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颗粒细胞瘤

颗粒细胞好发于成人,男女比例为1:3,最常见于部,其次好发于四肢,皮损为淡红至黄色硬质结,0.5cm~3.0 cm大小,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有阵发性钝痛,为良性肿,可恶变。其特点为细胞聚集成团,胞质中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一般认为颗粒细胞是来源于垂体细胞、漏斗部的变异神经质细胞和垂体后细胞。这个部位的颗粒细胞肠道和皮肤的颗粒细胞是一样的。 恶性颗粒细胞较罕见,常发生于皮......
目录

概述

一般认为颗粒细胞是来源于垂体细胞、漏斗部的变异神经质细胞和垂体后细胞。这个部位的颗粒细胞肠道和皮肤的颗粒细胞是一样的。

恶性颗粒细胞较罕见,常发生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少数也见于膀胱部。通常发生于成人,男与女之比为1∶3。有两种类型,一类表现为临床恶性、组织良性;另一类表现为临床和组织均为恶性。常发生溃疡。前较公认的恶性标准是:  

1.病理态良性,但临床复发或有转移;  

2.体积大于4-5cm,核分裂2/10HPF,有梭细胞,核大并核仁明显,有坏死,生长迅速或复发,此六种现象不必全部具备。

发病率

尸体解剖研究,成年人尸检病例颗粒细胞高达17%。在一个大的医疗机构统计结果有症状的病例是罕见的。这个部位的颗粒细胞不足0.5%。颗粒细胞有一个宽的年龄分布范围。大多数有症状的肿在40岁和50岁年龄段做出诊断。女性与男性的比率是2:1。

病理分型

可分为两型: 一型原发肿和转移性灶细胞有明显异型,可见自典型颗粒细胞性颗粒细胞向无颗粒多性梭细胞演变过程中的细胞,核有丝分裂象多见。 二型尽管临床生物为为恶性,但细胞仅略大,染色较深,轻度异型,偶见核有丝分裂象。

症状

通常发生于成人,男与女之比为1∶3。90%的病例,肿呈单发性。1/3患者肿发生于部,1/3患者发生于皮肤,另外1/3患者发生器官肠道、上呼吸道和。肿通常为界限清楚的单发性坚实性结,大小自5~30mm,据肿的深浅色呈浅褐红或肉色。表面通常光滑发亮,肿边界不清,有时可溃疡。通常无自觉症状。约1%~2%的颗粒细胞呈恶性,通常为迅速增长的结,平均大小9cm,常发生溃疡。可发生广泛性邻近组织受累和淋巴结转移。

临床表现

大多数肿是小的无症状肿块,常在尸检中偶然发现。

神经垂体有症状的颗粒细胞是罕见的,仅有60例报道。临床症状都是与肿大小,相邻组织受压的体征有,包括视力障碍头痛、垂体功能低下和由于垂体柄效应出现轻微高泌乳激素血症

影像

颗粒细胞是境界清楚的鞍和鞍上的病变,在CT影像是均匀同密度,在给对比后;强度明显增加。已报道可见肿钙化MRI检测对小病变更加敏感。在T1和T2加权顺序中肿与炎症是相同密度;而缺乏神经垂体的正常高密度。生长抑素单光子发射CT影像(SPECT)已报道了一例伴肿摄取提示生长抑素受体的存在。

组织病理

颗粒细胞是由大的、多角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弥漫排列或成小状。胞浆嗜酸并显示清楚的细和粗颗粒状。核染色质细,核仁均质性,核多位于细胞的周边。胞浆颗粒呈PAS染色阳性淀粉酶抵抗。见不到核分裂象。偶尔可以见到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免疫组织

颗粒细胞呈CD68(巨噬细胞溶菌酶标记物)的免疫阳性反应。此外,这类肿的大多数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阳性反应。与周围神经系统来源的颗粒细胞不同的是蝶鞍颗粒细胞对S-100蛋白大多数呈免疫阴性反应。与罕见的所见到的一样偶尔呈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阳性反应。

电镜表现

电子显微镜显示特征的胞浆丰富的膜被高致密物质,与溶菌酶一致。中间丝稀少,缺乏神经分泌颗粒。

组织发生

颗粒细胞组织发生尚不完全了解。这类肿一般认为起源于垂体细胞,即神经垂体改变的星质细胞。据它们的超微结构特征,正常垂体细胞被分为五种类型。这些作者已经证实,所谓神经垂体的颗粒性垂体细胞含有大量电子致密的颗粒,与颗粒细胞中见到的相同。尽管只有少数报道肿细胞可呈弱的和局灶性 GFAP免疫阳性反应,神经垂体大多数颗粒细胞却缺乏质细胞标记的免疫反应,因此这些肿的星质细胞性质很值得怀疑。

检查鉴别

一、检查

组织病理组织象有特点,为真皮和皮下组织界限不清的肿块,细胞较大,呈多角成巢和索。细胞具有丰富细颗粒状,淡嗜酚性胞浆,胞核小而,位于细胞中央。核分裂象罕见或无。其上表皮常呈明显上皮性增生。胞浆颗粒PAS染色阳性,耐淀粉酶。电镜下胞浆颗粒被膜为溶酶体和自噬体。

免疫组化:细胞对S-100蛋白,CD57(leu-7),周围神经磷脂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波状纤维蛋白呈阳性反应。

二、鉴

鳞状细胞癌,癌细胞虽偶见颗粒,但电镜下有桥粒,颗粒对PAS染色呈阴性反应。

②颗粒细胞基底细胞癌,颗粒对PAS染色虽亦呈阳性,但颗粒细胞的胞核偏向一侧,细胞团周边基底样细胞排列成栅栏状。

并发症

疾病治疗

应完全切除,放射治疗无效。皮损注射皮质类固醇制可以暂时好转。

预后预防

本病恶变者罕见,一般认为颗粒细胞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然而已有报道一些肿伴侵袭性为。伴有视交叉侵犯的一例特殊病例已实在肿区域中有不同程度的Ki-67标记指数(1%一15%)和P53免疫阳性反应。在一组42例有症状颗粒细胞的复习报道中,保守治疗的结果是不好的,死于2~26个月。在同一文献中,扩大手术或手术与放疗联治疗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增加。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眶假瘤

下一篇 小儿七星茶颗粒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