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鼻咽癌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部和侧壁的恶性肿。是中国高发恶性肿之一,发病率为鼻咽恶性肿之首。常见临床症状鼻塞、涕中带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头痛等。鼻咽癌大多对放射治疗具有中度敏感性,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法。但是对较高分化癌,病程较晚以及放疗后复发的病例,手术切除和化药物治疗亦属于不可缺少的手段。鼻咽癌的发病因素是多面的。多年来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表明,以下因素与鼻咽癌的发......
目录

病因

鼻咽癌的发病因素是多面的。多年来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表明,以下因素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密切系。

1.遗传因素

(1)家族聚集现象许多鼻咽癌患者有家族患癌病史。鼻咽癌具有垂直和水平的家族发生倾向。

(2)种族易感性鼻咽要见于黄种人,少见于白种人;发病率高的民族,移居他处(或侨居国外),其后裔仍有较高的发病率。

(3)地域集中性鼻咽要发生于中国南五省,即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占当地头颈部恶性肿的首位。东南亚国家也是高发区。

鼻咽癌(4)易感基因近年来,分子遗传研究发现,鼻咽癌肿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化的要是1、3、11、12和17号染色体,在鼻咽癌肿细胞中发现多染色体杂性缺失区(1p、9p、9q、11q、13q、14q和16q)可能提示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个肿抑癌基因的变异。

2.病毒感染

1964年Epstein和Barr首次从非洲儿童淋巴(Burkitt淋巴)的活检组织中建立了一株可以传代的淋巴母细胞株。电镜下可见疱疹型病毒颗粒。由于它具有与疱疹病毒家族其他成员不同的特性,故命为Epstein-Barr病毒,即EB病毒。

鼻咽组织中可分离出带病毒的类淋巴母细胞株,少数在电镜下可见病毒颗粒。免疫和生物化研究实EB病毒与鼻咽系密切。EB病毒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和监测,可以作为临床诊断、估计预后和随访监控的指标。

除EB病毒外,其他病毒如冠状病毒等,也被认为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3.环境因素

有报告显示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其鼻咽癌死亡率随遗传代数逐渐下降。反之,生于东南亚的白种人,其患鼻咽癌的危险性却有所提高。提示环境因素可能在鼻咽癌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调查发现,广东鼻咽癌高发区的婴儿,在断奶后首先接触的食物中便有咸。另外,干、广东腊味也与鼻咽癌发病率有。这些食品在腌制过程中均有亚硝胺前体物亚硝酸盐。人的液pH值在1~3时,亚硝酸或硝酸盐(需细胞还原成亚硝酸盐)可与细胞中的仲胺成亚硝胺类化物。这些物质有较强的致癌作用。

某些微量元素,如镍等在环境中含量超标,也有可能诱发鼻咽癌。

临床表现

1.原发癌

(1)涕病灶位于鼻咽后壁者,用力向后吸鼻腔鼻咽部分泌物时,轻者可起涕(即后吸时“”中带),重者可致。肿表面呈溃疡或菜型者此症状常见,而黏膜下型者则涕少见。

(2)症状隐窝或鼓管枕区,由于肿浸润,压迫鼓管,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和体征:耳鸣听力下降等、临床上不少鼻咽癌患者即是因症状就诊而被发现的。

(3)症状原发癌浸润至后孔区可致机械性堵塞,位于鼻咽前壁的肿更易鼻塞。初发症状鼻塞占15.9%,确诊时则为48.0%。

(4)头痛是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多表现为单侧持续性疼痛,部位多在颞、部。

(5)眼部症状鼻咽癌侵犯眼眶或与眼球相神经时虽然已属晚期,但仍有部分患者以此症状就诊。

鼻咽癌侵犯眼部常起以下症状和体征:视力障碍(可失明),视野缺损复视眼球突出及活动受限,神经麻痹角膜炎。眼底检查神经萎缩与水肿均可见到。

(6)神经损害症状鼻咽癌在向周围浸润的过程中以三叉神经、外展神经神经神经受累较多,嗅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则甚少受累。

(7)颈淋巴结转移颈部肿大之淋巴结无痛、质硬,早期可活动,晚期与皮肤或深层组织粘连而固定。

(8)远处转移病例以远处转移为诉而就诊。

(9)恶病质可因全身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也有因突然大出而死亡者。

2.鼻咽

炎是一种严重的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炎的系尚未明确,但炎患者的恶性肿发生率至少高于正常人5倍。故对炎患者,须进仔细的全身检查,以求发现隐藏的恶性肿

3.隐性鼻咽

颈部肿大淋巴结病理实为转移癌,但对各可疑部位多次检查或活检仍未能发现原发癌病灶,称为头颈部的隐性癌(原发灶位于胸、或盆腔者不属于此类)。

检查

1.前镜检查

少数病例可发现新生物侵入后孔,多呈肉组织状。

2.鼻咽镜检查

对诊断极为重要。

(1)间接鼻咽镜检查须反复仔细找可疑之处,部反射敏感检查不能作者,可表面麻醉后再检查;如仍不成功,可用软拉钩拉,或用细导尿管插入前孔,其前端由拉出,后端留于前孔之外,将两端系紧、固定,软被拉向前,可充分显鼻咽部,并可进活检。

(2)鼻咽纤维镜或电子鼻咽纤维镜检查一种可弯的软性光导纤维镜。从鼻腔导入(表面麻醉后),能全面仔细地观察鼻咽部,可照相、录像及活检,是检查鼻咽部最有效的现代工具。

3.病理检查

(1)活检可采取鼻腔径路或口腔径路。活检如为阴性,对仍觉可疑者需反复之,并密切随诊。

(2)颈淋巴结摘除活检或颈淋巴结细胞穿刺涂检查若颈侧淋巴结肿大,且质硬者,应作颈淋巴结穿刺涂检查。若鼻咽部无明显可疑病变,须考虑淋巴结摘除活检。

(3)鼻咽落细胞诊断取材恰当,即时固定,染色和检查,可补充活检之不足。以下情况较适本检查: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查以动态观察疗效;对于隐性癌者,可在多个部位分取材送检;用于群体性普查。

(4)细针抽吸细胞(FNA)检查FNA对转移性鼻咽癌的诊断是非常有价值的,如颈部淋巴结受累,用此法可以对原发肿评估。它具有安全、简便、结果快速、可靠等优点。

4.CT扫描

CT扫描有较高的分辨率,不仅能显示鼻咽部表层结构的改变,还能显示鼻咽癌向周围结构旁间隙浸润的情况,对颅底质及向颅侵犯情况亦显示较清晰、准确。

5.磁共振(MRI)检查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比CT高。MRI检查可以确定肿的部位、范围及对邻近结构的侵犯情况。对放疗后复发的鼻咽癌,MRI有独到的作用。它可以鉴放疗后组织纤维化和复发的肿。复发肿呈不规则的块状,可同时伴有邻近或(和)软组织结构的侵犯以及淋巴结肿大。放疗后的纤维化呈局限性增厚的块状或局限性的不规则的斑结构,与邻近组织的分界不清。在T1加权像上,复发的肿纤维组织多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复发肿为高信号,而纤维组织呈低信号。

6.EB病毒壳抗原-IgA抗体检测

鼻咽癌患者清中以EB病毒壳抗原-IgA抗体(VCA-IgA抗体)升高最为显著。前国广泛应用的是免疫酶法。

诊断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最为重要。能否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以下几点有密切的系:

1.肿的原发部位及肿生长式(外生性或黏膜下向深层发展)。

2.在临床工作中,如遇到原因不明的一侧进鼓管阻塞症状;涕中带或后吸后“”中带;颈侧淋巴结肿大;原因不明的头痛;外展神经麻痹等患者均应考虑到鼻咽癌的可能,进详细检查。

3.患者本人对鼻咽知识缺乏,不及时到医院就诊而延误诊断。

鉴别诊断

1.鼻咽部其他恶性肿(如淋巴肉瘤

淋巴肉瘤好发于青年人,原发肿较大,常有较重鼻塞症状,该病淋巴结转移,不单局限在颈部,全身多处淋巴结均可受累,颅神经的损伤不如鼻咽癌多见,最后需要病理确诊。

2.鼻咽结核

患者多有结核病史,除阻、涕外,还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检查见溃疡水肿色较淡。分泌物涂可找到抗酸杆菌,可伴有颈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肿大、粘连、无压痛;颈淋巴结穿刺可找到结核杆菌;PPD试验强阳性。另X线胸常提示部活动性结核灶。

3.增生性病

鼻咽壁、后壁或侧壁见单个或多个结,隆起如小丘状,大小0.5cm~1cm,结表面黏膜呈淡红色,光滑,多是在鼻咽黏膜或腺样体的基础上发生,亦可由黏膜上皮鳞状化生后,角化上皮潴留而表皮囊肿的改变,部分是黏膜腺体分泌旺盛,成潴留性囊肿。当结表面的黏膜出现粗糙、糜烂、溃疡或渗,需考虑癌变的可能,应予活检,以明确诊断。

4.其他

鼻咽癌还需与鼻咽纤维旁间隙肿、颈部及(如桥脑小脑角肿)等相鉴

治疗

鼻咽癌大多对放射治疗具有中度敏感性,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法。但是对较高分化癌,病程较晚以及放疗后复发的病例,手术切除和化药物治疗亦属于不可缺少的手段。

1.放射治疗

(1)鼻咽癌放射治疗的适应治性放疗的适应全身状况中等以上者;颅底无明显质破坏者;CT或MRI示鼻咽旁无或仅有轻、中度浸润者;颈淋巴结最大直径小于8cm,活动,尚未达锁骨上窝者;无远处器官转移者。②姑息性放疗的适应KSP分级60分以上;头痛剧烈,鼻咽有中量以上出者;有单个性远处转移者或颈淋巴结转移大于10cm。姑息放射后如一般情况有改善,症状消失,远处转移灶能控制者,可改为治性放射治疗。③放射治疗KSP分级60分以下;广泛远处转移者;并急性感染病者;放射性脊髓损伤者。④再放疗原则放射治疗后复发再放疗原则,具有下述情况者不宜再放射治疗:同一靶区包括鼻咽及颈部靶区放疗后复发时间未满一;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脑病放射性脊髓病;鼻咽部靶区总疗程不宜超过三个疗程,颈部靶区不宜超过两个疗程。

(2)放射线的选择鼻咽癌原发灶位置深在,周围有重叠的质包围,故应选择穿透力强,皮肤量低,吸收少的高能放射源如60钴或直线加速器的高能X线。这两种设备中,又以加速器为优,因其产生的半影甚小,深部量较高而且均匀,周围正常组织受损小,疗效较佳。对于外照射后的残存肿,可以用X线体腔管或后装腔作补充治疗。

(3)放射量和时间外照射可采用连续法或分段法进。虽两种法的远期疗效近似,但前者总的时间较短,而放疗后反应较重;后者总的放疗时间较长,但放疗后反应较轻。

(4)放射野的设计每个病例的照射野都需要将鼻咽部及其邻近窦腔、间隙、颅底以及颈部包括在。但是各照射野之间勿使量重叠或遗漏。原则上各部位同时始照射,但患者如有严重头痛等,可以先用小野进照射以减轻症状,然后全面的布野照射。

(5)近年来放疗新技①腔离放疗常用的放射源有192铱、137铯等,近离放疗的最大优点为既可增加靶区的局部放射量,又可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近离放疗通常作为外照射的补充放疗。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对鼻咽部局限性浅表病灶,局部控制率比常规的单纯外照射有一定提高。②伽马刀治疗马刀是一种三维立体定向高能聚焦的多束伽马射线治疗装置。将肿确定位后,可用大量的射线一次性将肿摧毁。而对周围正常组织损害很小。放射治疗后复发的鼻咽癌病例适于伽马刀治疗。对于初发的鼻咽癌病例应慎用伽马刀治疗,因其治疗鼻咽癌的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③三维适放疗三维适放疗是近年来肿放射治疗的最重要进展之一,它可以据肿的不同状,将放射量较均匀地分布于靶区。④适强调放疗强调放疗是近几年发展的一项崭新的放疗技术。此技术可据不同肿的大小、状和生物为特性授予不同的靶区不同的照射量,同时对肿周围的重要器官有独特的保护优势。

(6)放疗并发症 ①全身反应包括乏力、头晕纳减退、恶心呕吐中无味或变味、失眠或嗜睡等。个患者可以发生象改变,尤其是白细胞计数减少。虽然程度不同,但对症治疗,一般都能克服,完成放射治疗。必要时可服用维生素B1、B6、C,复安等。如白细胞计数下降低于3×109/L时应暂停放疗。②局部反应包括皮肤、黏膜、唾液腺的反应。皮肤反应表现为干性皮炎甚或湿皮炎,可局部使用0.1%冰片滑石粉或羊毛脂做基质的消炎软膏。黏膜反应表现为鼻咽口咽黏膜充水肿、渗出及分泌物积存等,可局部使用含漱及润滑消炎。少数患者腮腺照射2Gy后即可发生腮腺肿胀,2~3天逐渐消肿。当照射40Gy时,唾液分泌明显减少,同时口腔黏膜分泌增加,黏膜充、红肿。患者口干,进干食困难。因此腮腺应避免过量照射。③放疗后退症要有颞颌关节功能障碍及软组织萎缩纤维化、放射性龋齿及放射性骨髓炎和放射性脊髓病。前尚无逆转的妥善办法,对症处理和支持法有一定帮助。要严格避免重要组织器官的超量照射。

2.化药物治疗

要用于中、晚期病例。放疗后未能控制及复发者,所以是一种助性或姑息性的治疗。常用的给药式有三种:

(1)全身化疗服、肉注射、静注射。常用药物有氮芥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博来霉素、塞替派等。可单独用一种药物或联用药。

(2)半身化疗是压迫动脉,暂时阻断下半身环,从上肢静快速注射氮芥的疗法,氮芥注入体2~3分钟后便产生效应,15分钟后药力可减少一半,这样既可以提高上半身药物浓度,又可以保护下半身骨髓功能。

半身化疗的压,心脏病患者;年老、体弱、肥胖者;上腔静受压者;硬化肿大者;功能严重损害者;白细胞计数低于3×109/L者。

(3)动脉插管化疗可增加鼻咽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副作用。采用颞浅动脉或面动脉插管,注入抗癌药物。对于早期(I、II期)包括有单个较小的颈深上组淋巴结转移病例,晚期有神经受累的病例,或者放疗后鼻咽部局部残存或复发病例,均有一定的近期疗效。常用的抗癌药物有5-氟尿嘧啶平阳霉素顺铂等。

3.放疗与化疗联治疗

对于晚期鼻咽癌可用放射与化药物联治疗。有文献报道:联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项治疗。

4.手术治疗

(1)适应要治疗法,仅在少数情况下进。其适应如下:鼻咽部局限性病放疗后不消退或复发者。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放疗后不消退,呈活动的孤立性包快,鼻咽部原发灶已控制者,可淋巴结清扫术。

(2)有颅底质破坏或鼻咽旁浸润,神经损害或远处转移。全身情况欠佳或功能不良者。有其他手术

5.免疫治疗

干扰素诱导植物凝素—苗等。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预后

鼻咽癌以放射治疗为,残余病灶可手术切除。照射范围包括鼻咽、颅底、颈及眶部。原发灶量65~70Gy,继发灶50~60Gy。因肿易复发及早期转移,预后不佳。对放射线不敏感的鳞状细胞癌5年存活率0%~10%,放射敏感的淋巴上皮癌5年存活率约30%。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