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血管外皮细胞瘤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详。
(二)发病机制
1.肉眼观察: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有或无明显界线,大小不一,直径由1~25cm不等,质地软或硬或有韧性,切面鱼肉状,灰红色,有出血及坏死灶。
2.镜下所见:主要由丰富的血管腔隙外绕以增生的细胞带结构组成,血管壁薄,内衬一层扁平内皮细胞,管腔口径细如毛细血管,粗大到裂隙状血窦,瘤细胞菱形或椭圆形,胞质着色淡,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染色质细致,无核仁或仅有一个小核仁,核分裂较多,有的区域瘤细胞排列密集,呈束状或漩涡状,嗜银染色可见血管的网状纤维膜将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分割开,网状纤维穿插于肿瘤细胞之间,电镜下多数瘤细胞与外皮细胞相似,部分瘤细胞为外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之间的过渡形态。
临床表现
可见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少年,性别无明显差异,已报道发生的部位有骨盆,股骨,锁骨,肋骨,椎骨,肱骨,胸骨和颌骨,以骨盆和股骨最多,已报道的病灶为单发。
症状与体征: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肿胀,疼痛和压痛,多数病例以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逐渐加重,活动受限,少数疼痛明显,以夜间为甚,肿胀处皮温增高,静脉怒张,病理性骨折后疼痛加剧,功能丧失,发生于脊椎者,可有脊髓压迫症状,甚至截瘫。
若青少年病人,在干骺端或骨干有疼痛,肿胀或肿块,逐渐加重,活动受限,少数疼痛明显,夜间为甚,局部皮温增高,静脉怒张,压痛,影像学显示患骨虫蚀状或斑点状或泡沫状溶骨性破坏,有残余骨嵴,边界不清,临床上除外溶骨性骨肉瘤,恶性淋巴瘤,转移癌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后,应考虑脉管性肿瘤的诊断,因血管外皮细胞瘤极为罕见,只有依靠病理检查才能确诊,此瘤镜下主要由丰富的血管腔隙和大量的肿瘤性外皮细胞组成。
检查
干骺端或骨干虫蚀状,斑片状,泡沫状或大片状溶骨性破坏,边缘不清,破坏区内有大小不一的残留骨嵴,破坏严重者出现病理性骨折,肿瘤侵及骨皮质使其变薄和轻度扩张,亦可穿破骨皮质侵入软组织,形成软组织肿块,少数病例可见少量成骨现象,有骨膜反应或Codmon三角。
鉴别诊断
嗜银染色见血管的网状纤维膜将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分开,网状纤维穿插于瘤细胞之间,这可与血管内皮细胞瘤鉴别,镜下有分支状或吻合成网的血管腔隙,这可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鉴别,此外,病理组织学还应注意与滑膜肉瘤,间叶性软骨肉瘤和转移癌相鉴别。
并发症
治疗
此瘤是具有侵袭性和恶性的骨肿瘤,治疗应手术切除为主,同时辅助放疗、化疗。
1.手术治疗
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在发现远处转移前,应尽早行肿瘤广泛性切除或截肢与关节解脱术。虽有远处转移,若发生病理性骨折或截瘫者,仍需手术内固定和脊髓减压术,以减轻症状,改善瘫痪。
2.放疗
此瘤对射线有一定敏感性,对手术难以切除的部位、手术禁忌或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行放疗,总剂量60~70Gy,同时配合全身化疗。对手术切除不彻底者,术后可辅助放疗,总剂量30~40Gy。
3.化疗
(1)对一时不能手术的病人,可先作化疗,防止转移,待肿瘤缩小为手术创造条件,再手术治疗。
(2)凡已行广泛性切除术的病人,为消灭亚临床病灶,防止复发和转移,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可行术后辅助性化疗。
(3)在放疗前先行化疗,使全身播散性肿瘤的范围或体积缩小,以减少照射的区域,提高疗效。一般采用多药性联合化疗,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尚待进一步探索中。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