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瓠子

瓠子 瓠子,古地,亦称瓠子,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瓠子,古地,亦称瓠子,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瓠子决堤,东南一带连年受灾。治理20多年未见成效,至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卒数万,负薪填决,筑成瓠子堰。汉武帝亲临,作《瓠子歌》二首。黄河自瓠子决堤二十余年后,下游一带涝灾不断,连岁没有收成,梁、楚之地尤甚。汉武帝去泰山封禅后巡视山川,第二年天旱,命......
目录

简介

瓠子,古地,亦称瓠子,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瓠子决堤,东南一带连年受灾。治理20多年未见成效,至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卒数万,负薪填决,筑成瓠子堰。汉武帝亲临,作《瓠子歌》二首。

典故

黄河自瓠子决堤二十余年后,下游一带涝灾不断,连岁没有收成,梁、楚之地尤甚。汉武帝去泰山封禅后巡视山川,第二年天旱,命汲仁、郭昌调发兵卒数万人堵塞瓠子,阻止水涝,天子从万里沙祠祷以后,回来的路上亲临黄河决处,沉白马、璧于河中祭奠河,命群臣及随从官员自将军衔以下,都负柴薪,填塞决。据《河渠书》记载,汉武帝至瓠子塞决河在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自秦朝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文献记载

1、《史记·封禅书

其春,公孙卿言见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天子於是幸缑山城,拜卿为中大夫。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无所见,见大人迹云。复遣士求怪采芝药以千数。是岁旱。於是天子既出无,乃祷万里沙,过祠太山。还至瓠子,自临塞决河,留二日,沈祠而去。使二卿将卒塞决河,徙二渠,复禹之故迹焉。

2、《史记·孝武本纪

其春,公孙卿言见人东莱山,若云“见天子”。天子於是幸缑氏城,拜卿为中大夫。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毋所见,见大人迹。复遣士求怪采芝药以千数。是岁旱。於是天子既出毋,乃祷万里沙,过祠泰山。还至瓠子,自临塞决河,留二日,沈祠而去。使二卿将卒塞决河,河徙二渠,复禹之故迹焉。

3、《史记·河渠书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候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邑收多。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用数者亦以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其后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汾溉皮氏、汾阴下,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壖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上,与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其后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 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徵洛水至商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水。水颓以绝商,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曰龙首渠。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而粱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旱,干封少雨。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窴决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远游。归旧川兮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难。搴长茭兮沈美,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曰宣房宫。而道河北二渠,复禹旧迹,而粱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西河、河西、泉皆河及川谷以溉田;而渠、灵轵堵水;汝南、九江淮;东海钜定;泰山下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4、汉书·沟洫志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而粱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旱,干封少雨。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窴决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晧晧旰旰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远游。归旧川兮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难。搴长茭兮沈美,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曰宣房宫。而道河北二渠,复禹旧迹,而粱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瓠子歌史记河渠书

作者:刘彻

其一

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远游。归旧川兮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其二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难。搴长茭兮沈美,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

相关诗词

灵河赋

三国 魏国 应瑒

咨灵川兮遐源兮,出于昆仑之丘。

凌增减之阴雨兮,赖后土之潜流。

衔积石之重险兮,披山麓之溢浮。

蹶龙黄而南迈兮,纡鸿体而四流。

涉津洛之阪泉兮,播九道于中州。

汾鸿涌而腾骛兮,恒亹亹而徂征。

肇乘高而迅逝兮,阳侯沛而震惊。

有汉中伟业兮,金堤溃而瓠子倾。

兴无乘而亲务兮,董群侯而来

下淇园之丰筱兮,投璧而沉星。

自淇涉黄河途中

唐 高适

茫茫浊河注,怀古临河滨。

禹功本豁达,汉迹亦因

坎德昔滂沱,冯夷胡不仁。

渤潏凌堤防,东郡多悲

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

畚筑岜无谋,祈祷如有

宣防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卷西湍,缀棹将问津。

空传瓠子歌,感慨独愁人。

旧黄河道中有怀张垆山明府

明 卢楠

黄河渡湍,白马东边瓠子滩。

夏后山川余断石,汉皇巡幸烟回銮。

沙滚滚龙动,晚日萧萧雁鹜乾。

慨古思君易摇落,秋更送子骝鞍。

瓠子堤诗明谢榛

明 谢榛

金堤重到感西瓠子犹思汉武功。

蝶摇连千树瞑,龙珠不见二潭空。

荷老未尽清霜后,箫管催落日中。

白发沧州幽事在,黄绿故人同。

谢某自信游山剧,潘岳谁怜作赋功。

无数峰峦秋色里,高歌相对欲争雄。

瓠子堤诗明李梦阳

明 李梦阳

沉璧馀瓠子,栱汾怀瓠歌。

波涛满眼逝,城郭没年多。

虎战仍三晋,龙腾失九河。

宋人饶事迹,今望亦滂沱。

瓠子

明 张佳胤

晚共山人酌,微茫万木齐。

黄河余古岸,白马对长堤。

水芙蓉乱,浮空海日低。

思汉武,歌罢夜鸟啼。

清于水,何如此夜情。

宣防空绿草,瓠子自歌声。

双径秋潭碧,千山月影明。

河戎马泪,华发几生。

题白云茅屋明朱印哲

明 朱印哲

汉武宣防草木纷,昔贤曾此避尘纷。

只今何处觅芳处,堤上犹旧白云。

题白云茅屋清张璨

清 张璨

先生道历沧桑,茅屋犹存瓠子旁。

雨常年留著作,君臣一德庆明良。

白云尚映桃花水,荒径还依薜荔墙。

仰止高宗谁接武,几回凭吊对斜阳。

昨闻

清李超琼

昨闻瓠子动悲歌,楗淇园正塞河。大泽龙争北徙,中原鸿雁渐南过。

通渠六儿宽少,平世三公蔡廓多。千万金钱休太息,卅年填海更如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