幕上有强化结,常提示膜转移。一般增强用Gd-DTPA量为0.1mmol/Kg,双倍或三倍增强结延迟扫描能发现直径1~2mm的微,从而使转移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液找到癌细胞的膜转移,MRI检查38%可见脊髓神经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前常在无MRI设备或病人MRI检查(体心脏起搏器或其它带磁植入物)时,才考虑做CT检查。转移CT的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楚、、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可有不均匀强化,如肿囊变或出,可出现“环征”,似脓肿,但这种强化环的壁较厚且不规则,有时可见转移时则呈非钙化性均匀高密度影或高密度影中央伴低密度区(囊变),有时可见液平,增强后呈弥漫性密度增高或环状或结状增强。转移灶周围水肿明显。

膜转移时CT平扫表现为池、沟密度增高和积水,也可表现正常,说明该区域受肿浸润而管通透性增高,增强后则表现为池、沟弥漫强化和皮质结性强化 。

全身CT 可发现原发肿和颅外其他转移灶。

3.X线检查:头颅X线检查可有压增高表现,对颅转移有一定诊断价值。由

肺癌是最常见的原发肿,对怀疑转移的患者应常规做胸部X线检查,一般胸透的阳性率仅为25%,胸阳性率为75%,因此胸部X线检查阴性者仍不能排除本病。同样,对有些病人应进肠道、泌尿道骼系统的X线检查。

4.液检查:是膜转移诊断的一种法,对有颅压升高的病人应在静给予脱水小心操作。其应用价值为:⑴找肿细胞,需反复多次检查,以提高阳性率(一般阳性率为80%),曾有6次穿始发现癌细胞的报告;⑵液常规和生化异常,见于多数病人,如白细胞增多,糖降低,蛋白质增高,细菌和真菌培养阴性;⑶迄今虽没有诊断本病的特异性生化指标,可是下列一些指标在膜转移时可增高:β-葡萄糖醛酸酶(β-GR)、β-微球蛋白、癌抗原(CEA)、组织多肽抗原、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碱性磷酸酶(AKP)、酸激酶-BB 等。β-GR和β-微球蛋白在80%的淋巴膜播者中增高;CEA 和GPI在半数膜转移中增高;组织多肽抗原和酸激酶-BB在乳癌膜转移中大多数增高;AKP在肺癌膜转移中增高。⑷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对绒癌转移诊断有价值。

5.CTA 、MRA和DSA:虽然CT和MR在诊断转移上已取代管造影,但是,在某些转移甲状腺癌或腺癌转移,为了解肿供,或者在某些出性转移灶与其它病变鉴时,CTA 、MRA和DSA有时还是重要检查法。

6.立体定向穿刺活检:对以上各种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可立体定向活检术。对怀疑膜转移者,可枕下小切枕大孔,取枕大池蛛网膜检查。

7.核素检查:核素成像在转移部位可见放射核素浓集区,但鉴诊断的意义不大。核素扫描可发现有无颅转移。正电子断层扫描(PET)有助于鉴高度和低度恶性肿,也可区分肿复发与放射坏死或术后反应,以及发现外转移灶或原发灶。

找原发癌肿

由于大多数转移灶是液转移至的,因此是一个产生转移灶的重要器官病灶可原发于部或从外转移至部,其中男性病人以肺癌,女性病人以乳腺癌。研究发现约60%转移病人胸部影像检查可发现病灶,因此仔细胸部体检和必要的影像检查对发现原发癌肿是十分重要的,对女性病人尚需注意对乳腺的检查。

对怀疑是转移的病人可或胸部CT检查(优于MR检查)。对部检查阴性的病人,应积极外的原发灶,可部CT、B超和全身PET等检查,一部分病人可发现原发灶。但仍有一部分病人反复系统地检查,仍不能发现原发灶。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1. 采用综治疗,重视一般治疗:综治疗优于单一种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延长生命。重视一般治疗,为手术和放疗等为的综治疗提供条件。

2. 据病程和病情确定是先治疗转移还是原发肿

3. 转移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案。

4.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原发癌肿的器官及其他器官,观察原发癌肿和转移灶的治疗情况,并监测新转移灶。若出现新转移灶,应据具体情况进一步选择适的治疗案。

常用治疗措施

包括类固醇激素、外科手术、放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肿治疗和化疗等,随着神经外科、放射诊断技术和治疗的进展,转移的疗效和预后均有改善,手术后1年生存率由14%~21%,提高到22%~31%,如果术后加以放疗和/或化疗,1年生存率可达38%~45%。近年来,在以大量为依据的各类治疗指南中,强调应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理想的治疗措施(图-1),前,手术结术后放疗的观点已被众多人接受,联治疗已展示了可喜的治疗前景。但应看到这些治疗只不过是一种姑息疗法,仅约8%~10%找不到原发肿者可获得治。

1. 类固醇激素(Corticosteriods)

要作用为减轻肿起的白质水肿,减少管通透性,抑制或减轻手术、放疗和化疗后的水肿,少数病灶可缩小。对晚期病人或其他姑息疗法无效时,类固醇激素不仅可使病人对这些疗法(如放疗)变得敏感,而且可使头痛减轻,从而延长病人的生命和减轻其痛苦。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疗法用,一般提倡早期使用,即一旦发现转移就应始给药。常用地塞米松,也可用其他类固醇激素地塞米松10mg,以后改为4mg每6h~8h一次,有些病人可能需要更大量。首后6h~24h显效,3d~7d达最大作用,病人症状常得到改善,生命得以延长,一般讲单用激素治疗的病人,其平均生存期为2月。若治疗后病情稳定,则考虑停药,停药宜在数周缓慢进,对不能耐受者,应继续给予最低的有效量。

2. 外科手术(Surgery)

(1) 手术适应:对原发肿和(或)颅外其他部位转移已得到控制或预测能生存较长时间,具有以下条件的转移患者,可考虑手术:①单发转移位于可手术部位,约占转移的20%~25%;②位于可手术部位的多发转移,尤其当它们对放疗或化疗不敏感(如黑色肾癌),或病灶太大不适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直径>3.5cm);③对放疗敏感的多发转移中,有危及生命的较大肿,可先切除较大肿,再作放疗;④与颅其他病变(如脓肿肿等)鉴诊断困难;⑤伴有危及生命的;⑥有恶痛症状需放置Ommaya储液囊,作鞘脑室注射化疗药物或鸦片;⑦伴积水需作分流手术。

(2) 手术疗效:由于多数转移位置表浅,供不丰富,容易切除,特是在使用显微外科技术、激光、超声震荡吸系统(CUSA)、立体定向和神经导航设备的情况下,全切肿并不困难,并且一般不会增加术后神经功能障碍,从而为术后进其它治疗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转移的标准手术死亡率是指术后1个月的死亡率,已从60年代的25%~48%下降到 11%~21%(Black,1979年)和5%~10%(Galicich,1985年、1996 年)。手术死亡率一般与手术本身系不大,而与术前病人全身状况和神经功能障碍有。许多回顾性研究明单纯外科手术后的生存率高于单纯放疗,若术后结放疗,则生存率明显提高,Patchell等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法观察48例转移的治疗情况,发现手术+放疗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分为40周和15周。也有研究发现,即使是多发转移,手术全切亦可取得与单发转移相似的治疗效果(平均生存时间为14月),而部分切除的多发转移平均生存时间则为6月。由于转移是系统肿发展的晚期,获得长期生存者仍较少。术后复发常见于病灶部分切除者,可发生于手术部位,也可因操作因素使其种植于远隔部位,但有时即使病灶全切(手术野边界活检阴性,术后神经影像检查未见残留)也可复发。

3. 常规放射治疗(Radiotherapy)

转移的放疗还存在许多争议,如全放疗还是局部放疗,病灶全切后是否需要放疗以及放射量等。一部分回顾性研究实,手术+术后放疗并不能减少复发和延长生存时间,另一部分研究则得出相反的结论。前多数者认为,虽然外科手术在转移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大部分转移是多发的,手术切除每一个转移灶甚至尚未发现的病灶无疑是不可能的,术后仍要放疗。因此放疗适应于多数病人,是仅次于外科治疗的另一种常用手段。适应有:⑴转移术后;⑵对放疗敏感的肿,如小细胞肺癌淋巴乳腺癌;⑶对放疗较不敏感的肿,如非小细胞肺癌上腺肿恶性黑色

最常使用的是全放疗。由于部CT和MRI检查与尸检结果相似,即CT及MRI不能发现的转移还是少见的,加上全放疗可痴呆等并发症,因此也有人张局部放疗。近年来,更多单位使用调强适放疗设备,在全放疗30-40Gy后,局部加量10-20Gy。

放疗使用的量计划各家不一。由于放疗可起早期(发生于放疗始后的数天,如头痛恶心呕吐、发烧等)和晚期(如痴呆共济失调等)放射反应,已不张使用大量的放疗案,一般分次放疗,总量不大于50GY,每天小于2GY,于1月完成。单次大量的案已逐步被否认。

近年来,研究发现周细胞对放疗敏感,肿区细胞因处于缺氧状态而对射线不敏感,使用放疗增效可增加缺氧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放射治疗时,可选用莫特沙芬(motexafin),对乳腺癌转移患者全放射治疗过程中加用放射治疗增敏药物efaproxiral。

许多临床资料实,单纯放疗本身可延长转移病人的平均生存时间4-6月,对个病人可延长生存时间12-24月,若结激素等治疗效果更好。近期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单一病灶手术切除后或放射外科治疗后结放疗显著提高生存率。对少于4个转移灶的患者,放射外科治疗后结放疗可显著提高颅病灶的控制率。良好的放疗效果常与下列因素有:⑴ 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70%;⑵未发现原发肿或其已得到控制;⑶病人年龄<60岁;⑷仅有部转移。

4.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tic Radiosurgery)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手段,包括伽玛刀、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X刀和射波刀或赛博刀)、粒子束刀(质子刀和重粒子治疗),其中以伽玛刀应用较多。伽玛刀治疗转移与普通放疗的原理不同,前者是通过一次性大量射线达到病变组织并损毁之,后者则要依靠组织对射线的敏感程度,通过射线达到抑制肿生长的。伽玛刀在治疗转移上有较广的适应,近年来应用放射外科治疗转移有增加趋势,对小的单发转移,甚至有取代外科手术的可能。但是,对体积较大的转移(直径>3.5cm),伴有明显占位征或出者,外科手术仍应首选。资料实,伽玛刀治疗转移的局部控制率为80%~90%,平均生存时间为8月~11月,对单个转移,其治疗效果与手术+全放疗相似。Adler治疗33例,共52个转移灶,其中27例曾常规放疗,随访5. 5月,发现局部控制率为81%,KPS评分:改善为21%、无变化49%、减退30%。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在1993年10月到1995年12月间,应用伽玛刀治疗206例转移病人(501个病灶),年龄28岁~78岁(平均57岁),男女之比为2.7:1,单病灶占48%,3个病灶以上者占33%。平均量中为41±8Gy(11Gy~70Gy),周边为22±4Gy(10Gy~53Gy)。伽玛刀治疗前或后,20%病人接受全常规放疗,51%接受化疗,33%接受原发肿外科治疗。并随访24月~39月,结果显示:肿的局部控制率为93%,原位复发率为1%,平均生存时间为8.5月。虽然手术+术后放疗在治疗单个转移的效果已被肯定,但伽玛刀治疗因其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逐步被病人所接受。伽玛刀术后可能出现的要并发症是水肿的加重(与容积效应和治疗量有),脱水激素等治疗往往可以控制。同手术一样,伽玛刀并不能预防颅出现新的转移灶,为此,有人张于伽玛刀术后以20GY~30GY的全放疗。射波刀(Cyber Knife)是一种新型放射外科手段,因其可以采用分次治疗的法,常用来治疗某些较大肿,且肿量差异较小,对某些重要部位如脑干可提高照射肿量,且术后不良反应轻(图-2)。

5. 化疗(Chemotherapy)和分子靶向治疗(Targeted Molecular Therapy)

过去认为化疗对转移无效的概念,近来被新的研究成果所动摇。现在认为下列转移适于化疗,特是与手术或放疗联应用时:生殖细胞、小细胞肺癌、某些乳腺癌黑色淋巴等。

前尚无特异的药物。一般讲,所选择的敏感药物,应具有同时兼顾和系统肿,又具有易于通过屏障的特点。如:新型喜树碱类药物(gimatecan)、抗叶酸药物(培美塞, premetrexed)和微管稳定药(帕土匹龙, patupilone)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患者。对乳腺癌转移有效的药物有环磷酰胺(CTX)、氟尿嘧啶(FU)、甲氨蝶呤(MTX)、长春新碱(vincristine)、顺铂(DDP)和依托泊苷(etoposide)。新型烷化替莫唑胺(TMZ)与福莫司汀联用或联放射治疗,被认为是治疗黑色转移的最有效案。

膜转移者,可鞘给药,特是后者。可于头皮下埋入Ommaya储液囊再皮穿刺此囊,可把药物注入侧脑室,此法具有下列优点:⑴操作便;⑵药物容易且可靠地分布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⑶药物浓度高。常用药物有:氨甲喋啶每次7mg/m2,加注射用水2ml,首周2次,以后视病人反应和液情况每6周一次,或用阿糖胞苷每次35 mg/m2,加生理盐水2ml ,法同上。全身可配服甲酰四氢叶酸,每次9mg,每日2次,共4天。

随着对恶性肿转移和复发机制的深入研究,分子靶向药物在治疗转移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一批作用于不同分子水平的药物被不断研发并用于临床,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gefitinib和erlotinib);生长因子(VEGF)抑制贝伐单抗(bevacizumab)、生长因子融蛋白、索拉非尼(sorafenib)和舒尼替尼(sunitinib,小分子多靶点氨酸激酶抑制),以及enzastaurin (蛋白激酶C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 HER-2氨酸激酶双重抑制拉帕替尼(lapatinib)等靶向制。分子靶向药物需与典药物联使用。虽然疗效仍有争议,但已初显可喜的治疗前景。

6. 组织间近离治疗(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

作为一种助治疗,常在病灶无法切除或已接受最大量的放疗后可考虑使用。通过立体定向的法或术中直接将放射性物质、化药物等植入转移灶,使肿部得到较高的治疗浓度,而周的正常组织很少受到影响,从而达到治疗的。Prados等报道一组病例,在系统肿控制后给予组织间照射,平均生存时间为80周。对治疗后出现的放射性坏死,可结灌注MR或PET与复发进

复发性转移的治疗

出现复发性转移往往是病情恶化的标志,治疗棘手,一般预后较差。尽管如此,许多者仍张积极治疗,并认为凡始用过的治疗手段,本次均可再用,只是需要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作相应地、理地选择和调整。

常选择普通放疗,有时可能是仅有的一种手段,由于多数病人已接受过放疗,本次量宜减小,一般为15Gy~25Gy,但这种量是否有效尚有争议。

对系统肿已得到控制的单个的复发性转移仍可选择手术治疗, Sundaresan报道21例手术治疗验,发现约2/3的病人症状改善,再次术后的平均生存率为9月。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也常用于复发性转移的治疗,多数病灶得以控制。

疾病预后

有资料显示不治者平均生存期为4周,病人多死于颅高压起的脑疝脑干受压。影响转移病人生存的因素较多,要有:⒈全身状况;⒉有否颅外其它部位转移;⒊转移的潜伏期,潜伏期长者多有一定的抗病能力,预后较好;⒋病灶全切较部分切除或活检者好;⒌联治疗较单纯一种治疗好;⒍原发肿的治疗情况;⒎肿病理性质,非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卵巢癌、肾癌黑色转移的生存期较肺癌转移者长,肺癌中又以未分化癌和腺癌较鳞癌差;8.原发肿的不同分子生物亚型,如HER-2阳性乳腺癌和EGFR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