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新生儿颅内出血

(intractanial hemorrhage)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也是造成围生新生儿死亡的要原因之一。以窒管膜下,脑室最长见。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也是造成围生新生儿死亡的要原因之一。以窒管膜下,脑室最长见。1.防止继续出,保暖、安静、活动、给氧,避免嚎哭加重出,集中护理治疗。注意呼吸道通畅,无呕吐者可摾高上半身15~30度,以减颅压,有呕吐者为避免吸......
目录

概述

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也是造成围生新生儿死亡的要原因之一。以窒管膜下,脑室最长见。

治疗措施

1.防止继续出,保暖、安静、活动、给氧,避免嚎哭加重出,集中护理治疗。注意呼吸道通畅,无呕吐者可摾高上半身15~30度,以减颅压,有呕吐者为避免吸入,当以平卧、头偏一侧插管喂养为宜。若用静液体量限制在60ml/kg·d,再呕吐功能情况的情加减。给维生素K15mg注或静注每日一欠,连用3天,早产儿酌减,加用维生素C,其它如止敏等皆可选用,亦可输小量新鲜或新鲜冷冻浆10ml/kl补充凝基质和纠正贫血

2.对症处理,烦躁不安、抽搐可促使出加重,应给氯丙嗪每次2mg/kg和苯巴比妥钠每次5~8mg/kg交替注,第3~4小时一次。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亦可用负荷量苯巴比妥钠20mg/kg静注,以后用维持量2.5mg/kg每12小时一次。如与安定配,止痉效果更好。如囱门饱满颅压明显增高者,需用脱水醇,首0.5~0.75g/kg静推,以扣0.25g/kg一日4次。地塞米松0.5~1mg/kg静注,一日2~4次,有人认为能增加疗效。重者可加速悄每次1mg/kg,待颅压降低,水肿控制,遂可减量至停药,一般疗程为2~3天。

对于给氧仍有青紫,呼吸微弱、不规则者,需以人工呼吸机、并注意纠正酸中毒,维持良好灌注。

膜下肿时,可多次作硬膜下穿刺加液,如3周后积液不干,可手术摘除积液囊。

3.保护组织可给细胞色素C,辅酶A和ATP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持续1~2周。此外,谷氨酸、r-氨酸,维生素B6、胞二磷硷、活素,复康可能对细胞功能恢复有帮助。

4.预防感染可给抗生素

病因学

可分两型:缺氧型是毛细管因缺氧后渗透性增加而液渗出,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损伤型则都发生在出生时。实际上有相当多的是在缺氧基础上,在组织失常的情况下才发生损伤。

抽伤性都随出生体重增大而增加,在极低体重儿的难产仍是以损伤性为,而自然分娩中则缺氧性为难产中损伤比例明显高于自然分娩。从出生体重分析,发生的基本规律是体重越小,缺氧性的越多,越大则损伤性的越多,缺氧越重越易损伤。由于新生儿出生第1周因子减少,有出趋向,可加重的程度和后果。少数病例是因维生素K缺乏、颅破裂和快速静注碳酸氢钠或扩溶等的医源性出起。

病理改变

所有的部缺氧病变都是依向性发展,早产儿最易因低氧导致毛细管损伤,而胎龄越小室管膜下生发层组织的原始神经细胞和仅有一层皮细胞的管越丰富,这些小管缺乏结缔组织支持,且呈特有的U型向,对缺氧、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极敏感,在环障碍静压增高时很易破裂而由室管膜下进入脑室,同时也可从第4脑室溢出进入蛛网膜下腔。近足月者脑室成熟,对缺氧较有抵抗力,而幸免于死者,其白质及大脑皮质的边缘部可成许多空洞。足月儿的大脑皮质对缺氧仍较敏感,当环衰竭或静持续高压,白质边缘区容易发生梗死或/及出管破裂可导致脑室

膜下出要由产伤起的小脑幕或大脑镰撕裂,大脑大静大脑上静破裂,液汇集于底部可压迫延,促致死亡。枕骨鳞部和颅底骨折常伤及神经并伴硬膜下出

膜外出很少见,要是产钳使颅骨与硬膜分离时膜中动脉破裂所致。

临床表现

1、病史 孕龄不满32周,体重不足1500g,易发生脑室管膜下出脑室,发病率可达40%~50%。多发生于3日以

2、临床表现 常无兴奋过程,而抑制症状明显,如拒奶、嗜睡、反应低下、张力低下、拥抱反射消失常出现阵发性呼吸律不整及呼吸暂停,伴发绀。晚期出现惊厥昏迷面色苍白、前囱膨隆、双眼凝视、瞳孔不等或大固定、光反射消失

3.临床分型:本病原因、类型、部位和数量的不同,临床表现可以相差悬殊,不典型病例的神经系统症状常常被呼吸功能紊乱、呼吸不规则所遮盖。

脑室周围—脑室新生儿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要见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1500g是早产儿,其发病率可达40%—50%,胎龄越小发病率愈高,是早产儿死亡的要原因之一。2%—3%足月儿也可发生PVH—IVH出,其中50%—60%出来自室管膜下GM,其余则源于丛。据头颅影像检查分为4级:Ⅰ级:室管膜下出;Ⅱ级脑室但无脑室扩大;Ⅲ级:脑室脑室扩大;Ⅳ级:脑室脑室质出,出发生的时间50%在出生后第一天,90%发生在出生后72小时,仅少数发病会更晚。Ⅰ级—Ⅱ级出绝大部分存活。Ⅲ级—Ⅳ级出者50%以上死亡,幸存者多半数以上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②原发性蛛网膜下强出原发部位在蛛网膜下腔,不包括硬膜下、脑室小脑等部位出后向蛛网膜下强扩展,此种出类型在新生儿十分常见,尤其是早产儿。SAH与缺氧、酸中毒、产伤有。由于出原因为缺氧毛细液外渗,而破裂,故大多数出量少,无临床症状,预后良好。部分典型病例表现为生后第2天抽搐,但发作间歇表现正常,极少数病例大量出常于短期死亡,要的后遗症为交通性或阻塞性积水。

实质出多因小栓塞后使毛细管压力增高,破裂而出。如出部位在脑干、则早期可发生瞳孔变化,呼吸不规则和动过缓等。前张力可不高,要后遗症为瘫、癫痫精神发育迟缓,由于支配下肢的神经传导束临近侧脑室,向外依次为躯干、上肢、面部神经的传导束,因此下肢运动障碍较多见。出部位可液化囊肿,如囊肿脑室相通称之为穿通性囊肿

④膜下出是产伤性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足月巨大儿,近年来由于产科技术提高,其发生率已明显下降,出量少者可无症状,出明显者一般在出生 24小时候出现惊厥偏瘫、和斜视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的天幕、大脑镰刀撕裂和大脑便浅静破裂可在出生后数小时死亡,也有在新生儿期症状不明显,而至数月后发生慢性硬膜下积液。

包括原发性脑室网膜下腔出小脑,静性梗死,及产伤小脑撕裂4类型。多见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 1500g的早产儿,或有残伤史的足月儿,严重者除一般神经系统症状要表现为脑干症状,如频繁呼吸暂停、动过缓等,可在短时间死亡,预后较差,尤其是早产儿。

检查

1、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下降。酶原时间处长,间接红素增高,分析呈代谢性及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

2、液:蛛网膜下腔及脑室液呈性,镜检可见皱缩红细胞。

3、其它:如动态观察前囱及头围的变化,颅透照、头颅B超及CT检查等均可据需要检测。CT可确了解病变类型、部位、出程度,对预后做出估价,具体分度为:Ⅰ度:脑室管膜下出;Ⅱ度:脑室不伴脑室扩张,以上90%存活;Ⅲ茺:脑室脑室扩张;Ⅳ充:脑室实质出,其病死率50%。

鉴别诊断

性缺氧以呼吸浅表不规则或暂停为多见;而性缺氧以气急鼻煽三凹征,给氧和啼哭后青紫改善;性缺氧往往呼吸深度增加,吸氧后青紫如归。

抽搐应与窒息缺氧后水肿、低糖、低钙、低钠、低镁血症维生素B6依赖症、颅、感染、黄疸等鉴

张力低下应与先天愚型、重症无力,先天性弛缓综征、型或糖原累积病等相鉴

并发症

1、常出现阵发性呼吸律不整及呼吸暂停,伴发绀。晚期出现惊厥昏迷面色苍白、前囱膨隆、双眼凝视、瞳孔不等或大固定、光反射消失。极度严重者可死于产程中或生后仅有微弱跳,虽积极复苏,最后仍告无效。

2、存活者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预防

出生前应防止早产及避免窒息。孕妇须绝对卧床以减少子宫收缩,并可用拟β-上腺素能类药物如羟苄麻黄碱(Ritodrine)以推迟分娩。产程中对胎儿监护,如见宫缺氧及出生时窒息,均及时抢救。分娩时尽量避免产伤,必要时作剖宫产。对可能早产的孕妇,宜在分娩前3天应用地塞米松以促进成熟及减少呼吸窒息征的危险。预防倾向,可于分娩前10小时缓慢静注苯巴50mg,并在产前4~15小时顿服维生素K15~30mg。

对<1500g的未成熟儿生后6小时可用苯巴比妥降低代谢率、清除自由基、减少流量,抑制压急剧上升。

对于母乳喂养者应指导乳母多吃绿蔬苯及新鲜水果。对腹泻抗生素者应给维生素K50~100μg/天,或每月注射维生素K1mg,患阻塞性黄疸或婴儿炎者,应给维持素K1缺乏所致的

预后

首先要诊断明确。轻型几乎全部存活,后遗症0~10%;中型死亡率5%~15%,后遗症15%~25%;重型死亡率达50%~65%,后遗症65%~100%。常见的后遗症有积水,穿通性囊变,运动和智力障碍四肢瘫痪癫痫张力低下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金霉素

下一篇 小儿支气管肺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