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病因
特发性室速通常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心脏性猝死。本病病因不明。曾对IVT患者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发现部分患儿有轻微的 心肌炎或心 肌病改变,认为是亚临床型 心肌炎。部分IVT患者的VT发作由于精神因素或运动诱发,可能因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平衡失调引起有的报告IVT呈家族性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电生理研究其发病机制可能为浦肯野纤维网微折返或触发活动。
临床表现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发生在各年龄组儿童和青少年。报道最小年龄为1岁。 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或精神紧张抑郁等精神因素常为诱发因素,无明显诱因时亦可发生。发作可表现为突发突止,有轻度的心悸、心前区不适等症状,不伴晕厥、 休克等;亦可表现为持续性发作,依据时间长短不一,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晕厥、 休克及心功能衰竭,但总的而言耐受性较好。特发性 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不伴器质性 心脏病,其发病原因不明。Janet等对18例特发性 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心肌活检,其中16例心肌组织存在异常,故提出该病为亚临床型心 肌病。
检查
一般心脏检查,包括体格检查,X线胸片,常规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及磁共振检查,均无异常。非持续性IVT可无症状,或感心悸头晕。较长时间持续发作心率快者,则可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或晕厥。长期随访结果表明绝大部分IVT患者预后良好,可有复发,经抗 心律失常药治疗后,可满意控制。罕有发生 猝死。
诊断
发生在各年龄组儿童的室性心动过速,呈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发作,发作时一般临床表现较轻耐受性好,有典型的心电图特点,特别是具备前3条(参见VT)条件,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图形,电轴左偏,呈窄QRS波群(≤120ms)。发作期间无其他引起心脏损害的全身性疾病和电解质紊乱,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心电图均示心脏结构功能正常。心电图是该病的主要手段,当心电图难与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时,可行食管心电图发现房室分离帮助明确诊断。
治疗
依据IVT的类型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仅有短阵发作,患者无症状,不需用药,可定期随访,进行心脏超声及动态心电图检查。
1.左室IVT
首选维拉帕米首剂5mg/20mlGS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如不能转复隔10分钟再加用5mg,可重复3~4次,总量不宜超过25mg;次选:普罗帕酮70mg+20mlGS稀释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10分钟后重复。总量不宜超过210mg;胺碘酮静脉注射,首剂15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10~20分钟,继之1~1.5mg/min维持,如室速控制不满意,可隔30分钟再追加75~150mg。
2.右室IVT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尚无统一方案,可选用维拉帕米(异搏定)、普罗帕酮(心律平)或普萘洛尔(心得安)等,药物作用的个性差异较大。对药物治疗无效,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采用导管 射频消融术。
3.儿茶酚胺敏感性IVT
采用β阻滞药效果最好。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