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海南粗榧

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Li )是三尖杉科、三尖杉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裂成落。叶片,排成两列,先端微急尖急尖或近渐尖,上面中脉隆起,下面有气孔带。种子通常微扁,成熟前种皮绿色,熟后常呈红色。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岛及信宜、广西容县、云南东南部及西部、西藏东南部。生于林中。该种木材坚实,纹理细密,可供建筑、家具、器具及农具等用材。、......
目录

形态特征

乔木,通常高10-20米,胸径30-50厘米、稀达110厘米;树皮通常浅褐色褐色,稀黄褐色或红紫色,裂成落。

,排成两列,通常质地较薄,向上微弯或直,长2-4厘米,宽2.5-3.5毫米,基部截形,稀,先端微急尖急尖或近渐尖,干后边缘向下反,上面中脉隆起,下面有2条白色气孔带。

球花的总梗长约4毫米。种子通常微扁,倒卵状或倒卵,长2.2-2.8厘米,端有凸起的小尖头,成熟前种皮绿色,熟后常呈红色

近种区别

该种近粗榧,区在于海南粗榧之的质地通常较薄,边缘微向下反,基部多呈截形,先端通常微急尖急尖种子通常微扁,倒卵状或倒卵;能长成胸径达1米以上的大乔木植物碱的成分亦与粗榧不同。

生长环境

海南粗榧为典型的耐阴湿、喜土壤肥力高的树种,通常生于海拔700-1200米的山地雨林或季雨林区。不耐干旱瘠薄,生于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广东(信宜)、海南(五指山、尖峰岭、黎母岭)及信宜、广西容县、云南东南部(富宁、广南、麻坡)及西部(龙陵)、西藏东南部()。模式标本采自海南岛五指山。

繁殖方法

播种育苗:海南粗榧种子在10-11月成熟时即应及时采集。采后堆沤数天,待肉质种皮腐烂后剥去,晾干。种子有200-300天的后熟期,不宜随采随播。可用沙搓去种皮,用清水洗净后湿沙层积贮藏。

播种时间以2-3月为宜。播种前将种子放在加压钳中,由种子线向徐徐加压至硬种皮为止,将裂种子湿沙在低温条件下贮存90天,然后即可取出播于掺沙的腐殖土苗床上,覆土1-2厘米,保持土壤湿润,温度最好保持在20℃-30℃之间。种子一般40-60天萌发

容器育苗:选用10×16厘米或14×20厘米的塑料容器袋,将地表腐殖质、养土、椰糠1:1:1混配成基质,装入育苗袋,点入种子

扦插繁殖可选择2年生以条,修整为15厘米长的插条。培养基质用清水冲洗过的细河沙,厚30-40厘米,一半在地表下,一半在地表上。苗床宽约1.2米,上面搭荫棚。扦插前用1000毫克/千克ABT生粉速蘸处理,或100-150毫克/千克吲哚乙酸处理12小时。扦插后120天即可生

栽培技术

幼苗出土后及时遮阳。每月追施稀薄氮肥水3。5次,阴雨天揭遮阳棚,保持床面通。1年生苗苗高30厘米以上可出圃。出圃前一个月炼苗,出圃前一天淋透水。

栽培海南粗榧的最适区是海拔800米左右的沟谷两旁疏林下土层深厚的酸性红壤。造林前清理林地,垦整地,挖规格60×60×40厘米,每施复混肥200-300克。初植密度3×3米。种植季选在2-3月。

造林后头5年,每年铲草、扩、施肥1-2次,每株每年施复混肥200-300克。抚育以铲除杂草、扩松土为,适当保留部分杂灌木作为侧遮阴。新造林必须加强管护,免除牛羊啃食树或人为破坏。

海南粗榧叶片条的采收,通常是在放或者的5-6月进。此时的植株茂盛,而且生长较完全。树皮的采割一般选在清明到夏至期间的晴天进,此时树皮养分较多,成层细胞分裂迅速,皮部木质部容易剥离。为了尽可能减少对植株产生伤害,可采用采割采皮法:在树干基部20厘米处和树干120厘米处树的大小分对应横割10厘米的刀,然后自上而下对齐割2条切,剥下树皮。数年后树皮能愈,并可继续剥用。

海南粗榧天然生长较慢。萌力强,伐上常有萌条。

主要价值

药用

性性:苦;涩;性温;

功能治:抗癌。恶性淋巴病等;

用法用量:一般提取其生物碱制成注射使用,具体参见现代临床研究项。

注意:该品毒性反应要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还有少数病人可发生心脏毒性反应。

木材坚实,纹理细密,可供建筑、家具、器具及农具等用材。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