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腺病毒肺炎

腺病毒除上呼吸道感染外,还可小儿肺炎,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腺病毒肺炎最为危重,尤以北各省多见,病情严重者也较南为多。腺病毒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染。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往往同时发生腺病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人群研究说明,生后最初数月常存留从母体传递的腺病毒特异抗体,此后一直到2岁抗体缺乏,2岁以后才逐渐增加。这与腺病毒肺炎80%发生在7~24月婴幼儿的临床观察完全符。疾病称:腺......
目录

名称

疾病称:腺病毒肺炎

所属部位:胸部

就诊科室:呼吸科传染科

症状体征:发热|力衰竭|腹泻|咳嗽|恶心呕吐|胸腔积液

概述

腺病毒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染。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各年龄组易感人群数量越多,发生腺病毒呼吸道感染的人数就多,而婴幼儿发生腺病毒肺炎的机会也越大。腺病毒肺炎在我国北多见于冬春两季,夏、秋季仅偶见,在广州的高流年则多见于秋季。这类肺炎北京约占病毒性肺炎的20%~30%。

病因

已知腺病毒有41个清型,其中很多与人类上、下呼吸道感染密切有。从中国北和南各地住院病儿的病原观察,均明3型和7型腺病毒为腺病毒肺炎要病原。从拭子、粪便或死后组织可以分离出病毒,恢复期清抗体滴度较早期(发病5~10天或更早)上升4倍以上。在一部分麻疹并发肺炎的严重病例,也得到同样的病原检查结果。北京等地还发现11型腺病毒也是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的较常见的病原(儿科研究所,1964~1966)。此外,21、14及1、2、5、6等型亦在中国大陆逐渐出现,台湾则以1、2、5、6型为。最近白求恩医大对1976~1988年分离的3、7型腺病毒,进了基因组型的分析,明7b多导致重症肺炎。 

腺病毒是DNA病毒,要在细胞核繁殖,耐温、耐酸、耐脂溶的能力较强,除了、结膜及淋巴组织外,还在肠道繁殖。可据其对特殊动物红细胞的凝集能力分为3组,容易起婴幼儿肺炎的3、7、11、14、21这一组,均能凝集猴红细胞。

症状

病灶性或融性坏死性浸润和气管炎为本病要病变。肺炎实化可占据一的全部,以左最多见。切面上从实化区可挤压出黄白色坏死物构成的管型样物,实化以外的组织多有明显的肿。镜检所见病变,以气管炎及气管周围炎为中,炎症常进展成坏死,渗出物充满整个管腔,气管周围的也常有渗出物,大都为淋巴、单核细胞、浆液、纤维素,有时伴有出,而中性白细胞则很少,壁也常见坏死。炎症区域的边缘可见气管上皮增生,在增生而肿大的上皮细胞核常可见核包涵体,其大小近似正常红细胞,境界清晰,染色偏嗜酸性或嗜两色性,其周围有一透明圈;核膜清楚,在核膜面有少量的染色质堆积;但胞浆无包涵体,也无多核巨细胞成,因此,在上可与麻疹病毒肺炎型巨细胞包涵体病区。此外,全身各脏器如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均有间质性炎症与小管壁细胞增生反应。 

据1959~1963年北京245例病毒实的3、7型婴幼儿腺病毒肺炎的分析,其临床特点可概述如下。 

1、症状 

(1)起病:潜伏期3~8天。一般急骤发热,往往自第1~2日起即发生39℃以上的高热,至第3~4日多呈稽留或不规则的高热;3/5以上的病病例最高体温超过40℃。 

(2)呼吸系统症状:大多数病儿自起病时即有咳嗽,往往表现为频咳或轻度阵咳,同时可见部充,但卡他症状较不明显。呼吸困难发绀多数始于第3~6日,逐渐加重;重症病例出现翼扇动、三凹征、喘憋(具有喘息和憋的梗阻性呼吸困难)及指甲青紫。叩诊易得浊音;浊音部位伴有呼吸音减低,有时可听到管性呼吸音。初期听诊大都先有呼吸音粗或干罗音,湿罗音于发病第3~4日后出现,日渐加多,并常有肿征象。重症病儿可有胸膜反应或胸腔积液(多见于第2周),无继发感染者渗出液为草黄色,不混浊;有继发感染时则为混浊液,其白细胞数多超过10×109/L。 

(3)神经系统症状:一般于发病3~4天以后出现嗜睡、萎靡等,有时烦躁与萎靡相交替。在严重病例中晚期出现半昏迷惊厥。部分病儿头向后仰,颈部强直。除中毒性脑病外,尚有一部腺病毒所致的炎,故有时需作穿鉴。 

(4)环系统症状面色苍白较为常见,重者面色发灰。律增快,轻症一般不超过每分钟160次,重症多在160~180次,有时达200次以上。电图一般表现为窦性动过速,重症病例有右负荷增加和T波、ST段的改变及低电压,个有1~2度房室传导阻滞,偶而出现性P波。重症病例的35.8%于发病第6~14日出现力衰竭。肝脏逐渐肿大,可达肋下3~6cm,质较硬,少数也有肿大。 

(5)消化系统症状:半数以上有轻度腹泻呕吐,严重者常有腹胀腹泻可能与腺病毒在肠道繁殖,但在一部分病例也可能由于病情重、发高热而影响了消化功能。 

(6)其他症状:可有卡他性结膜炎红色丘疹丘疹猩红热样皮疹,扁体上石灰样小白点的出现率虽不高,也是本病早期比较特殊的体征。 

3、病程 

本症据呼吸系和中毒症状分为轻症及重症。热型不一致,多数稽留于39~40℃以上不退,其次为不规则发热,弛张热较少见。轻症一般在7~11日体温骤降,其他症状也较快消失,唯部阴影则需2~6周才能完全吸收。重症病例于第5~6病日以后每有明显嗜睡,面色苍白发灰,肿大显著,喘憋明显,有大实变,部分病例有力衰竭、惊厥、半昏迷。恢复者于第10~15日退热,骤退与渐退者各占半数,有时骤退后尚有发热余波,1~2日后再下降至正常。部病变的恢复期更长,需1~4月之久,3~4个月后尚不吸收者多有不张,日后可能发展成气管扩张。我们曾对3、7型腺病毒肺炎过1~5年随访,30.1%有慢性肺炎不张及个气管扩张。以后又对3、7、11型腺病毒肺炎109例进10年远期随访,X线平45.3%有间质增厚、纤维化和慢性气管炎;慢性肺炎气管扩张占3.8%;气管扩张及慢性肺炎则各占4.7%。 

龄前期与龄期儿童的腺病毒肺炎,一般均为轻症,常有持续高热,但呼吸及神经症状不重。麻疹并发或继发腺病毒肺炎时,则所有症状均较严重,病情常易突然恶化。 

我们曾观察34例(1964~1980)11型腺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与3、7型腺病毒肺炎症状无明显差异,但重症及死亡者与3型相似,而较7型者明显为少。 

1~5月小婴儿腺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我们曾观察38例(3型20例,7型12例,11型6例,1981~1983),8例为毛细气管炎,30例为肺炎,多为低度或中度发热,热程短,无部实变体征,胸以小阴影为,萎靡、嗜睡等神经症状的发生较6月以上婴幼儿少且轻,临床上无法与呼吸道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肺炎,致使本组病例在病原报告前无1例临床诊断为腺病毒肺炎

检查

X线形态与病情、病期有密切系。纹理增厚、模糊为腺病毒肺炎的早期表现。部实变多在发病第3~5天始出现,可有大小不等的状病灶或融性病灶,以两下野及右上多见。发病后6~11天,其病灶密度随病情发展而增高,病变也增多,分布较广,互相融。与大肺炎不同之处是,本病的病变不局限于某个。病变吸收大多数在第8~14天以后。有时若病变继续增多、病情增重,应疑有混感染。肿颇为多见,早期及极期无明显差异,为双侧弥漫性肿或病灶周围性肿。1/6病例可有胸膜改变,多在极期出现胸膜反应,或有积液。

诊断

据流情况,结临床进诊断。典型婴幼儿腺病毒肺炎早期与一般细菌性肺炎不同之处为:

①大多数病例起病时或起病不久即有持续性高热,抗生素治疗无效;

②自第3~6病日出现嗜睡、萎靡等神经症状,嗜睡有时与烦躁交替出现,面色苍白发灰,肿大显著,以后易见力衰竭、惊厥并症。上述症状提示腺病毒肺炎不但涉及呼吸道,其他系统也受影响;

部体征出现较迟,一般在第3~5病日以后出现湿性罗音,病变面积逐渐增大,易有叩诊浊音及呼吸音减低,喘憋于发病第二周日渐严重;

④白细胞总数较低,绝大多数病儿不超过12×109/L(12000/mm3),中性粒细胞不超过70%,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及四唑氮蓝染色较化脓性细菌感染时数值明显低下,但如并发化脓性细菌感染则又上升;

⑤X线检查部可有较大状阴影,以左下为最多见。

总之,在此病流遇有婴幼儿发生较严重的肺炎,且X线和象也比较符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有条件的单位,可进病毒的快速诊断。前可进免疫荧光技术(间接法较直接法更为适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特异性IgM测定,唯此三种法均不能对腺病毒进分型,是其不足之处。而常规拭子病毒分离及双份清抗体检查,只适用于实验室作为回顾诊断。

鉴别诊断

诊断特应注意龄前和龄期儿童。腺病毒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几乎相同,都有高热,呼吸困难及嗜睡等症状均不太明显。但一般腺病毒肺炎均有体征,支原体肺炎有的只有X线阴影而无罗音等征或可助鉴,而不少情况最后只能依靠实验室特异诊断。 

5个月以下小婴儿腺病毒肺炎临床表现较婴幼儿腺病毒肺炎明显为轻,与呼吸道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肺炎无法鉴,只有靠快速诊断或病原诊断。

并发症

可并发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等感染,以致病势更为严重。

少数病例可并发弥漫性(DIC),尤其易发生在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在DIC发生前均有微环功能障碍,最初多仅限于呼吸道及肠道小量出;以后可有肠及皮肤广泛出

治疗

1.抗病毒药

以三氮唑核苷治疗腺病毒肺炎,滴效果不明显;改用静和/或注,在早期病例较对照组为优,晚期病例则效果不明显;雾化吸入治疗的研究有待进

2.继发细菌感染的防治

如初步断定有继发感染即应积极治疗,例如金黄葡萄球菌感染用新型青霉素、先锋霉素等;大肠杆菌用氨基苄青霉素等治疗。

3.氯丙嗪异丙嗪等镇静、解痉、止喘。

4.洋地黄控制力衰竭。

5.输、输浆或应用丙种球蛋白

可能起到支持作用。

6.正确输氧及输液

如处理恰当,能帮助病儿渡过极期。

7.上腺皮质激素

遇明显呼吸道梗阻、严重中毒症状则宜静应用暂短的激素疗法。

预防

3、4、7型腺病毒服减毒活疫苗国外小规模应用已明有预防效果,但尚未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流期间,特在病房,应尽力隔离,以预防交叉感染;在地段工作中多做婴幼儿上感的家治疗,在托幼机构要特注意早期隔离及避免患感冒的保育员继续担任护理工作,以减少传播机会。

预后

在中国北腺病毒肺炎的病情严重,1958年初次大流时,住院病人病死率高达25%,中西医结治疗后,病死率降至5%~10%。近10年来没有明显流,有时北的发病数甚至降至第二位(RSV肺炎为第一位),病情减轻,病死率为5%以下。流时死亡大多发生在病程第10~15日,影响预后的要因素是:

①年龄幼小缺乏特异抗体,死亡多发生于6~18月儿童,2岁以上者几乎没有死亡;

②如并发或继发于麻疹、一般肺炎或其他重症的过程中,病死率较高,继发金黄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等感染时预后也较严重;

③一般7型腺病毒与3型、11型所致肺炎比较,重症及死亡者较多。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红叶木姜子根

下一篇 硫酸钠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