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结节性硬化症

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又称Bourneville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皮肤综征,也有发病例,多由组织器官发育异常,可出现 、皮肤、周围神经等多器官受累,临床特征是面部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发病率约为1/6000活婴,男女之比为2:1。 2018年5月11日,《于公布第一批罕见病录的通知》公布,硬化症......
目录

发病机制

该病为遗传病,据基因定位可分为四型:TSC1、TSC2、TSC3、TSC4。TSC1和TSC2突变分起错构蛋白(hamartin)和结蛋白(tuberin)功能异常,影响其细胞分化功能,从而导致外层、中层和层细胞生长分化的异常。

遗传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性病例约占三分之一,即由父母一遗传而来突变的TSC1或 TSC2基因;发病例约占三分之二,即出生时患者携带新突变的TSC1或TSC2基因,并无家族成员患病。家族性患者TSC1突变较为多见,而发性患者TSC2突变较常见。

疾病病理

要累及源于外组织器官,如神经系统、皮肤和眼,是多系统、多器官受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肿是该病致死率及致残率最要的原因,病理改变为神经质 增生性硬化,90%患者出现室管膜下质结,70%有皮质或皮质下结。6-14%患者可出现室管膜下巨细胞细胞(SEGA),这种肿可增 大并阻塞液通路致积水和压增高,从而致死或致残,若结突入脑室,可成影像上特有的“烛泪”征。皮脂腺瘤由皮肤神经末梢、增生的结缔组织管组成。网膜上可见神经细胞。此外,还可有硬化和囊性变、柱裂和多(指)畸及其他脏肿

临床表现

据受累部位不同,可有不同表现。典型表现为面部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多于儿童期发病,男多于女。

1.皮肤损害

特征是三角区皮脂腺瘤,对称蝶分布,呈淡红色或红褐色,为针尖至蚕豆大小的坚硬蜡样丘疹之稍褪色。90%在4岁前出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很少累 及上。85%患者出生后就有3个以上1mm长树叶形、卵或不规则色素失斑,在紫外灯下观察尤为明显,见于四肢及躯干。20%可在10岁以后出现 骶区的鲨鱼皮斑,略高出正常皮肤,局部皮肤增厚粗糙,呈灰褐色或微棕色斑块。13%患者可表现甲床下纤维,又称Koenen肿,自指()甲沟处长 出,甲常见,多见于青春期,可为本病唯一皮损。其中3个以上的色素失斑和甲床下纤维是本病最特征的皮损。其他如咖啡牛奶斑、皮肤纤维等均可见。

2.神经系统损害

癫痫:为本病的神经症状,发病率约占70-90%,早自婴幼儿期始,发作式多样,可自婴儿痉挛症始,至部分性局灶性或复杂性发作、全面性大发 作。频繁而持续的癫痫发作后可继发违拗、固执等癫痫性人格障碍。若伴有皮肤色素失可诊断为硬化症,以后转化为全面性、简单部分性和复杂部分性发 作,频繁发作者多有性格改变。②智能减退:多进性加重,伴有情绪不稳、为幼稚、易冲动和思维紊乱精神症状智能减退者几乎都有癫痫发作,早发癫痫者 易出现智能减退癫痫发作伴高峰律异常电图者常有严重的智能障碍,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孤独症。③少数可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锥体外系体征或单瘫、偏 瘫、截瘫反射亢进等,如室管膜下结阻塞环通路或局部巨大结、并发肿等可压增高表现。

3. 眼部症状:50%患者有网膜,称为晶体。眼底检查在眼球后极视乳头或附近可见多个虫卵样或桑椹样钙化,或在网膜周边有黄白色环状损害。此外尚可出现小眼球、突眼、青光眼、晶体混浊、内障玻璃体出、色素性网膜炎、网膜和原发性神经萎缩。

4. 脏病变:管平滑脂肪(AML)和囊肿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血尿蛋白尿压或部肿块等,在TSC死亡者中因脏疾病而夭折者约占27.5%,是该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5. 心脏病变:47-67%患者可出现心脏横纹,该肿一般在新生儿期最大,随年龄增大而缩小至消失,可力衰竭,是本病婴儿期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产前超声最早能在妊娠22周时发现肿,提示患TSC的可能为50%。

6. 部病变:淋巴管病(LAM)累及部常见于育龄女性患者,是结缔组织、平滑管过度生长成网状结与多发性小囊性变,可出现气短咳嗽病、自发性气胸的表现。

7. 骼病变:硬化,颅硬化症最为常见,亦好发于指、趾骨,为小梁增生所致;囊性变,全身骼均可受累,X线可发现;柱裂和多(指)畸

8. 其他脏器:包括消化道、甲状腺、甲状旁腺、子宫膀胱上腺、乳腺、胸腺等均可能有受累,前认为TSC除松果体外可累及所有组织器官

辅助检查

头颅平

钙化和因巨回而导致的巨回压迹。

头颅CT或MRI

平扫可见室管膜下脑室边缘及大脑皮层表面多个结状稍低或等密度病灶,部分结可显示高密度钙化,为双侧多发性,增强呈普遍增强,结更清晰,可发现平扫不能显示的结皮层小脑的结有确诊意义。

电图

可见高幅失律和各种癫痫波。

正常。

部超声

可见管平滑脂肪囊肿多囊

超声动图

新生儿及婴幼儿易发现心脏横纹,肿在最初三年变小过程显著,成年逐步消失,故大龄儿童及成人检测阳性率低。

电图

可发现律失常,常见预激综征。

胸部X线

可发现部错构气胸等该病。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2004年版)

确诊的TSC:2个要指征或一个要指征加上两个次要指征;

拟诊的TSC:1个要指征加上1个次要指征;

可能的TSC:1个要指征或2个及以上次要指征。

要指征

(1)面部纤维或前斑块;

(2)非外伤性指()甲或甲周纤维

(3)色素减退斑(≧3);

(4)鲨革样皮疹(结缔组织);

(5)多发性网膜错构

(6)皮质结

(7)室管膜下结

(8)室管膜下巨细胞细胞

(9)单个或多发的心脏横纹

(10)淋巴管病;

(11)平滑

次要指征

(1)多发性、随机分布的釉质凹陷;

(2)错构直肠息肉组织实);

(3)囊肿(放射实);

(4)白质放射状移束(放射实);

(5)牙龈纤维

(6)非性错构组织实);

(7)网膜色素缺失斑;

(8)Confetti皮损 ;

(9)多发性囊肿组织实)。

备注:

(1)若皮质发育异常与白质移束同时存在,只能算一个指征;

(2)若淋巴管病与平滑共存,则需有其他TSC指征才能确诊;

(3) 白质移束与局灶皮质发育异常常见于TSC患者,但因其常单独出现且不具特异性,故只做为次要指征。

鉴别诊断

据其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特点,需与其他累及皮肤、神经系统和眼的疾病鉴,如神经纤维病和病。在0.8%的新生儿中可发现色素减退斑,大多数 并无医意义,其他一些疾病如白癫、色素缺失部分白斑病及Vogt-Koyanagi-Harade综征也可有色素减退斑,需与TSC鉴。有癫痫 表现的患者需与原发或继发性癫痫。影像上需与囊虫病

基因检测

前认为仅有TSC1和TSC2两个基因与结硬化发病相。TSC1基因定位于9q34.13,与扭转痉挛基因(DYT1)及ABO型基因紧密相邻, 有23个外显子;TSC2基因定位于16p13.3,与PKD1(多囊)基因紧密相邻,有41个外显子。遗传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极高,接近 100%。

表1. 硬化症的分子遗传检测

基因 确诊先者基因突变率 检测法 基因突变检出率

家族性患者 发性患者

TSC1 ~31% 序列分析 ~30% ~15%

缺失或重复段分析 0 ~1%

TSC2 ~69% 序列分析 50% ~60%-70%

缺失或重复段分析 ~1% ~6%

产前诊断

高 危妊娠:若已实有TSC基因突变,则其后代的患病危险性为50%。可取妊娠10-12周的绒毛膜细胞或15-18周时的羊水进产前基因诊断,检测前需 先确定先者的致病突变位点。若尚无法找到基因突变位点,可采用高分辨率的超声检查肿存在情况,但其敏感尚无法肯定。

低危妊娠:若在妊娠之前未能查出基因突变位点,可用超声检查胎儿心脏情况是否存在心脏横纹的存在。但无法进产前基因诊断。如无阳性家族史而心脏超声提示横纹则患病可能为50%。

植入前基因诊断:如先者致病突变位点已确定,可考虑此检测。

遗传咨询

若 先者无明确家族史,建议其父母进皮肤、网膜影像B超检查。先者兄弟姐妹的患病危险性取决于其父母是否为患者。若是患者,则其患病的危险 率为50%;若父母无肯定发现,则先者的兄弟姐妹的患病危险性为1-2%,这是由于存在生殖细胞嵌体现象。先者的子女的患病危险性为50%。其他家 族成员患病的可能性取决先者父母是否为患者,父母中患病其家成员亦有患病危险性。

疾病治疗

由 于TSC1和TSC2蛋白参与调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激酶活性,因此考虑应用雷帕霉素治疗TSC。雷帕霉素属于大环酯类抗生素,因抑制mTOR活性、参与调细胞生长用于抗 真菌治疗,在器官移植术后也作为免疫调药物应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显示雷帕霉素可能缩小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型细胞管平滑脂肪淋巴管病 的肿体积,可能可用于治疗TSC,这一研究成果也被新英格兰杂志评为转化医领域的典范。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型细胞:2010年11月,过一系列临床研究对疗效的实,美国FDA批准应用mTOR抑制依维莫司治疗室管膜下巨细胞细胞,药物可减少肿体积及癫痫发生频率,使很多病人避免手术治疗。

癫痫治疗:早期控制癫痫发作有助于预防继发的癫痫脑病和认知为损害,婴儿痉挛症的治疗推荐个体化用药案,研究显示氨己烯酸对73%的TSC婴儿痉挛症患者有效,TSC相癫痫可能对多种癫痫药效果不佳,部分小样本研究显示外科手术治疗可达到满意效果。

管平滑脂肪:肿直径大于3.5-4.0cm时易发生出而出现疼痛,此时有干预指征,可动脉栓塞或部分切除术。部分研究也实mTOR抑制管平滑脂肪有效,但FDA尚未批准此适应症。

淋巴管病:该病多见于育龄妇女提示激素可能参与刺激部平滑细胞生长。孕酮激素治疗和/或卵巢切除术可减少激素产生,但治疗效果个体差异较大。也有研究显示mTOR抑制淋巴管病有效,同样FDA也尚未批准此适应症。

其他对症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环受阻可手术治疗,面部皮脂腺瘤可整容治疗。

疾病预后

前尚缺乏有效手段治愈疾病,也无法准确预测疾病的病程和严重程度,但过严密的监测和适当的治疗,患者寿命可不受影响。

病症级别

2018年5月11日,《于公布第一批罕见病录的通知》公布,硬化列其中。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畸胎瘤

下一篇 脑栓通胶囊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