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灰栒子

灰栒子:Cotoneaster acutifolius)为蔷薇科栒子属的植物。分布在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甘肃、宁夏河南蒙古、山西青海陕西、湖北、河北等地,生长于海拔1,400米至3,7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山坡、山沟、山麓和丛林中。【出处】出自《西藏常用草药》 【拼音】Huī Xún Zǐ 【英文】Fruit of Peking Cotoneasteer 【】栒子、尖......
目录

基本信息

【出处】出自《西藏常用草药

【拼音】Huī Xún Zǐ

【英文】Fruit of Peking Cotoneasteer

】栒子、尖栒子、萨尔布如木

【蒙药日钙( 《智慧之鉴》 )

】 Cotoneaster acutifolius Turcz.[蔷薇科]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植物灰栒子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Cotoneaster acutifolius Turcz.[C.acutifolia Turcz.var.pekinensis Koehne]

采收和储藏:6-8月采收。夏、秋季采收,晒干,切段备用;秋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杂质,晒干备用。

形态特征

灌木,高2-4米;张,小细瘦,,棕褐色或红褐色,幼时被长柔毛。叶片卵形至长卵形,长2.5-5厘米,宽1.2-2厘米,先端急尖,稀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幼时两面均被长柔毛,下面较密,老时逐渐落,最后常近无毛;叶柄长2-5毫米,具短柔毛;托叶线状披针落。2-5朵成聚伞花序,总花梗花梗被长柔毛;苞片线状披针,微具柔毛;花梗长3-5毫米;直径7-8毫米;萼筒钟状或短筒状,外面被短柔毛,面无毛;萼片三角,先端急尖或稍钝,外面具短柔毛,面先端微具柔毛;花瓣直立,宽倒卵形或长,长约4毫米,宽3毫米,先端钝,白色外带红晕雄蕊10-15,比花瓣短;花柱通常2,离生,短于雄蕊,子房先端密被短柔毛。果实稀倒卵形,直径7-8毫米,黑色有小核2-3个。期5-6月,果期9-10月。

灰栒子图册灰栒子图册

产地生境

蒙古、河北山西河南、湖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生于山坡、山麓、山沟及丛林中,海拔1400-3700米。蒙古也有分布。

本种提示

本种的叶片状和毛茸极似尖栒子 C. acuminatus Lindl., 惟后者果实红色叶片下面柔毛较多,可以区

变种

灰栒子密毛变种(Cotoneaster acutifolius var. villosulus),又称毛灰栒子,分布于中国河北陕西、甘肃、湖北、四川等省。生长于海拔1000-2200米的山谷或草坡丛林中。

产地产量

产 赤峰市、 林郭勒盟东部及南部、 乌兰察布盟(大青山、蛮汗山)、 伊克昭盟东部、 巴彦淖尔盟东北部、阿拉善盟(贺兰山)。产量较多。

入药部分

果实入 中药。

果实入蒙药。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晒干,切段备用;秋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杂质,晒干备用。

药材鉴别

性状:红棕色,幼时有长柔毛。互生,具柄;椭卵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幼时两面被毛,下面较密,老时逐渐落,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托叶线状披针果实,长约1厘米,黑色,通常有两核。

性味功能

中药味苦、涩,性平。凉血,止

蒙药味酸,性温。止,收敛扩毒,“希日乌素”。

主治

中药治鼻衄牙龈月经过多。

蒙药治 鼻衄吐血月经过多,关节毒症,关节“希日乌素”症。

用量用法

中药3~9克,水服。

蒙药多入

摘录

《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脑室内出血

下一篇 中叶综合征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