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因
可在下列疾病过程中发生:
②细菌感染
严重的 败血症(如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菌痢、 大叶性肺炎及泌尿道感染等。
③病毒感染
重症病毒性肺炎、暴发型 病毒性肝炎、 流行性出血热、出血性麻疹及严重水痘等。
④其他感染
⑤血液病
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蚕豆病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⑥肿瘤
⑦其他危重病症
种休克(感染性、失血性或过敏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溶血尿毒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烧伤、脑挫伤、毒蛇咬伤大手术后、体外循环、错误输血(血型不合)输液严重反应及新生儿硬肿症等。
临床表现
早期可见凝血时间缩短而无出血倾向。到后期有凝血障碍时,出现出血症状,轻者皮肤见出血点,重者出现大片淤斑,并有呕血、咯血、 便血、 血尿、少尿或无尿,以及寒战、 惊厥、昏迷、呼吸困难、 发绀、 腹痛、 黄疸等症状。病情可急可慢,急性者占多数、仅数小时或数日,尤多见于新生儿及早产儿;亚急性者达数周,慢性者可迁延数月。
检查
有下列3项以上实验室异常:
(1)血小板计数<100×10/L有诊断价值,特别是进行性降低。
(2)正常操作条件下,采集血标本易凝,或PT缩短3s以上,APTT缩短3s以上;
(3)血浆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含量增加,如PF4、TXB-2及GMP-140等;
(4)凝血激活分子标志物含量增加:F1+2、TAT、FPA及SFMC;
(5)抗凝活性降低:AT-Ⅲ、PC减少;
诊断
治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