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单发性骨软骨瘤

单发性骨瘤是临床常见的良性之一,是源于生长异常的膜下增生的一种错构。其又称外生骨疣,甲下骨疣(指、的小的骨瘤)。单发性骨瘤多位于四肢长的干骺端,常见于膝周和肩周的干骺端。其临床特点为逐渐长大的硬性肿块无自觉疼痛症状,无压痛。手术切除彻底,术后则不复发。单发性骨瘤病因尚不明确。单发性骨瘤常在20岁以下的儿童或青少年中发病,年龄对诊断和预后很重要。青春期前......
目录

病因

单发性骨瘤病因尚不明确。

临床表现

单发性骨瘤常在20岁以下的儿童或青少年中发病,年龄对诊断和预后很重要。青春期前,单发骨瘤生长是正常的,几乎不可能产生四周型肉瘤,在8~10岁前很少见到;其生长骼相似,在青春期前后其体积达到最大,故大多数单发性骨瘤在10~18岁间出现症状;如果单发性骨瘤在成人期重新生长,几乎肯定其已转变成肉瘤单发性骨瘤多位于四肢长的干骺端。常见于膝周(尤其是股骨远端)和肩周(肱骨近端)的干骺端;其他依次为部、股骨近端、腕部,见于盆(多在髂),柱(后弓),很少发生于躯干,个患者见于手和足的短管状。位于深部的单发性骨瘤,如位于椎和髂,可因无症状而不被发现。临床特点为逐渐长大的硬性肿块,无自觉疼痛症状,无压痛。肿长大时可见皮下突起,当肿过大或由于解剖部位系,可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若肿基底部骨折起疼痛、肿胀单发性骨瘤起源于平面并与之相连,而与软组织没有粘连。在骼的生长期,缓慢增大的无痛性赘几乎是惟一的症状。可由于其他原因作影像检查时被发现。单发性骨瘤可与覆盖其上的肉、膜和结构产生摩擦,在其表面成滑液囊肿

检查

1.X线检查

X线的特点是在长管状的表面有一性突起,由皮质及松质所组成,与干骺相连。肿基底部状不同,可分为有蒂及无蒂两种。常发生在干骺端韧带附着处。其生长沿韧带所产生的力的生长。肿端有厚薄不一的软覆盖,称为软帽盖。薄的仅呈线状透明区,不易看到;厚者呈菜样致密阴影。若帽盖小,分界清楚,带有规则点状钙化,表现为良性生长。如帽盖大且厚,边界不清楚,含有不规则或不完全的钙化,应注意其恶性变的可能。

骨瘤在髂部位时,可成大的软组织包块,将周围结构推移变位,其钙化类型是多样的、不规则的。这时较难鉴为良性或是恶性。

骨瘤在手、足小上的X线表现类似于在长管状的表现,在指、指末可有小的骨瘤存在,称为甲下骨疣

2.其他影像技术

对大部分单发性骨瘤做X线检查,可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对解剖复杂的部位,如盆、柱等,常需CT检查确诊。对长管状骨瘤,CT检查可提供肿与患之间的系,病变基质的类型、钙化情况,以及软帽的厚度,这有利于鉴诊断骨瘤肉瘤

诊断

据病史、年龄、临床表现(好发部位)、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附着处钙化化)及骨瘤等病鉴

并发症

骨瘤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轻微,在儿童及青少年,肿可因骨瘤发生骨折吸收活跃而使肿吸收;也可因在生长发育中肿逐渐地并到增大的干骺之中而自发性吸收,肿消失。然而在发育过程中也可以出现如下的并发症:骨折管损伤、神经损伤、滑囊肿成、恶性变等。

治疗

单发性骨瘤症状者可不手术,仅密切观察。若患者在活动时感该处疼痛,或局部长大者,应手术切除。手术时将肿充分显,将膜、软帽盖、皮质及基底周围正常质一并切除。如果术中肿表面膜剥离不净或肿基底周围正常质切除过少,可遗留的突起。若手术切除彻底,术后不复发。而甲下骨疣,手术虽小,若切除不彻底,易复发。

单发骨瘤疑有恶变时,应作核素扫描或CT检查,但仍难做出定性诊断,故应早期做彻底切除,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预后

手术治疗效果良好,通常不复发。甲下骨疣彻底切除,也不易复发。

饮食保健

单发性骨瘤饮食:(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小麦30g,胡萝卜30g,加水熟成粥,1日1次。

(2).杏仁10g,豆腐100g,羊脑1具,加入熟,餐食用。

(3).小苋菜50g,核6枚,加水共汤食核,1日1次。

(4).慈姑玉兰香菇、猴菇适量,加入料同餐食用。

(5).附9g,瘦猪肉150g,加入料及水,文4小时,食肉汤,1日分2~3次服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胆囊癌

下一篇 安宫牛黄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