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变形性肌张力障碍

小儿变张力障碍即特发性扭转性张力不全,曾称为变张力不全,是一组较常见的椎体外系疾病,其特点是在动运动时,和拮抗同时发生持续性不自收缩,呈现特殊的扭转姿势或体位。本病的异常运动要以局部张力不全始,逐渐发展为全身性张力不全。由于本病起病年龄较早,近来多称本病为早发性扭转性张力不全,遗传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症为遗传性疾病,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不明。遗......
目录

病因

本症为遗传性疾病,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

遗传性张力不全为慢性进性疾病,各例之间症状的轻重差很大。起病年龄因遗传型而不同。显性型6~14岁起病(范围1~40岁);隐性型起病年龄平均为10岁,亦见于其他年龄;X连锁遗传型多在25~45岁起病。

扭转性张力不全的早期症状多以某一限局部位的张力不全症状始,表现为和拮抗同时持续性收缩,从而起运动障碍,并使受累部位固定于特殊的体位或姿势。显性型者,早期多表现为身体中轴肉的异常姿势,特是斜颈,也有的以躯干或的扭姿势为要特征。隐性遗传型者多以一侧下肢的步态异常,或手的姿势异常为首发表现,走路时呈翻足体位,书写时有困难。早期的异常体位或姿势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因自动作而诱发,情绪激动或焦虑时加重,入睡后症状消失。随着病情进展,异常姿势频繁出现,甚至持续发生而不缓解,入睡时也不消失。早期的限局性症状逐渐发展至另一侧,并成为包括躯干和四肢在的全身性张力不全。严重的痉挛性斜颈时头部强力旋转和倾斜;躯干受累时有颈向后,躯干沿柱长轴扭转。扭转动作是由于和拮抗的持久的、不平衡的收缩所致,久之可致肢体变,严重地妨碍自运动。有的病情较轻,进展缓慢或停止进展,可能只有步态异常,或只有痉挛性斜颈,或只有书写痉挛。有时可见面部张力不全,起言语、发音困难,吞和咀嚼困难。本病时智力发育正常,无惊厥发作,无锥体束征,无感觉障碍

检查

一般的实验室检查无特殊所见。

神经影像检查,裂隙灯检查等均正常,中枢神经递质检查可提供线索。用氟多巴进PET扫描可发现黑质纹状体系统对多巴胺的摄取减少,但临床应用有困难。

诊断

据临床特点进诊断,中枢神经递质检查可提供线索,用氟多巴进PET扫描可发现黑质纹状体系统对多巴胺的摄取减少,诊断本病的临床依据是:有张力不全的异常运动和姿势;围生期正常;无药物中毒史;无智力低下,无锥体束征;有家族史;排除其他原因起的张力不全。

治疗

应进疗法,需多科协作制定治疗和康复方案,包括神经、理疗、职业治疗和特殊咨询等。亦应有理治疗和情绪调整。药物治疗适用于每一病例。

1.左旋多巴

为减少用量和减轻副作用,左旋多巴应与卡比多巴或苄丝肼用。效果不明显时,可加量。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幻觉、运动障碍等,减量后好转。近年来发现一部分病例用左旋多巴有特效。

2.盐酸苯海索(安坦)

一部分病例用左旋多巴效果不明显,可用苯海索(安坦),这是一种抗碱药,小儿可耐受较大量。必要时逐渐加量。

3.安坦与其他药物

苯海索(安坦)可加用地西泮(安定),或与丁苯那嗪用。疗效仍不满意时可加用右苯丙胺,或加锂

4.其他

少数病例用卡马西平(酰胺咪嗪)或用巴氯芬有效,也有的用溴麦角环肽有效,后者是多巴胺激动。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适用于单纯的特发性局部性张力不全,如斜颈、书写痉挛等,对于全身性张力不全的验尚不足。本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