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粗榧
形态特征
乔木,通常高10-20米,胸径30-50厘米、稀达110厘米;树皮通常浅褐色或褐色,稀黄褐色或红紫色,裂成片状脱落。
叶条形,排成两列,通常质地较薄,向上微弯或直,长2-4厘米,宽2.5-3.5毫米,基部圆截形,稀圆形,先端微急尖、急尖或近渐尖,干后边缘向下反曲,上面中脉隆起,下面有2条白色气孔带。
雄球花的总梗长约4毫米。种子通常微扁,倒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圆形,长2.2-2.8厘米,顶端有凸起的小尖头,成熟前假种皮绿色,熟后常呈红色。
近种区别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繁殖方法
播种育苗:海南粗榧种子在10-11月成熟时即应及时采集。采后堆沤数天,待肉质假种皮腐烂后剥去,晾干。种子有200-300天的后熟期,不宜随采随播。可用沙搓去假种皮,用清水洗净后湿沙层积贮藏。
播种时间以2-3月为宜。播种前将种子放在加压钳中,由种子背腹线方向徐徐加压至硬种皮裂口为止,将裂口种子用湿沙在低温条件下贮存90天,然后即可取出播于掺沙的腐殖土苗床上,覆土1-2厘米,保持土壤湿润,温度最好保持在20℃-30℃之间。种子一般40-60天萌发。
容器育苗:选用10×16厘米或14×20厘米的塑料容器袋,将地表腐殖质、营养土、椰糠按1:1:1混合配成基质,装入育苗袋,点入种子。
扦插繁殖:可选择2年生以内的枝条,修整为15厘米长的插条。培养基质用清水冲洗过的细河沙,厚30-40厘米,一半在地表下,一半在地表上。苗床宽约1.2米,上面搭荫棚。扦插前用1000毫克/千克ABT生根粉速蘸处理,或100-150毫克/千克吲哚乙酸处理12小时。扦插后120天即可生根。
栽培技术
幼苗出土后及时遮阳。每月追施稀薄氮肥水3。5次,阴雨天揭开遮阳棚,保持床面通风。1年生苗苗高30厘米以上可出圃。出圃前一个月炼苗,出圃前一天淋透水。
栽培海南粗榧的最适区是海拔800米左右的沟谷两旁疏林下土层深厚的酸性红壤。造林前清理林地,穴垦整地,挖穴规格60×60×40厘米,每穴施复混肥200-300克。初植密度3×3米。种植季节选在2-3月。
造林后头5年,每年铲草、扩穴、施肥1-2次,每株每年施复混肥200-300克。抚育以铲除杂草、扩穴松土为主,适当保留部分杂灌木作为侧方遮阴。新造林必须加强管护,免除牛羊啃食树叶或人为破坏。
海南粗榧叶片及枝条的采收,通常是在花将开放或者开花时节的5-6月进行。此时的植株枝叶茂盛,而且营养生长较完全。树皮的采割一般选在清明到夏至期间的晴天进行,此时树皮内养分较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皮部和木质部容易剥离。为了尽可能减少对植株产生伤害,可采用采割采皮法:在树干基茎部20厘米处和树干120厘米处按树的大小分别对应横割10厘米的刀口,然后自上而下对齐割2条切口,剥下树皮。数年后树皮能愈合,并可继续剥用。
主要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